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用严肃的文化整理对决“伪创新”——评《易学津梁》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祝晓风 参加讨论

    现在是一个“创新”的时代,也是一个“伪创新”泛滥的时代。现在是一个需要创新的时代,更是一个需要对已有的知识做科学、深入的整理与普及的时代。当今的知识量远比古代大得多,书籍总量也许比经典著作的时代多成千上万倍,如果再只是不断为发表新观点著书立说,而忽视整理工作,久而久之,也许新的研究结果就不会成为财富,而是包袱了。
    在世界历史上曾不止一次发生过这样的情况,在人类智慧和首创精神显著发展繁荣的时期之后,接着出现的往往是另一时期。在这个时期,人们更关心的是把新积累起来的知识加以分类整理,而不是继续调查研究。欧洲在13世纪光辉的扩展时期之后的情形就是这样,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后也是这样,在随后的时期中,显著的特点是科学的积累和材料的分类,亦即所谓“博学时代”。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现在热销的“百家讲坛”系列丛书,会发现其另外一重普及的重要意义。而从整理的角度、帮助一般读者入门的角度而言,目前还极度缺乏严肃的、对学习经典有直接作用的基础性的读物。这样的书不是没有,比如《易学津梁》(汪致正著,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二版。)
    这本书在内容上,尽量做到容易读、容易记、容易查。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读者不可能花太多时间去背诵经典或记忆生僻的字词,所以作者花了大量时间,建立了几套检索工具。这些工作看似没有多少学术原创性、不是“创新”的工作,但要知道,这为千万读者节省了多少巨量的宝贵时间。
    四川易学研究会会长陈德述先生根据该书容易检索的特点,认为《易学津梁》是一本便于阅读的工具书。
    在写作方法上《易学津梁》的作者,注意归纳整理,将《易经》、《易传》“易学”体系;主要学说、学派的关系;解释《易经》的方法等繁杂的内容,用列表的方式清晰地表述出来。这样的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学术研究。
    好书有目共睹。《易学津梁》刚出版不久,就有人在台湾有名的书店“秋水堂”的网站上发帖子,称在书店“淘得此书”,介绍此书“为提供理解研究《易》之相关基础著作,整合易研究阶段性定论供初学参阅”。“各章以《读易针缕》编最胜,表列《易学体系概况》、《易学传授图》、《主要学派简介》、《易传部分解经方法》、《周易常用字字义简释》,皆为易研界难得之表列,便于易研初学查阅之用。在编排体例上采用第二行落两字的行文,遇重点处皆黑体作显,提点读者之意甚明。立论客观严谨,不失为初学筑基力作。”
    《易学津梁》除《概述》外,共分五章,逐章编名为《易经》、《易传》、《易学》、《易图学》、《易学意义》、《读易针缕》,分章结构简洁,各章皆专题书写,对生字与注释尤多详明作解。前贤早就把通向易学殿堂之路分为三段:识易之真、探易之理,致易之用。此书的初衷就是想在“识易之真”这一阶段给读者一种最真切的帮助。而此书的基础内容,也正是作者在学习《周易》的亲身实践之中所感受、寻求、探索,最后归纳出来的一些可以起到工具与桥梁作用的最实用的知识。
    著名学者、易学研究权威袁庭栋对此书有很高评价:“我不敢说此书就是学习《周易》最佳的利器,但的确是目前所见到的唯一的良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副会长刘跃进称此书“化艰深为浅‘易’”,将浅易之易与《周易》之“易”“完美的统一”,是不过誉的。《易学津梁》的作者完全站在一个读者的立场,把初学者遇到的问题一一拆解开来,讲明、讲透,而且在编排与写作形式上下了极大工夫,为读者提供了极大方便。朴实之功,胜于多少玄讲。
    有本谈易学的书,说“乘”为吉,而“承”为凶,后面紧接着一段发挥。可是,读者如果认真读《周易》,会发现“乘”与“承”指的是上下相邻两爻之间的关系,即位于上面的爻对下面的爻而言,为“乘”,反之,位于下面之爻对上面相邻之爻而言为“承”。就如同两人之间接送东西,有接就有送,“接”为吉,“送”何为凶?而读了《易学津梁》读者就会明白,原来,《周易》的本义是“乘刚”“凶”,而非“乘凶”——是那本书搞错了。那本书的作者应该说也是一位严肃的学者,但有些地方尚有此疏漏,可见读《周易》之难。
    历史上有些学者并不是通过自己的著作而表现自己的,如欧几里德对几何学作出了巨大贡献,以至于他的名字在以后2000多年里成为几何学的同义词,可是他毫不讳言地说,他只是以合理的次序将前人的几何知识组合起来而已。孔子一生也从未发表过自己的著作,而是以述而不作的方式提炼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儒家经典。《易学津梁》当然不能与欧氏和孔子的工作比肩,但作者这种对待知识的科学求真的态度,还有这种不计名利、扎扎实实的工作精神,是与先贤的精神相通的。
    原载:《中国青年报》2007年11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