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文学工作者要以关注人民书写社会为己任”

http://www.newdu.com 2017-11-15 贵州民族报 王杰 罗倩 参加讨论

    采访者:王 杰 罗 倩
    被访者:尤凤伟
    作家档案
    尤凤伟,1943生于山东牟平县,历任解放军战士,文化局创作员,青岛市文联副主席,青岛市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山东分会副主席。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发表作品六百余万字,出版长篇小说《中国一九五七》《泥鳅》《色》《衣钵》等,出版文集及各种选集数十种。由中篇小说《生存》改编的电影《鬼子来了》获戛纳电影节大奖、日本每日电影奖最佳外语片大奖,《布谷催春》获1982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短篇小说《白莲莲》获全国第二届儿童文学奖。多部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出版。
    “文学工作者要以关注人民与书写社会为己任”
    记 者:尤老师,很高兴能采访到您,据我所知,您前期主要写的是战争、土改、土匪等带有强烈历史意味的题材,后来的作品则转入了对农民底层、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产生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两类作品的创作角度有什么区别?
    尤凤伟:如果将我写战争、写肃反的作品称为“前期”,那么还有一个“前前期”。“前前期”恰恰就是写包括“农民底层”在内的现实生活。这部分作品混迹于所谓“反思文学”的大潮中,如《山地》《又是清明》等。由于某种原因,不得已就写起了抗战系列以及写土匪的“石门系列”。后来觉得老这样回避现实不是个事,就写了《中国1957》《衣钵》等说历史也是历史说现实也是现实的作品。新世纪之后又转向现实题材的写作。如长篇《色》(《樱桃》)及大量中短篇小说,如近几年的《中山装》《鸭舌帽》《金山寺》《命悬一丝》《情非所以》等。现实生活日趋复杂,官场腐败,社会不公,道德滑坡,令人难以忍受,遂有感而发,一路写了下来。
    记 者:评论家谢有顺曾评价您的作品“虽然描述的是一个时代的‘横断面’,即记叙打工者在城市的遭遇,却提供了丰富的社会信息”。您曾作为文化局创作员,可以说是专职从事于写作,您认为作家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有什么样的责任与义务?
    尤凤伟:我的“转向”其着眼点就是出于作家的“责任感”与“义务”,这个问题对我来讲也是老生常谈了。其实人生活在人世间,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应该有责任感与使命感,何况是以关注人民与书写社会为己任的文学工作者。有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文学要纯,纯就是只关注个人的内心感受,只关注技巧,怎么写是第一位,写什么次之。一时间这种观点甚嚣尘上,将文学置于真空中。对此我是不赞同的。作家可以不关注现实,而现实却时时“关心”作家,现实是如来佛的掌心,任作家怎样超然也是逃不出的。说远离现实,远离政治,事实上是将脑袋埋进沙里的骆驼,自欺欺人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