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论民国话体文学批评文献的整理及其意义(3)

http://www.newdu.com 2017-11-15 《江海学刊》 曹辛华 参加讨论

    第五,要解决以上问题,必须立足于各种先进的整理理念。一方面,应当立足于“全民国”各种话体文学批评文献的编纂这一理念上。“民国话体文学批评文献整理”为“民国文学批评史”的前期重大工程,抓住此点,才能对其研究的学术史价值有所升华。我们在考虑如何展开与研究时,围绕“民国文学批评”,立足点却在各类话体文献全编的编纂上,以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路线进行,避免了目光短浅。另一方面,应当紧密结合民国文学批评史。民国话体批评文献是民国文学批评史重要的研究对象,它与民国文学批评史正好是相关联,只有紧密结合民国文学批评史,文献整理才会具有文学史的价值。再一方面,必须抓住文献学这一中心。我们研究的对象是民国话体文学批评文献,重点之一在整理,要解决的问题多是文献学层面的内容。我们抓住此点,可以不迷失研究的手段、方法与技术等问题的要求与水平,从而保证研究质量与效率。除此之外,还要能够全盘考虑,能统筹、系统地设计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案。应当将研究对象的应有之意全部挖掘出来,辐射到民国文学、民国文学批评、民国文献学等层面,以全民国各类话体批评文献整理、话体文学批评学史的视角来解析,努力发挥其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特别是,还应当注意与电子时代相契合。设立资源共享平台、电子资料库,使学术成果转化成可资利用的成果。
    第六,要保证研究的顺利,还必须采取与坚持四大研究视角。其一,以全民国诗话、全民国词话、全民国曲话与剧话、全民国文话、全民国小说话、全民国书话、全民国新诗话、全民国联话等编纂为中心的文献整理视角。我们的研究最终是为此中心服务的。因此,在开展之前,必须有“全”的意识,一旦缺失此视角,所产出的成果将成“废品”,造成各种民国话体批评文献“全编”任务的受阻,达不到研究的直接目标要求。“全编”视角,是确保各种话体批评文献整理的关键。其二,以与话体批评文献相关问题考据、辨析为中心的文献学视角。我们的研究归根到底属于文献学研究的范畴。由此视角出发,一方面,可以调动更多的文献学方面的专家与学人进入研究的攻坚。与之相关的总目、版本、提要以及校点等都须有扎实的文献学功底与研究水平,须有文献学专家的加盟。另一方面,由文献学视角,可以将与民国话体文学批评文献相关的各种问题考据清楚的同时,方便从理论与批评层面深入地研究。可以说,采用文献学视角,是学术质量的根本保证。其三,以新旧文学会通、民国文学与民国文学批评兼及为中心的视角。尽管此方面的研究属跨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与文学批评等多学科的项目,但是脱离了这一中心,就会失去最终旨归——发掘民国文学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只有坚持此视角,民国文学、民国文学批评的研究才会完善,才能打破新、旧文学研究的壁垒,才能形成学科间的联手、合作,才能有所创新。其四,以文学史料建设为中心的史料学视角。民国话体文学批评文献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文学、文学研究、文学批评史料库、历史文献史料库。当我们采取史料学视角时,与之相关文献的整理就具有学术价值,电子数据库的建设就也就会更扎实、更充实。
    接下来谈一下“民国话体文学批评文献”整理的具体方法与手段。其一,民国话体批评文献的普查方法。如分类逐一普查法,按民国时期诗话、词话、文话、曲话、剧话、新诗话、小说话、联话、书话等文献的类别,从图书、报刊、杂志等方面逐一排查、搜拣相关文献。如细大不捐普查法。我们的研究虽然重在民国话体批评文献的整理,但对所遇到的散见专著类或短章类与之相关的文献等都当注意著录,以待考辨取舍,以避免漏收问题。又如今昔兼顾普查法。对民国话体批评文献的普查,立足于民国时期的图书、杂志、报纸等是必须的。但是由于民国时间短暂,不少文人完成于民国的相关文献或在建国后出版,或迄今仍是稿本。因此,不可忽视对建国后出版的来自民国的文人文集或图书中所含相关文献的普查。其二,民国话体批评文献编纂方法。一方面,由从事各领域的专家专门负责获取、汇辑、整理。采取影印与校点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大全式断代总集编纂。另一方面,凡“两栖类”研究内容相关文献的编纂,采取分而治之的方法,选取擅长新文学批评及其文献研究的专家来对话体文献中新诗话、现代剧话、现代小说话、现代书话等进行整理与编纂,选取擅长文言文学及其批评的专家来研究诗话、词话、曲话、联话等进行编纂。再一方面,编纂时要将纯粹话体批评文献与“准”话体批评文献分开,形成正编、附编。如我们在对全民国词话的编纂时,就分为词话文献与话词文献两种。前者是以词话、谈词、论词、词说等为名或实质为“词话”、有“词话”体式者;后者则收诸如民国词籍序跋、品评、论述等文献,虽然与词体有关,但无“词话”的体式。其三,研究队伍的调配问题。前已言明,“民国话体文学批评文献整理”是一项规模相对巨大的科研工程,实质上为“民国文学批评史”工程的主体部分。因此,其研究手段与技术路线当按照断代文学文献总集或全集整理已有经验与方式来,但是由于“民国话体文学批评文献”以其距离当代较近、与各学科都有交叉等缘由,又当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研究队伍的调配手段。一方面,要联合各路人马,多学科共同攻坚。民国话体文学批评文献,处于多学科交叉地带,以前一度处于“三不管”状态或“三家分”状态。当前此领域的科研进行,必须联合古代文学学科、近代文学学科、现当代文学学科、文艺学(文学批评)学科以及文献学学科的专家学者投入精力。目前,我们已邀请到各学科于民国旧体文学、文化、文献有研究的学者,合力攻坚。这是保证学术质量的手段。另一方面先集体协作攻关,然后再分工研究。由于此方面研究的任务最繁重、规模最大的部分在于相关各类话体批评文献总目的编纂与文献的获取。只有在每个领域全面地对各种各样、散布各地的相关文献统一普查与掌握文献文本后,才能展开各自的研究。因此,必须先集中研究队伍的所有力量,尽快完成总目编纂与相关文献复制占有任务。这是保证此领域研究顺利与圆满的根本措施。六大项内容虽然是并列关系,但在实施过程中密切关联。如在从事各种文献搜辑时,并非“单打一”,而是协作统筹,“多”管齐下,才能节约时间、财力。又如从事旧体文学研究者与从事新文学研究者必须相互沟通、相互学习、相互合作才能将所承担的“两栖”类内容如文话、小说话、剧话、新诗话、书话等顺利完成。
    最后,“民国话体文学批评文献”作为此研究的中心对象,总目叙录、文献汇辑、整理编纂、研究为主要任务。为此,我们以为当分四步走。第一步,对民国各体、各类话体文学批评文献进行全面普查、搜访与考察,形成总目。即在总体的统筹、指导与负责下,调动各自专家与其他相关人员参与全面普查相关文献,尽可能复制全部目录文本与文献文本,编出总目。第二步,在普查与复制相关文献的同时或之后,由各自专家对所整理的话体文献文本进行考辨与提要。第三步,与此同时,对各种各类话体文献进行全面整理编纂。采用影印与校点等方式形成全民国诗话、全民国词话、全民国曲话与剧话、全民国文话、全民国小说话、全民国书话、全民国新诗话、全民国联话等多种大型的文献丛编。第四步,在整理与编纂的过程中,撰写出各种考述、史论等著作,并逐步完善民国话体文学批评相关文献电子数据库的建设。
    当前加快对“民国话体文学批评文献整理”这一领域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学术意义。它既是对已有相关成果的发展与突破,也是对民国文学、民国文学批评以及中国古代各体文学及其批评等文献整理的大规模拓荒,其应用价值与社会价值都值得高度重视。
    首先,当前民国文学及其文学批评研究的态势表明,“民国话体文学批评文献整理”已有较强的研究基础与良好的学术环境,其学术价值极大,值得我们展开。近十年来,学界对民国旧体文学及其旧体文学批评的研究尤热,新旧文学研究汇通也逐渐展开。各方面都已取得可观的成绩,为民国话体文学批评文献的全面整理也提供了可进一步探讨、发展或突破的基础,对民国文学及批评、民国各种话体批评的研究有促进作用,价值不容低估。体现之一,当我们对民国话体文学批评文献进行普查、汇总、整理时,一方面要对大量与之相关的学术著作、史传图书、文集等予以学术的考察与研究,另一方面,研究时所得到的相关成果对民国学术史将有所贡献,再一方面,此研究自身也是民国学术史的一部分。研究它不仅对推动民国各种学术史的建构与展开有着较大的启示作用,也将为当代学术提供新的增长点。体现之二,话语体系上的突破。如全民国词话、全民国诗话、全民国文话、全民国小说话、全民国联话、全民国书话、全民国曲话、全民国剧话等理念的提出。这些大全式名称的提出,有利于各种民国文体及其批评的展开,昭示着新的研究领域出现。又如民国文学、民国旧体文学与新文学等理念的提出。以此话语来论证、研究,既突出了民国话体文学批评文献的归属,也彰显了此领域的研究在学科建设上的突破意义,还能启示更多学人越界式研究,改变片面对待民国文学的立场。再如,民国文学批评及其文献学这一话语的提出,标志着断代文学批评或文体文献学应当出现。此领域的研究归属也就是民国文学文献学。这一观念的提出,对民国旧体文学文献学的开拓也具有启示意义。而“民国话体批评”的理念提出,将启示更多的学人关注除文学批评以外的各种话体批评及其文献的整理,加快民国文艺、文化研究的进程。凡此种种情形均意味着,“民国话体文学批评文献整理”的学术价值是不容小觑的。
    其次,“民国话体文学批评文献整理”对近代文学史、现代文学史以及民国旧体文学史、民国文学批评史以及话体批评研究等具有补白意义。一方面,可补近代文学研究之空白。当前近代文学研究大多囿于1840-1917这样一个时间界限,对包含民国词在内的民国旧体文学史的关注不够充分。像近代文学大系、近代文学史等著作都未能延伸到1949年。①提倡对此领域的研究旨在促进民国文学研究深入的同时,也将刺激与促进近代文学界对民国其他旧体文学的整理。另一方面,可补现代文学研究及其文学批评研究之空白,纠正现代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偏差。旧体文学、新文学(现代文学)及其对应的批评史均属于现代文学史或民国文学史的组成部分,均曾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发展、流变做出过贡献。由于在新文学建立、演进与学科独立过程中的种种缺失或误区,包括旧体文学才“被处于”对立面、“被暗淡”、“被潜伏”的局面。当前对民国话体文学批评文献整理,实际上是弥补现代文学批评史究中的偏差,揭示被隐藏的“光辉”。另外,此领域的研究将补民国旧体文学史研究的空白,并对其他话体批评研究有启示、刺激、促进作用。“民国话体文学批评文献整理”的启动,不仅将为民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提供铺垫,还将对民国时期的书法话、印话、画话、影话、谜话等话体批评文献与研究有启示与借鉴意义。
    第三,“民国话体文学批评文献整理”对民国文学批评史料学、文学文献学的整理史具有补白意义。此方面研究的提出与设计即在于发掘长期被忽视的旧体文学批评史料,建立真正的民国文学批评文献学。其一,可补民国文学批评史传研究之不足。当我们在整理文献的同时,不可或缺的是对相关话体文献作者及其生平的考察,这些成果将填补民国文学批评史上此类的空白。其二,可补民国旧体文学文献整理之不足。话体批评文献本身就是文学作品之一种,话体文献中还包含有不少传统文体作品。“民国话体文学批评文献整理”是对民国文学文献进行全面整理的必要环节与必经之路,可以说是当前又一次由国家社科规划部门指挥大规模地专门研究与整理民国文学文献的攻关任务。其三,可补现代文学研究史料整理之不足。当前人们对史的部分,已采取新旧兼述的态度,但在史料整理时,却缺少了这重要内容。民国时所编《新文学大系》②,目标为撇清与旧体文学的关系,根本未考虑编纂《旧体文学大系》一事(当前钟振振与曹辛华等正在进行《旧体文学大系》的编纂工作③)。而当代各种现代文学史料丛书编纂时,也基本未考虑与之并存的旧体文学史料。由此来论,民国话体文学批评文献整理将从客观上填补现代文学史料与文献的整理问题上的空白,可弥补其缺憾。
    第四,“民国话体文学批评文献整理”还具有较大的社会文化意义。透过民国各种话体批评文献不仅可以对民国的社会历史、风土、人情、心灵等问题有较深地了解,而且,对当代社会文化也有一定的影响。一方面,有助于更深层次地揭示近现代社会转型对文学、文学批评或文化变革的作用、意义与影响。历来人们探讨近现代社会转型与文学或文化变革的关系时,多从宏观视角来扫描。由民国话体文学批评文献这一维度来细致探求者,尚属空白。透过民国话体批评文献,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社会转型与文学批评变革之间的细节与个案,还可见批评风会对社会变迁的反映。如联话、书话等均有不少涉及此点。另一方面,有助于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及其批评、现代艺术、现代文化以及现代史研究的深入。由于民国时期为近代与现代交汇、传统文学与新文学交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汇、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交汇的特殊时期,因而,“民国话体文学批评文献整理”,就不同于其前文学批评的研究,而是跨学科、跨领域的整合比较研究。自然对民国时期的新旧文学、各种文化、民国史等学科、领域都具有重要参照、启示、突破意义。再一方面,“民国话体文学批评文献整理”的实施,将为研究民国历史、保全民国文化遗产提供一定的保障与启发。此方面的研究实际上也是“民国史”、“民国文化史”大工程的一部分。民国时期的大量的话体批评文献可提供更多文学的、文化的珍贵而可靠的历史依据。民国图书由于出版印刷方面的问题,或易损或已损;由于人们“贵古贱今”的心理,对民国文献的保存不够重视,故散佚甚伙,不少已成孤本。还有不少民国时期的相关文献,尚处于稿本、抄本、油印本状态,或以连载形式湮没在各种报纸杂志中。由于不少话体文学批评文献包涵着非常丰富的社会进步思想和革命求索内容,整理和研究该时期的相关文献,对于进一步研究辛亥革命、国内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的发生与发展,必有助益。
    ①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编辑委员会:《中国近代文学大系》,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1996年版;关爱和:《中国近代文学史》,中华书局2013年版。
    ②赵家璧:《中国新文学大系》,上海文艺出版社1936年版。
    ③参见曹辛华《论民国旧体文学大系的编纂及其意义》,《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