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想要教导溥仪重夺天下的王国维 ——摘自《忆闻——北大清华的那些大师》 推荐人:张皓俞 推荐理由:我们了解的王国维,更多的也许是那位参悟“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的王国维,但鲜有人知,他终其一生,都对没落腐朽的清王朝充满了执念,说想教导溥仪重夺天下。更让人困惑的是,早上还在给学生判卷子的王国维,下午就扎进了颐和园的湖里。王国维为何自杀?他为什么那么想进紫禁城当官?跟随阿忆老师,重温大师的那些年。
王国维教授住在清华西院 42号和 43号院,现在这里私搭乱建,已经完全看不出当年的样子。 清华国学院五大导师,其他四大导师来清华都特别简单,就是校长发聘书,他们来就职就行了,只有王国维是奉诏入园。清华最初请他来任教,他说我不能答应,我必须先上一个奏折给皇帝,皇帝同意了我才能来。所以,是废帝溥仪颁了诏,王国维才奉诏进的清华园。 其实,北大有位大学问家叫马衡,他在 1921年就问王国维,能不能来北大当教授。王国维问他的好朋友罗振玉,我答应不答应,罗振玉说你先别答应,你最好能进紫禁城当差。王国维问罗振玉,那生计问题怎么解决。王国维多年一直跟着罗振玉,罗振玉一直救济他。罗振玉说你去找升大人,求他转告溥仪,请你进南书房做行走。罗振玉说的升大人叫升允,原先是甘陕总督,清朝遗老,跟皇帝关系特别好。王国维去见了升大人,升大人说我帮你努力。所以王国维和罗振玉都没有接受北大对他们的聘请,只答应做函授教授。 1923年,溥仪想请一些最有学识的人进紫禁城当帝师,升大人就介绍了王国维。王国维当时在上海,他得了一场病,回海宁老家养病。如果看一些纪录片或者回忆文章,都说他在海宁犹豫,到底进不进故宫,因为溥仪毕竟是废帝,现在都已经是民国了。我看了他当时的书信往来,其实他根本没犹豫,反而高兴得不得了。他跟罗振玉的书信往来,已经在商讨什么时候进京,进京的时候得穿朝服,没朝服怎么办,向谁借,讨论得热火朝天,心潮澎湃。5月,王国维进京。6月,他穿上借来的朝服,从午门进到故宫,朝拜溥仪,溥仪封他做五品官,南书房行走。 南书房行走是康熙时代设置的一种差事。所谓 “行走 ”,就是你原有一个官位,但到另外一个职位执勤。南书房行走,就是翰林院的官,在康熙的南书房轮番执勤,跟皇帝对诗,对四书五经,讲典故,相当于半个帝师,此外他们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担当皇帝的机要秘书。但雍正建了军机处,大量的行政权力转移到军机处,所以此后的南书房行走只是帝师,或者皇帝的文化顾问,没了机要秘书这个职能。尽管如此,在清朝翰林看来,这仍是一个最高奖赏。 王国维也认为这是一个极大的奖赏,因为只有翰林才能做南书房行走,而他不是翰林,只是秀才,连举人都没考上,他能跟其他翰林在一起,做南书房行走,他觉得无上光荣。 王国维做南书房行走的时候,提出过一些建议。在 1924年年终,他曾建议建一个皇室博物馆。原来属于皇家藏品的一些东西,都在民国治下了,民国为此建了很多博物馆,王国维建议,咱紫禁城,也应该建一个由皇家控制的博物馆。他想得特别天真。他说如果建了皇室博物馆,它是古今文化荟萃之所,一旦民国或者外敌要侵入,抢这些宝贝,全世界都不会答应,会出兵保卫它们。这个建议,废帝没有重视,因为皇宫里面特别复杂,有各种派系的斗争,容不得废帝想这类事,他想的是财政问题和复辟问题。 民国初建时,跟清室有个交易,就是优待清室条件,其中第二条规定,每年民国政府要拨给故宫 400万两白银。400万两实在是不少。日本天皇是实权皇帝,他一年的费用如果合成中国白银的话,是 200万两。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一辈子跟国会吵架,说给她的钱太少了,她每年能拿到多少呢,合成中国白银是 48万两,直到晚年的时候,国会才批准变成 700万两。慈禧的时候,整个内廷的花费,也就是 50万到 60万两白银。换句话说,民国政府是在自己风雨飘摇财政收入不好的情况下,拿出巨资来养溥仪的小朝廷。此外,优待清室条件中没有处理好的一件事,是清室财产归属问题。在欧洲,发生了革命或政治变革之后,王室的财产怎么处理,99%没收。比如说凡尔赛宫,没收,变成国家的博物馆,只有 1%留在皇族手上。但是故宫里的所有宝藏,却属于溥仪自己,没有变成国家的。这就留下了两个问题,一是溥仪这个小朝廷,拥有 400万两白银年收入,所有跟这笔巨资有关的人,便会产生种种想法,比如说过奢侈糜烂的生活和贪污,二是故宫里的皇家财产,因为没做正确的划分处理,这些东西属于溥仪,溥仪尽管有那么大的年收入,但他仍在变卖财产,所以当时有很多人抨击他盗卖财产,但这说不通,因为那东西就没说好是属于国家的,溥仪无非是在贩卖自己的宝贝,再加上太监和宫女也偷出东西去卖,所以当年地安门的古董店,卖的就是从故宫里偷出来的珍品。 所以溥仪在 1924年 3月委任郑孝胥做总理内务府大臣,整顿内务府,要厉行节约,节约下来的钱干吗呢,做复辟活动。溥仪的小朝廷,除了财政搞得很乱,他们还一直想着复辟,民国政府非常不高兴。这个时候,王国维经常跟罗振玉通信,批评郑孝胥的改革,预言他一定会失败。到了 6月份,郑孝胥果然失败了,内务府大臣原来是绍英,郑孝胥失败后,所有权力又回到绍英那儿。这绍英也把一些字画和珍贵物品拿出去卖,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说,绍英把一部分字画拿给王国维,让他去卖,但王国维一辈子一直是罗振玉提携,他等于欠罗振玉很多东西,罗振玉便把这些字画从王国维那儿拿走给卖了,说你欠我的债就用这些抵了,可这样王国维就没有脸去见邵英了。所以在溥仪看来,王国维后来自杀,是因为欠绍英的债。 总之,小朝廷派系斗争特别厉害,王国维很不满。所以他说,我只认真做一件事,就是教导皇帝,做一个合格的仁君,振奋起来,重新夺回天下。 小朝廷一直想着复辟,旧北洋将军很不满意,1924年年底,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其中一个重大举措是,把溥仪赶出故宫。优待清室条例中有一条说,废帝暂居故宫,适当的时候,移居颐和园。所以冯玉祥就把溥仪赶出了故宫,说你自己找个地方住,我只负责保卫你的安全。溥仪跑到后海的醇亲王府,醇亲王想到民国政府不喜欢溥仪,他住我这儿会不会牵连我,所以不让他住。1925年年初,在日本策动下,溥仪去了天津日租界。 王国维正是 1925年 2月接到的清华国学院的邀请,他说我不能马上答应你们,清华是新式学校,我是清朝遗老,南书房行走,我得看看皇帝批准不批准,所以他写了一个奏折,溥仪批了,所以王国维奉诏入清华。 一进清华,王国维就住进清华西院,他的书比较多,所以后面的院子放书,前面的院子是他住的地方。 王国维 1925年进清华国学院,1927年自杀,所以任教时间非常短。他的所有著作和学术成就,基本在这之前就完成了,所以他在清华也就是上上课,指导指导研究生。他对清华,没有太多贡献,就是普通一个导师。 他自杀的那天,已是 1927年 6月,是学期末。他来到办公室,说要把学生的成绩评定一下,但发现卷子没带,所以找听差回家取来卷子,他把评定和成绩写好。然后,他跟一个同事讨论新学期的招生工作,讨论得热火朝天。最后,王国维向这个同事借 2块大洋,这同事没带,只给他 5块纸钞,他拿着钱,出了门,像现在打的一样,叫了一辆驴车,去了颐和园。在颐和园鱼藻轩,他抽了一根烟,然后扎进水里就死了。 验尸官第二天从他身上找到一封遗书,其中有两句话,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说明他是想好了才死的。可是他在临死的一上午,又给学生判成绩,又讨论新生入学,一点没有死的迹象,所以他的死成了一个谜团。 他的死因,后世有好多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殉清,为清王室死,我赞成这种看法,同意这种看法的人也比较多,梁启超、鲁迅、曹云祥校长基本都这么认为。王国维来国学院,跟其他导师极不一样,他梳着辫子。他中间剪了辫子,辛亥革命之后,他又把辫子留起来了。要知道,辛亥革命之后,溥仪都把辫子剪了,王国维却留着辫子在清华教书,穿的是古代的大袍,腰上系着布袋子,头上戴着小瓜皮帽。清华是带有美国气质的学校,新式学生能接受这样一位老先生,也挺不容易的。 他非常关心复辟问题,1917年张勋复辟前后,王国维和罗振玉频繁通信,讨论这件事,他们特别振奋,对王国维来说,张勋是个特别伟大的人。 他完全是遗老形象,所以说他殉清,我挺赞成的。 第二种说法是惊惧,害怕,1927年,北伐军已经接近北方,他们在湖南的时候,杀了一位前清遗老的国学家,在浙江的时候,把章太炎的家给抄了,所以王国维很担心北洋军进京以后,他还能不能活下去。王国维完全不懂时局和政治,是个书虫子,他更多的是看梁启超怎么看这些问题。梁启超 1月的时候,曾给家里人写信,说南方已经是工人世界了,知识分子是反革命的代名词,这是梁启超对南方革命的判断。到了 3月,梁启超说:“北伐军进了北京以后,绝不会放过我的。”所以很多人劝他避难,梁启超住在清华北院,5月学期快结束了,他便回天津租界避难去了。所以王国维非常害怕,与其革命军打来以后把他杀掉,自取其辱,还不如自杀算了。 你们知道朱自清写《荷塘月色》的背景是什么吗?为什么他也有某种担忧,那篇散文写于 1927年 7月,其实也是担心国民革命军进京后会杀掉自己。北伐军最开始时是国共合作,本着苏联的一些原则,其实挺左的,在他们看来,知识分子很值得怀疑,也确实像梁启超说的,如果你是知识分子,你就挺危险的。 第三种说法是陈寅恪独有的一种看法,殉文化,在陈寅恪看来,王国维觉得中国文化一直在坍塌,到了 20年代,已经坍塌得不像样子,因为这一点,他干脆不活了。这观点我不同意。我们现在看历史,觉得新文化运动作用极大,好像此后全是新文化,旧文化全都颠覆了,其实仔细想想,当年多少旧思想还在,多少老先生还在,多少文物没被毁掉,所以其实 20年代没多大变化,王国维不会因此而死。 第四种说法是欠债,刚才说过,溥仪说绍英把一部分字画给了王国维,让他去卖,罗振玉却把这些东西拿走,卖出去的钱没给王国维,王国维便欠了邵英的债,于是死掉了。另外,郭沫若写过一些文章广为流传,几乎成了定论。他说王国维和罗振玉一起做买卖,欠了债,王国维的债记在罗振玉名下,等于是欠了罗振玉的债,此外,王国维的儿子娶了罗振玉的女儿,王国维的儿子死了,罗振玉就让女儿回家守节。不嫁别人,你王国维每年给我 2000两白银,做补助费,要知道 2000两非常贵,等于是每月近 200两,王国维支付不了这钱。罗振玉老向他逼债,他还不上,于是就自杀了。但是,如果查王国维和罗振玉的书信往来,其中毫无债务商讨记录,所以这只是传说,没有证据。 第五种说法是死谏,说王国维看出来,溥仪在罗振玉他们的劝说下,想跑到日本去,或者在日本扶植下,建立一个像后来满洲国那样的傀儡政权,王国维跟这些人意见不一样,所以以尸谏的方法,劝溥仪振作,凭借自己的力量恢复大清,不要依靠日本人的扶植。这说法没什么证据。倒是王国维死后第 5天,溥仪接到一个折子,据说是王国维死之前写给他的,劝皇上要振作,要复辟,后来查实这个折子是罗振玉在王国维死后伪造的。 第六种说法是综合说,也就是说,上面提到的这些因素,全是死因。 我觉得,一是殉清,一是害怕,再加上欠绍英的债,这三个因素加在一起,让王国维自杀了,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殉清。 你们知道他为什么去昆明湖自杀吗?刚才咱们进西院的时候,外面就有一条河,清华有这么多条河,工字厅那地方还有湖,跳进去不就可以死嘛,为什么非要跑到颐和园去死呢?优待清室条件中不是说了吗,废帝暂居宫禁,适当的时候,移居颐和园!所以,颐和园本该是溥仪的家,死也要是他的鬼。 他投湖的地点叫鱼藻轩,典出《诗经》的“鱼在在藻”,讲的是水草和鱼的关系,其实是说君和臣的关系,鱼依附在水草旁边,就像臣依附在国君身边一样。王国维作为大学问家,深知鱼藻是什么意思,所以专门选了那个地方死。那地方湖水极浅,只有一尺深,想活站起来就行了。死的前 3天,他曾带着一个朋友去过鱼藻轩,他说天下都脏了,只剩这一湾水是清净的。 王国维的死,有这么多种猜测,但总的来说还是个谜。 他有 9个孩子,有 1个死了,有 8个孩子活着,这些孩子都应该知道一些细枝末节,但他们对父亲的死全是守口如瓶,没人说过任何一句话,说话的都是他的孙子辈,离他比较远,所以弄不清他到底为什么死。 王国维小时候生活在海宁,一直想出去看看大世界,活得好一点,特别是能去日本留学。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打败中国,当年的中国人跟现在的不一样,现在的中国人那得恨死日本了,可当年那些中国人我觉得更伟大,他们偏偏是想看看这个蕞尔小国,到底为什么能把我们打败,反倒是要去敌人那里去留学,去学习他们。王国维也有这种想法,想去日本。但他家里没钱,只可以带他从海宁出来去上海,于是在爸爸陪伴下,王国维来到上海,在梁启超担任总编的《时务报》工作。 王国维去了《时务报》才知道,那里只是安排他当校对员,所以很不满。有一次他正在喝闷酒,抽烟,朗诵自己写的作品时,罗振玉去找《时务报》经理,发现王国维写的东西不错。他告诉王国维,我办了东文学社,你可以到我们那儿学日文,学英文,学数理。王国维说,我没钱,去你那儿怎么交学费啊。罗振玉说,你打工挣 30块钱,正好我们的学费是 30块钱,这不就够了嘛。如此,王国维去了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东文学社基本全是日本外教,日本外教第一教会了王国维日语,第二向他推荐了一位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而日文和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对王国维的一生,影响极大。 最后,王国维终于在 1901年跟罗振玉去了日本,但 1902年就回了中国。后来辛亥革命爆发,王国维觉得要避难。其实没他什么事,在清朝最后的政治改革中,他和罗振玉都在学部供职,罗振玉是学部参事,王国维只是学部的编译员,但他们俩都觉得应该避难。如果他们去海宁,要坐船走,可船价涨到了 20两银子,太贵了,所以两人没走成。过了几个月,他俩觉得不行,还是得避难,于是两人去了日本,在日本住了 4年。罗振玉收藏了很多殷墟甲骨,王国维在日本的时候,开始研究甲骨文。 王国维是一个矛盾体,他很早就接受了新学,但在政治上,他一直以清朝遗老的心态对待复辟问题。他的心里,好像有一种对清朝的执念,真是非常奇怪。他是汉族人,是大学问家,应该清楚地知道满人是外族,优待清室条件怎么说的,说是皇帝可以保持他的尊号,中华民国会像对待外国元首一样对待他,如果是本国元首,那是君主立宪,留存你的皇帝尊号,把你当成外国元首,所以这清楚地表明满人是外族。王国维没绕过弯,他是汉族人,却忘记满人是外族。 他挺复杂的,不好理解,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对,凡是自杀的人,不是出于勇敢,而是因为糊涂,他有好多事自己没摘清,没活明白,稀里糊涂就死了,因为勇敢而自杀的人,可能只有屈原。 责任编辑|崔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