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重整历史美学方法的理论武库——评崔志远等著《中国当代小说主潮》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王庆生 参加讨论
新世纪以来,当代小说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研究的问题不断深化,尤其是文本艺术的研究,有了较大发展。然而,历史的美学的研究却相对薄弱起来,研究的深度也有待加强。世纪之交中外文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由文本关注到历史文化关注,对当代小说史的历史美学研究,无疑应当受到重视。特别是在当前“祛历史”、“祛精神”成为一种时尚的情况下,迫切需要站在新世纪的高度,以历史的美学的眼光对当代小说进行整体性把握。可喜的是,崔志远教授等著的《中国当代小说主潮》(商务印书馆,2007年12月)则在这方面进行创新性的研究和探讨,并表现出鲜明特色。
    一是运用整体性研究方法把握当代中国小说发展的主要脉络。所谓整体性研究方法,即依据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将当代小说置于时代生活进程、民族文学传统和西方文学格局的宏大背景中进行分析思考。《引论》便运用这种方法,勾勒出20世纪文学发展的主要脉络:“五四”时期产生启蒙现实主义;30年代出现革命现实主义;40至70年代,革命现实主义逐渐居于主导地位,启蒙现实主义则处于低迷和压抑状态;70年代末到80年代前期,启蒙现实主义得以复兴;80年代中后期出现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热潮;90年代以来的文学出现多元发展的局面,多元中有着回归写实的倾向。了解了这一脉络之后,当代小说的发展轨迹及其在20世纪文学中的地位就清晰地揭示出来。这就确定了该书研究的基本思路。
    为了更好地描绘中国当代小说的发展轨迹,著者还运用整体性方法对当代小说进行了多方位的整合,即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整合,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整合,新时期小说各种创作思潮的整合。这些整合一方面从纵向上阐明了现、当代小说以及当代小说各发展阶段的传承关系;另一方面又从横向上揭示新时期各种小说现象的来龙去脉和相互联系。这些整合清晰地展示出,当代小说不再是互不相关的甚至反差很大的几个板块,而是一个盘根错节、相互联结的有机整体。
    二是运用多重理论批评视角考察研究当代中国小说的发展。该书对当代文学进行整体性考察后,确立现实主义是其主潮。对现实主义理论进行梳理考察后,认为它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体系:在认识方法上强调客观写实原则,在艺术思维方式上强调典型化思维,在特征性手法上强调细节真实的写实手法。以此评判当代小说作家作品及创作思潮,回答了小说创作上一些重大问题。如对工农兵文学、新写实小说、新现实主义小说的分析等。同时,用各种新潮理论研究分析各种新潮小说。如用文化主义理论分析寻根小说,用后现代主义理论观照先锋小说,用存在主义观照新写实小说,用新历史主义观照新历史小说,用女权主义观照女性小说等。这些对位性分析可称为同向研究。该书在同向研究的同时,还进行反向研究,如以新潮理论观照现实主义创作,或以现实主义理论观照新潮创作,前者如以格雷马斯的“语义方阵”剖析工农兵文学中革命历史小说的人本关系结构,概括出其英雄引路人模式,发现其结构的单一性和雷同性;后者如以现实主义分析新历史小说《红粉》,认为“《红粉》放大的小历史却令人怀疑,不加批判地书写妓女心甘情愿地恢复昔日的生活,向读者述说,做妓女比摆脱妓女生活更幸福,沦落比新生更有合理性,从而颠覆建国初期妓女改造的大历史。” 如此,可放大研究对象的缺陷和误区,以引起读者的警觉。
    三是把宏观把握与微观研究结合起来,探讨中国当代小说的历史进程和发展流变的内在动因。就当代小说研究来说,微观是宏观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宏观是微观研究的升华和提高。这部著作正是在微观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宏观研究的。在宏观研究上,著者十分注意当代小说发展的整体特征把握,注意小说自身的横向和纵向比较。如研究革命现实主义、启蒙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等思潮在当代中国的流变,注意厘清这些创作流派的来龙去脉,探讨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衍变规律;在微观研究上,著者十分注意文本的解读,在剖析代表性文本的基础上,从理论上进行阐释。如分析女性文学的“私秘写实”,一方面肯定女性文学颠覆男性话语与权威,显示了强烈的现代性精神和自审意识,实现了由写“我们”到写“我”的转变,标志着具有女性意识文学走向成熟的自觉;另一方面也指出了女性“私人化”写作随着自身逻辑的不断演化,逐渐走向私语化、欲望化、肉身化的误区之中。这些细读文本的评析,切中肯綮,一语中的。
    这本史著论述的对象虽然仅是当代小说的主要发展思潮和流派,但涉及的面很宽,需要应答的问题很多,著者虽对当代小说各个时期的创作思潮作了梳理评述,但在某些问题的论述上未能充分展开,有待进一步深化。还有些问题,著者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是可贵的,但这些见解不一定能为所有人认同。好在现在是百家争鸣的时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必求得一律。
    原载:《文艺报》2008-4-24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