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范玉刚:正确理解文艺与市场的关系

http://www.newdu.com 2017-11-15 中国马论坛 范玉刚 参加讨论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指出,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北京文艺座谈会讲话体现了总书记对当代中国伟大文艺的召唤和期待。理解文艺与市场的关系,需要在文艺与市场之间建立一个缓冲性的,有利于涵润和孵化艺术生产力的健全文艺生态的保护带,完善市场条件下文艺创作的对位性保护机制,由此才能形成中国当代文艺的高峰。
    关键词:北京文艺座谈会讲话;文艺创作;市场;保护性机制;高雅艺术
    作者简介:范玉刚(1969— ),山东临邑人。现为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文学室副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分会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常务理事,文化部公共文化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图书审读专家。主要从事文艺学美学、文化研究和文化产业研究,著有《睿思与歧误》、《文艺学的境遇与范式转换》、《道可道非——关于文化价值的祈向》、《西方美学专题十五讲》、《中国文化产业园》、《“文化强国”战略视野中的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等专著9部,发表学术文章近400篇,有40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等转载。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中指出,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文艺创作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强调文艺不能做市场的奴隶。这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和深刻领会文艺与市场的关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市场不仅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还越来越多地介入到艺术创作领域,成为评价文艺活动与作品的一个重要力量和参照系。一定意义上,充分重视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是新世纪以来文化产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内因,但因对市场的误读和扭曲,也滋生了一系列文化乱象,出现了价格对价值的扭曲。解决好文艺与市场的关系,既离不开形而上的美学批判视野和科学的评价尺度,也离不开市场条件下完善文艺创作的对位性保护机制,由此才能形成中国当代文艺的高峰。
    一、文艺的繁荣离不开市场
    市场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在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中不断建构的,具有自发性和自主选择性,但规则一经约定俗成,就有遵守的强制性。不同于一般的市场,文化市场交换的是思想、情感、精神、信仰和审美体验以及信息交流等非物质产品,究其实作为公共领域的文化市场既是一种地理意义上的空间存在方式,也是一种发挥机制作用的力量。文化市场作为大众参与建构的产物,与公共领域的发育和发展程度密切相关,从中反映出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文化市场作为一种选择机制是由大众需求建构的,在这里交换的是思想精神、文学艺术、学术研究成果、娱乐体验等等产品。在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市场越来越成为文化发展的主要场域和思想的交锋地。有学者指出:“一切主流的属于思想和文化的东西,在面对非主流的思想和文化的东西的时候,只有在这样一个领域里才能获得和拥有生命与价值。”[1]一定程度上,文化市场直接反映了一个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产品的交换与传播状况,体现出某种最直接的文化生产力水平,从而表征着文学艺术的繁荣程度。在文化建设中,政府与市场是两种不同的力量形态,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特定历史阶段对资源配置都可能发挥决定性作用。一定意义上讲,当前的中国文化市场还是一个政策性市场,这是由文化市场发育不成熟、不规范、不统一,还存在某种“梗阻”甚至垄断现象造成的,这种因缘际遇导致文化市场势必由政府主导强势推动,因而体现了一定的政策意志,这在文化市场的培育期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正是因为市场的不规范和不完全透明,导致文化市场上游因开放度不够所致原创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强,而下游因过度开放导致“三俗”之风蔓延,娱乐至死现象泛滥。可见,市场配置资源的现象背后不仅体现着一定的经济关系和文化关系,更显现出不同的价值理念诉求,包括社会的开放度和大众的文化自主表达空间。基于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构全国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市场,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着重提出健全文化产品评价体系,改革评奖制度,推出更多文化精品。有学者指出:所谓现代文化市场的建立与转型,不再仅仅局限相对于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传统文化市场”,而主要指向在工业文明基础上已经形成的文化市场的现代转型,这种转型与公共领域的现代转型一致。在根本点上,市场的目的在于在交换与交往中缔造自由,文化市场的目的是在交往与交换中缔造精神自由,并且在实现自由的过程中建构社会合理的精神秩序。[2]因而,作为一种现代精神的体现,成熟的文化市场既体现文化生产与消费的自觉,也体现了对“盲目生产”的包容。“盲目”在文艺创作上因其与市场保持了一定的距离有时是一种真正的原创,它依托市场但不是迎合市场,在精神价值含量上往往高于大众的文化消费层次而显现出某种为了自我精神追求的“市场盲目性”,就此它有可能触及精神高地甚至成为“高峰”,故而有着“曲高和寡”之感,但它在价值倾向上并不背离现代市场价值。也就是说,理性的大众选择不排斥某种为了自我的精神生产,这恰是文艺生产有时出于“审美的追求”却能够获得市场“大众的认同”的缘由。
    文艺与市场的问题核心是理顺文艺创作与市场运作之间的关系,这已是当下文艺发展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其背景是文艺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并且发展十分迅猛。不仅市场化背景下生成运作的网络文学早就占据文坛的三分天下,文学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日益发挥基础性作用,而且自身已形成由庞大消费群体支撑的千亿规模市场。另外,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影视艺术生产领域,2014年中国大陆电影票房达296亿多元,电视剧每年达到1.4万集左右,艺术品市场的总成交额高达4000多亿元,工艺品交易更是超1.2万亿元,再加上网络娱乐消费、教育、新闻出版等文艺市场及其产业链上的营收,文艺市场及其延伸产业链的市场规模保守估计已达几万亿规模。就文化消费而言,2013年底,我国人均GDP已达8700多美元,京沪等大城市人均GDP超过1.3万美元,居民消费结构进入快速转型期。预计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均GDP将超过1.27万美元,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与之相应,文艺作品的消费需求会迅猛增长,市场在艺术生产、传播和消费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文艺消费短缺的状况愈发凸显。
    因为政策的集中发力,2014年被称为“文化消费的先导年”。文化消费在当下一直与中国经济规模和增幅不相匹配,始终处于低迷状态,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驱动力有限。低迷的原因:一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在巨大社会负担面前民众不敢消费;二是文化市场中文化产品本身不够丰富多样,不够接地气,缺乏有针对性的分众市场,文化产品缺乏创意导致“结构性矛盾”依旧没有解决;三是社会贫富差距加大,很多民众的收入是“被增长”,缺乏实际购买力,处于“被消费”的状态。据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牵头的课题组在《中国居民文化消费基础性调研报告》[3]指出,2002年后,中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占可支配收入比重一直处于5%左右的水平。据统计,我国有19个省份年均不到1人次观赏艺术表演或参与公共图书馆的图书借阅。22个省份的城镇居民家庭每人年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家庭可支配收入低于5%,上海和北京的数值最高也仅是6.75%和6.45%。可见,一方面市场在文艺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一方面文化消费市场还处于培育期。针对当前现状,2014年两办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专门提出“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措施,着意强调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要“统筹考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优质服务转变,实现标准化和个性化服务的有机统一。”而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艺消费需求,不仅公共文化服务要解决低效益和低效率的问题,在产品对路的供给上下功夫,文化产业也要提高差异化的服务供给能力,以体现国家文化政策的价值取向。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社会消费结构调整进入“拐点”,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成为主流,如何释放消费潜能、提振消费信心直接影响着中国经济能否实现新常态。小康社会的实现不仅体现在GDP、居民收入以及各种经济指标的增长上,还体现在大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文化服务和文化消费的提升中。文化消费离不开现代文化市场中作为核心内容的文艺产品,文艺的繁荣更是离不开市场的消费驱动。
    文艺生产方式的变化、大众消费结构的变迁尤其是网络数字化带来的消费群体结构的差异化,包括意识形态工作方式创新的要求及其主流文化价值观传播的现实情形都使文化市场的地位和作用愈加凸显,传统的思想“阵地”已经转化为市场的大众消费。谁拥有了大众,谁就掌握了市场主导权,也就占据了思想观念传播的制高点。市场需求对文艺创作有巨大的召唤和激发作用,在不断满足大众日常需求的同时,对文艺创作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文艺市场的建构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一方面,文艺生产不断创造消费、引导消费;一方面,文艺消费不断诱导激发创作克服“盲目性”,使文艺生产趋向产业发展的自觉。因此,不要在观念上把市场与文艺视同水火,摒弃把大众文化权益的实现排斥在市场之外的思维,更不能把满足大众多层次、多样态的文艺需求与市场的健康发展相对立,文艺作品接地气、广泛传播,辐射力与影响力的扩大,有力推动了文艺创作的繁荣。在文化产业领域,没有市场竞争就没有文化生产力的提高。近年来国产电影的繁荣,竞争力的提升,与电影市场开放度的提高不无关联。当然在此过程中,市场也带给文艺创作一些负面的东西,特别是不少艺术家,在享用市场利益时,又把创作中的问题推给市场。其中很多问题和乱象不是市场自身造成的,是人为误读和扭曲市场带来的。针对市场失灵现象,需要政府发挥作用,监管部门要为市场竞争营造公平、公正、公开、透明、有序的环境,通过一定的市场准入、限制、规制来保护市场的多样性存在,而不是助长和纵容“丛林规则”的滋生与蔓延。因此,不要把市场机制与市场化追求混为一谈,市场机制的核心是按照一定的规则自由、公平竞争,其本质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手段或调节工具,市场化虽以发挥市场机制为基础,但其目标是市场利益最大化,以豪华奇观、大制作甚至“另类”包装等搏出位来吸引眼球,过度追求高票房、高码洋、高收视率、高点击率。在文艺生产、市场管理上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意味着追求市场化。现在越来越清楚,文艺市场是文艺繁荣的基础,也是其可持续发展的持久动力之一。当下,市场已成为评价文艺活动与作品的一个重要维度,甚至在很多时候成为一种主导性力量。在当代艺术发展中,市场的建构力量已介入文艺评价与文艺价值生成的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中指出: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欢迎。因此,要花大力气去研究、分析、引导文艺市场,只有认识市场,把握发展规律,才能将其作为建构当代文艺发展的有生力量,而不是视其为规则与规范的破坏者,人为地远离与排斥。正如文艺需要批评,文艺市场更需要批评,通过研究,把握市场力量介入文艺评价与文艺价值生成的机缘、互动机制、发展规律与路径等,为健全文艺与市场的共生生态提供理论与政策支撑。通过健全文艺生态,厘清文艺创作与市场、产业发展的关系,进而用生态的理念把握文艺与市场的关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