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李清霞,是西北政法大学的青年教师,副教授,文学博士。她于2003-2006年期间,就读于兰州大学现当代文学博士点。我是她的导师。这部著作,其前身即是她的毕业论文《沉溺与超越——用现代性审视当今文学中的欲望话语》。我了解这部论文成形的全过程和李清霞所付出的艰辛劳作。这部论文被“匿名送审”后,李清霞曾有过一丝担忧,因为“匿名送审”毕竟是一票否决制,万一遇上不同意她的观点又比较执拗的外校教授,来个不通过或提出延缓答辩怎么办。她的论文所涉猎的是最新的也最容易引起分歧的话题,不能说无此风险。但反馈回来的信息却令人倍受鼓舞:五位外校教授中,三个打了优秀,二个打了良好,且评语皆给予了高评价。我认为这是客观的,公允的,真实的。 李清霞在写这部论文之前,已有较扎实的积累。从读硕士开始,她的学术研究方向就定位在情感现象学和相关的作家作品研究上。对于贾平凹,她写过关于其作品中“性”的符号意义,其创作的动力机制的多篇论文。对陈忠实的《白鹿原》,她发表了《自虐,生命存在与延续的方式——〈白鹿原〉中鹿氏父子的精神内质透析》等论文。作为初选者,她编选了《陈忠实研究资料——中国新时期文学研究资料汇编(乙种)》。她的主要兴趣是在哲学和美学方面。她写过《生存意志与生命原欲的冲突——刘恒对“食色”的客观叙述》,还写了《尼采论美感的生理机制》,以及《论身体羞感的价值体系(舍勒的情感现象学)》。我想,指出这些,就会理解,李清霞何以在这本著作中,能够那样富于声色,富有心理深度和哲学底蕴地解析众多欲望文本,何以把国外的社科新论与国内的文学文本的研究结合得那么自然,那么恰切,何以摆脱了就事论事的平面,把论题提高到哲学的特别是性心理学和后现代话语理论的高度上处理。 《沉溺与超越——用现代性审视当今文学中的欲望话语》,选取的是新时期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中的“欲望话语”作为研究对象。论文不但对“欲望话语”本身从哲学、伦理学、文化史论的角度给出了界定,而且通过大量文本的剖析,对于丰富而庞杂的文学的“欲望话语”世界进行了分析、探究、阐释、批判,从而对当今文学中的欲望话语,展开了一次系统而深入的梳理和宏观研究。近年来多有单篇论文述及此类题目,但能以如此规模梳理研究者,尚不多见。 我认为,这是一篇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现代性、现实感的论文,同时也是一部具有突出的挑战性和创新性的论文。“欲望话语”的概念,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正因其不确定性,方显其价值。因为,伴随全球化、市场化、高科技化、城市化潮流而来的,是“欲望”的空前膨胀,是物质和精神生活方式,以及道德、伦理、人生价值的震荡和“失范”,“欲望话语”在生活中和在文学中同样重大,无法回避。由于论文面对正在发生着的现象,无疑增加了写作的难度。 这部论文运用西方现代性理论和现代欲望理论,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欲望话语的产生,离不开现代性背景。作者没有生吞活剥,没有悬置或隔离,而是尽量与中国文学创作现象相结合,探究其来龙去脉,精神嬗递,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理论深度。论文的另一特色是其文本细读和个案分析的能力很强,一方面比较准确地勾勒出当代文学欲望话语的变迁史,另一方面构成全文最重要、最吸引人的内容的,是它分析了大量文本,举凡张贤亮、张弦、贾平凹、刘震云、卫慧、朱文、毕飞宇、陈染、林白、苏童……他们的关涉欲望话语的典型性作品,皆有论列,尤以对《废都》、对苏童、朱文、卫慧、毕飞宇的论述更具深度和个人新见。 整部论文富于哲学气质和文化研究特色,对于消费主义、都市、身体、女性、私人化、性描写等关键词的阐释到位。对“下半身诗歌”和“网络文学”的评述,为一般论文难以触及。如果作者对“欲望”的文化属性有进一步的深入挖掘,将更深刻。 这部论文在经她重加整理、补充,深化后就要出版了,作为导师,我甚感欣喜。我认为这是一部有价值的学术著作,作家、当代文学爱好者,专业研究人士,乃至普通读者、都不妨一读,哪怕作为资料,都是难得的。回首去年清霞答辩时的情景,仿佛已经过了很久,低一级的她的师弟也答辩过了,毕业了,时光真是迅疾。有多少东西是能留住的呢?让我们共勉吧。 原载:《文学报》2008-05-0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