四、“有(动词)……者(助词)”句 代词“有”与动词“有”有时容易混淆。在“有(动词)……者(助词)”句中,助词“者”与它前面的谓词性成分构成者字结构,者字结构是动词“有”的宾语。例: 这类句子,笔者赞成分析为“主谓宾”结构,“有”是谓语动词。这样分析比较简明方便。另两种分析方法(将“有……者”作为后置定语,将“楚人”之类作为代词“有”的先行词),或不合语感,或过于迂曲,本文所不取。 该句大家都承认是假设句,但如何分析还是有分歧。或说“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是主谓结构,“者”是语气词,或说“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是动宾结构。孤立地看,两说都有道理。但《史记·赵世家》作“复言长安君为质者”,无“有”,《容斋随笔·谏说之难》作:“太后不肯,曰:‘复言者,老妇必唾其面。””联系后两份材料看,原句还是分析为动宾结构为好。 按照这样的标准,《新序·节士》“宋人有得玉者,献诸司城子罕,子罕不受”中的“有”便是动词无疑。而《左传·襄公十五年》相应的记载为:“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不言而喻,“宋人或得玉”与“曹人或梦众君子立于社宫”(左哀七)是同一类句子,“有”为代词。同样的意思,可以用“宋人或得玉”表达,也可以用“宋人有得玉者”表达。这似乎暗示,动宾结构“有……者”与无定代词“或”有一些特殊的联系。张溥《五人墓碑记》:“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中间部分若变为“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或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略无滞碍之处。而原文“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前有副词“又”,明证此“有”是动词无误。 五、人名“直躬”本是谓词性的 接下来,讨论一下历史故事“直躬救父”中的“直躬”,看看“直躬”这一称谓究竟什么情况,它原本是体词性的还是谓词性的。 典籍对此事的记载如下: 对于“直躬”的含义,向来有两种意见。一种以《论语集解》为代表。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直躬,直身而行也。”另一种以郑玄、刘宝楠为代表。郑玄注“吾党有直躬者”曰:“我乡党有直人名弓。”刘宝楠《正义》:“躬、弓古多通用。郑以弓为人名。直举其行,躬举其名。”两种理解,前者认为直躬是谓词性的,后者认为基本是体词性的(更有影响)。哪种认识正确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