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张悦然的作品 有那种半梦半醒的美感

http://www.newdu.com 2017-11-13 北京青年报 大鸟kiki 参加讨论


    继长篇小说《茧》出版不久,张悦然的最新短篇小说集《我循着火光而来》也集结问世。很自然的,大家都会拿这两本书进行比较,甚至得出结论说,张悦然的短篇比长篇小说更好看。这让我想起某个访谈,对方问米兰昆德拉,“如果你不是那么简约的写,完全可以写成七部不同的长篇小说”。他回答说,“如果我写出七部独立小说,就无法奢望通过一本书来把握现代世界中存在的复杂性了。”相比于长篇小说,短篇集的魅力的确会让人有一种可以在更小空间里获得更多重维度的快感。
    这本短篇集,让许多关注悦然多年的老读者感慨,她笔下的人物终于“成熟”了。我对此评论的理解是,作为“青春文学”的代表人物,悦然终于开始描写中年人的生活和情感危机,而不仅仅是青春期的迷惘与彷徨。虽然她的文字没有过去那么浓烈妖娆,但是你依然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文字背后那种汹涌的情绪,只是更加内敛和沉静。作为她的同龄人,我最羡慕的莫过于这么多年她对于痛苦的感受力和敏锐度,这种能力并没有因为所谓的“成熟”而消退。卡夫卡说:“我觉得我们应该阅读那些伤害我们和捅我们一刀的书。”痛苦的愉悦,是读悦然小说最独特的体验。年少的时候,怎样描述内心的苦闷,都会让人觉得轻佻,容易被贴上“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标签,那些痛苦因为阅历的贫瘠而显得不够厚重。可是,现在想来,痛苦有时候比快乐更让人怀念,甚至更值得被尊重。
    小说集里九个故事,除了《怪阿姨》是一个完全架空时空背景的小说,其他故事人物大多是生活在城市里看起来光鲜亮丽有着体面生活的人。画家,艺术家,电视台主播,企业职员……这些人虽然面容模糊,身份各异,却有着相似的内心和精神困境。《嫁衣》里那个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新娘,《家》里那一对看似幸福美满的夫妇,《湖》里那个在纽约过着衣食无忧生活的年轻翻译。他们都不算失败者,甚至在外界看来是前途充满光明和希望的一群人,可是他们无一例外都选择了一条更具毁灭性的路试图颠覆虚伪的情感和人生。许多读者都喜欢《大乔小乔》,这篇无论从故事结构、叙事节奏还是人物塑造,的确都比其他几篇更完整更饱满,与作者过去的小说风格相比也有了很多突破。里面的主人公似乎最贴近人们对社会现实生活的想象——从底层逃离到城市,又被拖拽进生活泥淖的人物,痛苦的来源似乎看起来更合理更真实也因而更容易获得共鸣和同情。而《家》和《嫁衣》虽然打磨得不够完美,但其中那些更戏剧化更不合常理的矛盾与冲突,也有着异常独特和令人回味的地方。张悦然称自己为悲观主义的作家,她说她不相信人会变好或者会有救赎的东西。但是在她的小说里面,她会让人物去做努力——无论是逃离,还是背叛,这些超越世俗或者道德的努力也许是人物唯一对抗虚无的途径或者拯救自我的方式。
    这本书总是让我联想起理查德耶茨的短篇集《十一种孤独》,耶茨曾说:“如果我的作品有什么主题的话,我想只有简单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没有人逃脱得了,这就是他们的悲剧所在。”同样是写普通人的生活,同样是写平凡世界的孤独与困局,张悦然对笔下人物并没有耶茨那么决绝、不留任何余地。在访谈中她说:“我觉得作家年轻的时候都会更加绝对、尖锐,也会更加冷酷,就是因为他不能够真真正正地看到或者理解到那个悲剧的真实发生的情况是什么样的。但随着年龄增长,人都会变得慈悲,然后都会变得温暖和有所保留。”也因此,她的很多故事,结局都让人心存希望。人物生活并没有因此戛然而止,过往的一切也许只是一个让人重获自由的契机。书名由最初的《天气预报明天有雪》改成《我循着火光而来》,仿佛一个人在冬日寒夜里静静地抽完一根烟,谁都不知道明天醒来需要面对什么,但是指尖那点孱弱的星火,已经足以慰藉片刻某个孤独的灵魂。
    悦然的小说,总是会让人产生一种半梦半醒的美感。我一直觉得梦境是与痛苦的感受力相连的。曾经有一天,一个刚刚生完孩子的朋友惊慌失措地告诉我说,怎么办,我好像再也不做梦了。我特别理解她的难过和焦虑。这是一种并不为大多数人所重视的力量,以致很多人在失去的时候也没有任何知觉。在小说里,悦然对做梦赋予了各种非凡的意义,预言,启示,安慰,通向某个生活真谛的隧道。她说,“需要某种锋利的东西,把梦划开一道口子,然后就可以醒过来了。”当人生别无出口,连梦都变得无比苦涩的时候,“锋利”也许是对平庸生活和麻木精神唯一的抵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