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以文艺精品创造弘扬精神。一个时代的文艺繁荣是以精品的不断涌现为衡量尺度的。文艺精品就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之作,这样的作品往往以内容和价值追求夺人,在艺术的卓越性追求中体现了强烈的现实关怀,在讴歌伟大时代中反映人民的心声。惟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要求文艺要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文艺要体现时代精神就要带着时代的体温和人民的喜怒哀乐,充分展示史诗般的实践中人民的丰富表情和多样化面孔。这进一步表明,艺术家只有扎根当下生活、厚积薄发、以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创作反映时代主题的精品力作,才能彰显“当代性”,紧紧抓住新时代。 中国发展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意味着一个决定性的力量开启了新的历史方位,它重构了人民的历史主体性。时代正在发生改变,激励着我们在“不忘初心”中信心满满地走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征途中。作为当代人,必须理解时代,在时代中深刻把握“当代性”。“当代”不单是线性时间的过去延续和未来的开启,它更是“现在”的刻度,即“当代性”之生成。当代性不仅指我们的知识范式和思想体系带有时代的痕迹,还意味着对当下时代的超越,有一种指向未来的价值意味。那些与这个时代完全保持一致,在各个方面都完全循规蹈矩的人,并不是当代人,因为他们并不打算看清时代,他们没有能力牢牢把握住时代的本质。只有洞悉现在、前瞻未来,才是真正地彰显“当代性”。只有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历史性来把握“当代”的意义,才能明白它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充满了时代气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满怀对未来的憧憬,全身心投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部署中去。激励着广大文艺工作者以其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积极追求文艺发展的精品化,最终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精品文艺是建构大国形象的重要载体,其在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精品的创作和生产,不仅需要艺术家志存高远,不断追求艺术卓越性,还要其尊重艺术发展规律,遵循市场条件下的艺术生产特点。在生产传播消费的全产业链中,文艺作品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乃至传播、发行,都要贯穿精品意识和创新意识。文艺扎根于人民,在根本上不是抹杀艺术个性,而是为艺术的生成植根培土。在文艺活动中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并非否定专门人才的贡献。文艺的创造创新离不开专门的文艺人才,人才强,文艺才能强。一个文艺人才辈出的时代,一定是文化兴盛的时代。惟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的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 三、加强文艺批评和理论创新研究。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文艺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艺创造力的提升离不开文艺批评作用的发挥,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优秀的文艺批评要倡导品位、格调、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不能阿谀奉承。文艺批评的质量离不开理论研究及创新,当代文艺发展要在学术中提升文艺的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当代文艺批评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激励艺术家创作出高水平的精品力作,敢于对各种文艺乱象表明态度。中国文艺理论创新,既要基于优秀传统,为那些有生命力的观念、范畴注入新的内容和精神,更要在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融汇中形成具有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的新标识性概念与话语体系。因此,创新不可盲目,一定要有根和魂,要有清晰的目标指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的,“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中国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新方位,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文艺都能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当代主流文艺创作要能体现和弘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文艺要在新时代的开启中担负起历史使命和责任,在实践中进行艺术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艺进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