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龙项圈上的“三多”纹样:佛手。 银龙项圈上的“三多”纹样:桃。 银龙项圈上的“三多”纹样:石榴。 菩萨纹 表达“成仙”主题的纹样 银凤钗后部的太极纹。 小银角上的龙纹 银龙项圈上的龙纹。 这件錾花压领,就集中反映出了施洞苗族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压领因其佩戴后可使衣襟服帖而得名,此压领的整体造型衍生自汉族的“长命锁”,形似云头。狮子本就是域外文化的产物,“狮子滚绣球”纹样则是其形象在经由汉化改造后,传入施洞苗族地区的结果。但与传统汉族文化中的狮子造型有所不同的是,虽然引入了外来的装饰题材,可从造型风格来看,压领上的 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贵州台江县施洞苗族“盛饰”的造型特征保留着明显的文化交融印记。施洞苗族大多信仰本土原始宗教,但在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藏的全套施洞苗族“盛饰”上,却时常有菩萨、仙人等形象的出现。银龙项圈坠饰上的菩萨纹、“三多”纹(由石榴、佛手、桃组成,取“多子、多福、多寿”的吉祥寓意),以及小银角上集人脸、鱼身和凤的双翅、尾羽于一体,意在表达“成仙”主题的凤凰形象,都是佛教、道教文化渗入该地区的表现。 苗族传统文化与汉族传统文化的高度融合,还体现在龙的造型上:大、小银角上的龙纹,几乎与汉族文化中的龙如出一辙;龙身鳞片分明,双眼炯炯有神,着重强调出四爪尖利,以及龙须、龙角等细节的刻画,都与我们通常观念中龙的形象十分吻合。而银龙项圈上的龙纹则有很大不同,龙的造型不再是一味模仿汉文化中的龙,而是混合了各种几何图形,形成更为自由的表达;同时,有意弱化了龙角、龙须、龙爪等极具特征的局部,使龙的造型少了几分锐气,多了几分稚拙之感,流露出浓郁的苗族文化的造型特征。 在坚守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施洞苗族也表现出对外来文化,尤其是汉文化的认同与接纳。银匠们从汉文化中提炼出可用的、喜爱的装饰题材,形成了外来题材本土化、民族化的独特装饰风格。多元文化频繁互动的客观条件、主观上对外来文化的兼容并蓄,促成了施洞苗族“盛饰”在造型上的艺术共融现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