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胡适、鲁迅与《项链》早期在中国的译介(4)

http://www.newdu.com 2017-11-15 文汇报 张心科 参加讨论

    其实,我们在前文分析过,厨川白村赞赏的是《项链》的艺术手法高超,鲁迅对莫泊桑的评价自然也受其影响。这位学生可能并没有细看厨川白村对《项链》的分析,而认为厨川白村赞赏《项链》主要是因为其思想内容深刻。面对学生的诘难,鲁迅迅速以厨川白村的论述中的思想内容来辩解:
    我刚才说从思想内容看,契诃夫的作品要比莫泊桑强,这是笼统地比较着说的。莫泊桑在近代文学史上,也不失为大家之一,他的许多作品中,自亦不乏其味深长的杰作,《项链》即是其中之一。厨川氏的赞赏《项链》,是说它将刹那间的幻觉,当作生命现象之真,以致堕入悲剧的境地,影响一生的命运,这富有哲理性的暗示,使读者读后如梦方醒,遂使终于成为不朽的名篇。(孙席珍《鲁迅先生怎样教导我们的》,《鲁迅诞辰百年纪念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96-97页)
    其实,鲁迅所采取的只是一种辩解策略而已,因为如果《项链》以思想内容见长,只要读一下作者对其情节的概括和对其思想内容的分析就足够了,就不必让常惠翻译全文附录于《苦闷的象征》之末了,而要真正理解厨川白村对作品艺术成就的分析,就必须阅读原作,所以让常惠翻译全文作为附录。常惠曾回忆过当年鲁迅告诉他准备翻译《苦闷的象征》的经过。他告诉鲁迅《苦闷的象征》已有丰子恺的译文在报上连载,鲁迅听后要他找来一读,读后,鲁迅告诉常惠自己决定开始翻译,并让他帮助:
    先生又跟我说:“书里提到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一篇《项链》,你能给我找一找译本吗?”我答应了,结果译本没有找到。我对先生说:“译本找不到,我给先生翻译吧。”我就把这篇小说从法文给译成中文。同时《苦闷的象征》中还引用了法国作家波特来尔和比利时作家望莱培格的两首法文诗,我也给先生译了出来。《项链》作为《苦闷的象征》的附录,印在后面。(常惠《回忆鲁迅先生》,《鲁迅诞辰百年纪念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23页)
    《苦闷的象征》中提到过多篇艺术作品,而鲁迅首先想到的是让常惠替他找《项链》的中译本;后来,常惠翻译了书中所引用的几篇作品,但他仅选用了《项链》以作附录。可见,在鲁迅看来,《项链》是书中所提到的艺术成就高超的作品中的典型。
    因为鲁迅在课堂上称其为不朽的名篇,而且作了这种解读,那么这些听课的师大学生,毕业后到中小学任教时,必然会提及《项链》,而且可能会对其作出鲁迅式的解读。
    也正是鲁迅的译介和常惠的译作使得《项链》被视为“名篇”,而且从1930年开始就被选入不少中小学国语、国文教科书中作为教材,如朱剑芒编《高中国文》(世界书局,1930)、南开中学编《南开中学初三国文教本》(南开中学,1931)、北平文化学社编《初中三年级国文读本》(北平文化学社,1932)、杜天縻与韩楚原编《杜韩两氏高中国文》(世界书局,1933)、叶绍钧编小学高级学生用《开明国语课本》(开明书店,1934)、夏丐尊与叶绍钧编《国文百八课》(开明书店,1935)、张鸿来与卢怀琦等编《初级中学国文读本》(师大附中国文丛刊社,1936)。题名多为《项链》,或为《项圈》。文本多为全选,有些为改编。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