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范玉刚:正确理解文艺与市场的关系(2)

http://www.newdu.com 2017-11-15 中国马论坛 范玉刚 参加讨论

    二、文艺不能沦为市场的奴隶
    随着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全球凸显,文化发展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率先提出“文化走向国家发展政策的中心”,文化,作为日益强大的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日、韩等国早已提出“文化立国”的战略主张。契合全球发展趋势,中央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积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都对发展文化产业作出战略部署。随着文化产业发展进入国家战略视野,文艺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门类愈益离不开市场运作,在泥沙俱下中文艺有可能沦为市场的奴隶。须知,发展文化产业不是把文化推向市场,更不是追求文艺的市场化和产业化。文化产业在现今时代毋宁是文化(动词)的别称,是一种符合现代特点的文化发展的主导方式。就文艺与市场的关系而言,文艺创作是一种创意性活动,文化消费是一种依托市场的自主性选择活动,可以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多样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多类型的细分市场才是正常的文化生态,强调文艺不能低俗,不能就此否认通俗文艺的合理性,和大众消费多层次的合法性。北京文艺座谈会后,一些媒体过于机械理解文艺的通俗现象,走到了彻底否定通俗艺术的极端。我们不能因自身缺乏对文艺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误读文艺与市场的关系。文化消费虽是自主性选择,但人的心灵需要用文艺精品来滋养,用“三贴近”的方式去促进,所谓“用真挚的情感打动人,用精良的制作吸引人,用高尚的思想滋养人”。
    不可否认,当下的文艺市场和文化产业发展,确实使一部分文艺工作者沦为市场的奴隶,滋生一种只问经济效益、不问社会效益的唯市场化乱象。虽然文艺创作空前繁荣,但存在重数量轻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抄袭模仿,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有的作品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在思想上是非不分,善恶不辨;在内容上搜奇猎艳,低级趣味;在叙述上胡编乱造,粗制滥造;在制作上追求奢华,过度包装,形式大于内容;在传播上自说自话、自娱自乐,脱离大众脱离现实。文艺可以娱乐,但不是单纯娱乐,而是有内容和内涵的娱乐,它承载着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和审美创造力。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文以化人,艺术养心,重在引领,贵在自觉。一些文艺创作出现过度娱乐化倾向,在文艺创作中一味迎合某些受众的感官欲望需求,在扰乱视听中使大众眼花心乱,使“文以化人”迷失在欲望追逐中。
    在此市场导向下,自然会滋生“手撕鬼子”的低俗闹剧,一些抗战神剧脱离历史真实和生活实际,没有边际地胡编乱造,将严肃的抗战和对敌斗争娱乐化。针对将革命历史题材剧、政治事件娱乐化的倾向,有学者呼吁,要正视这股低俗、庸俗和媚俗之风。[4]一些文艺因过度追逐市场效应而严重背离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缺乏历史意识、文学深度和思想力量,以娱乐和无厘头搞笑,被视之为“三无”(无文采、无思想、无境界)产品。“三无”与“三俗”之风盛行,使不少作品以展示人性的粗鄙、琐屑,血腥的恐怖、怪异,床笫的狂欢为刺激大众的“卖点”,而对张扬人性的光辉、弘扬思想的力量和凸显灵魂的高尚却缺乏艺术的韧劲。靠浅薄的无厘头戏说、噱头制造“卖点”的产品是没有长久生命力的。以苏联卫国战争为题材的俄罗斯文艺屡出经典,说明只有不臣服于市场才能成就精品力作。文艺创作过分娱乐化,带来的是审美趣味的退化和文化理想的弱化,拿“信仰”开涮影响了革命历史题材的深度创作,还使整个时代的精神追求肤浅化,这种“献媚”式的文艺作品不仅沾染了铜臭气,还沦为了市场的奴隶。一些影视作品从一开始就为赢得收视率、逆袭票房,粗制滥造、剧情简单、台词雷人,让观众直呼“侮辱智商”……文艺作品作为社会的表情,一旦陷入物质主义、拜金主义和消费主义的深渊,必将对社会的精神、信仰和价值涵养带来巨大影响。“大话”、“戏说”乃至网络“神曲”有存在的合理性,但如果低俗文化成了主流产品,流行音乐只剩下疯狂传播的“神曲”,文艺丧失了人格、品格,泯灭了文化价值的底线,这样的娱乐产品和屌丝文化只是加剧着民族精神的下坠。大众沉溺于玩世不恭和自我解嘲的游戏中,到底是谁的悲哀?因为误读或扭曲市场,导致思想性强的文化内容产品因市场开放度低而供应不足,低俗搞笑的产品因市场开放度高而大量同质化泛滥。
    这些年,我国艺术品市场呈现迅速发展的态势,各类艺术品投资理财、艺术公募或者私募基金、艺术信托等新型金融产品集中涌现,中国艺术品拍卖不断刷新纪录,艺术产权交易所挂牌上市,艺术品价格总的趋势一直在走高,中国大陆越来越成为全球最大的艺术品交易市场。中国文艺市场一派繁荣,但我们并没有多少在全世界赢得敬重和尊严的当代大师,就连中国当代艺术的话语权也旁落海外。近年来,文化产业领域的重组并购“风起云涌”,资本借势生风、如火如荼,在文化产业的一派繁荣中,处处可见“产业”,唯独少见“文化”,到处是资本的独舞。如果文化产业缺失了最核心的“文化”,即便俯拾皆是产业,这种产业又能为社会赢得多少敬意?为社会进步作多少贡献?为艺术的繁荣搭建多少平台?它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抚慰现代人心灵的孤寂和焦躁?中国当代文艺能为世界贡献多少价值?不可否认,由于当代艺术过于依附市场、过度商业化炒作,而屡屡为社会所诟病。西方资本的介入是引发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狂欢的重要元素,但缺少自主精神追求和自立的价值贞定更是主因。当下中国大陆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一定意义上中国电影进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但中国电影发展似乎仍未摆脱“好莱坞情节”,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也就难以达到真正的文化自觉。由于片面理解市场,也片面理解了当代艺术。导致主旋律文艺常常带着刻板的说教腔,而某些市场化成功的大众文化产品又远离了主流价值观,不惜把低俗作为吸引公众的噱头,通过去主流化让自己“焕然一新”,在扭曲市场中愈加任性。中国文艺市场的乱象,除了过于重视市场利益,迎合不健康的市场需求及文艺工作者心态浮躁等原因外,还与我们对文艺市场发展趋势、内在规律及相应的管理方法等缺少研究、认识不到位有关。文艺发展离不开市场,但不是依附于市场。当前,在市场经济和不断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的语境下,需要正确理解文艺与市场的关系。文艺不能做市场的奴隶,但其价值的实现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健全的市场,从艺术创作到艺术生产越来越是一个不断延伸和拓展的产业链,随着每一环节上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艺术产业才能托起文艺发展的高地,有了文艺的繁荣才能使消费者有更多文化消费的自主选择。
    在新形势下,面对复杂、个性化的市场需求,面对新科技融合,特别是电信技术、互联网技术及信息化的大数据处理与管理技术的融合发展,以及在这一基础上发生的文艺的跨界融合,使文艺与市场的关系及其内在规律、价值取向、标准、导向等愈加扑朔迷离,使很多问题处于相对模糊状态,处在说不清、理还乱的状态,亟需在理论研究及实践总结层面提升,进行系统化研究与创新。也就是说,不仅文艺需要批评,文艺市场更需要批评,通过批评机制,推动文艺市场沿着正确的方向,既规范又充满创造活力地发展。新媒体的横空出世和强势流行,使得人人都是艺术家成了现实,低门槛的现实语境极大地稀释了艺术的专业含量,使得艺术水准的降低成了全球性趋势。由于对趋势缺少认知,对规律缺乏把握能力,使得文艺与市场关系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在健康理性的市场运作中,政府作用的发挥与市场灵验功能相一致。有学者指出:“不存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特殊规律。使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起作定性作用,主体还是政府。就国家而言,它只是一项经济政策,旨在进一步解放社会生产力,把原来管得过多、统得过死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还给其他市场主体,改善和调节政府作为经济主体和市场主体在整个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中和其他经济主体与市场主体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实现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益最大化。因此,必须特别重视政府在对市场行为过程中的巨大干预作用和影响力。”[5]在文艺创作领域,政府干预和对文艺发展的价值引导不能脱离市场和大众,但不能把权力浸入微观的文艺创作领域,而是给予一定的自由创作空间;发挥市场灵验也不是把市场机制渗透进一切文艺创作中唯利是图,而是通过合力在市场条件下建立对文艺创作(高雅艺术)的对位性保护机制。说到底,在文艺与市场之间建立一个缓冲性的,有利于涵润和孵化艺术生产力的健全文艺生态的保护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