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是为了成为优秀的大人而存在” 近十年,中国社会的家长们都渐渐觉醒了教育观念,“好好读书,将来你才能找到好工作!”这种话已经很少听到。 人们渐渐想起:孩子我希望你好好读书,是希望你做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不是为了找个好工作。 这其实就是“儿童本位”观念的崛起。 孩子的童年,不该被当做“必须成长为大人”的阶段,童年是一个独立的阶段,不是为了成为优秀的大人而存在,孩子在童年阶段就是孩子。 ▼ 敬 待 童 真 “孩子的童年,需要真正的童真” 我们尊重孩子的童年,敬待孩子的童真,不将他看做必须成长为优秀大人的雏苗。 那在孩子的童年,我们究竟该给孩子看什么样的书?为孩子创造什么样的阅读导向? 这要先想明白,什么才是孩子的本真。 比如,你让一个小孩子,把心爱的玩具送给别的小朋友,他当然不愿意,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遇到上纲上线的家长,恐怕就要开始训诫了:你要乐意和人分享呀,这是美德! 心甘情愿的分享自然是一种美德,但如果将孩子本真的情感硬生生逼成美德,未必是一件好事。 就像我最近看了一本童话故事,里面写一只猪,主人将土豆埋了,不给猪吃。当然主人是为了种出新的土豆,哪个大人都会明白。但猪不明白,它觉得很委屈,不明白主人为什么宁肯把土豆扔到土里,也不给自己吃。于是猪把土豆刨出来,吃了。后来它明白了真相,知道自己错怪了主人,便想把自己埋到土里,这样就能种出新的土豆赔偿主人。它的朋友麻雀说:你种不出土豆,你只能种出小猪…… 这就是孩子的思维,是真正的孩子的童真。他们不懂事,思维简单直接,但有自己最本真的纯善,犯了错也想偿还,最后即使弄得一团糟,也不意味着淘气,就只是孩子的表现。 这样的人物,写出真正孩子的模样,不只是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给孩子一片阅读净土,也能让大人看到孩子的心声和思维方式,让不同的心灵以亲情以外的理智形式真切交流。 这样干净的故事,是孩子应该去阅读和了解的。只有干净的土壤,才能滋润出干净的心灵。 寻 找 作 者 ————— “童真的童话,需要童真的作者” 童真的童话,能到哪里寻找? 首先,童话,是由作家创作的。 由于儿童文学的作者是成年人,受众却是小孩子,这就决定了儿童文学的价值尺度、文学趣味等等,都取决于作者的内心。 我们知道,一个作者,写到最后必然写出自己的内心,也只能写出自己的内心。就像相由心生,人们心里有什么,写出来的自然就是什么。经历苦难的作者,必将写出苦难。平淡低靡的作者,必然写出低靡。 于是会突然发现,探究一个作者的内心,对阅读其作品而言何其要紧,他的内心、他的三观,都会通过文字一点点渗透进他的书里,给孩子阅读的时候,在孩子心里埋下种子。 有的时候,有的作品,由于作者自己曾经受挫,便将晦暗情绪过度地带入文字里,孩子们读了,难免心生负面情绪,小小的孩子还未见过世界,心里也盛不下太多东西,便已受到来自成人的负面信息的影响。 如果不了解这些背后的东西,不了解一个作家本人,我们怎么能将他写的书,放心地、完全放心地,交到孩子手上? 朱 奎 回 归 ————— “我们的世界,需要他的书” 就有这样一位作家,一直在创作童真。当今时代的人们大多已经不记得他,他活跃于三十年前那一代人的记忆里,而他的文字存在于任何一个时代。 前文提到的一只猪将自己埋到土里企图种出土豆的故事,就是作家朱奎的作品。在这一系列童话故事里,都是以这种童真和童趣为基调。 那只猪叫约克先生,是故事的主人公。这一系列童话,叫“约克先生”系列。亮点是,作者还把这只猪的名字贯到了自己头上,管自己也叫约克先生,说是笔名。 这是有多心大…… 因为在人们的惯常意识里,将一个人和猪联系在一起,通常没什么好意思,未必恶意,也至少有戏谑的成分在内。 可朱奎不觉得,他从不这样觉得“猪”是贬义。他不歧视任何物种,这种不歧视,不是理智地判断,而是本心的容量,他就是心底真真切切地从没觉得猪有什么不好。他为小读者们塑造了约克先生这样一只猪,为世界童话贡献了“约克先生”系列,也大大方方地以此为荣、以此为名。 与朱奎老师本人相处,会让人很容易想起他的女儿朱诺对他的描述:在我所有认识的人当中,他是最单纯的。虽然已经六十出头了,却单纯得跟个孩子一样。他对所有的事情都是乐观的,有时甚至乐观得没有边。他只相信世界上好的一面。他的心特别大,能装下全世界。他尊敬所有他碰到的人。他不感觉自己是特别的,或者比别人强,他只感觉他走运,靠自己的努力得到了所有。 事实上,三十年前,朱奎就是个很有名的作家了。 他的《约克先生全传》作为本土原创童话经典,长期入选国内小学儿童必读书目。也有8册童话已翻译成德文、意大利文,在德国、奥地利、瑞士及意大利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