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比较文学研究界,最常见的有两条研究路径:一是带有实证主义特征的资料梳理和论证;二是体现研究者思想的学理研究。对于研究者来说,能够熟练运用两种路径中的任何一种考察研究对象,生产出高质量的论文或专著,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能够同时运用这两种方法,巧妙地使它们形成互补、互渗,这样形成的成果既能让我们了解文学交流的规律,又能让我们享受一道思想的盛宴,当是学术工作的最佳境界之一。史锦秀教授的新作《艾特玛托夫在中国》(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在这方面,算得上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艾特玛托夫在中国》的第一、二章侧重于资料的梳理,对艾特玛托夫在中国的译介、传播和研究情况进行了线性勾勒和分类整理,这两章的写作突出了两大特点:一是视野开阔,作者将艾特玛托夫在中国的译介、传播和研究情况放在中吉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之下和中国与俄苏文学的互识互补关系之中进行考察,显示了开阔的研究视野;二是资料翔实,作者在掌握了国内几近全部的关于艾特玛托夫的研究资料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梳理工作,无疑是令人信服的,算得上是目前国内关于艾特玛托夫研究的最为全面的资料索引和研究导读。 第三、四章的研究方法发生了转变,更加倾向于对作家创作的理性阐释。第三章着重分析了艾特玛托夫创作的独特因子对以张承志、张炜、路遥、意西泽仁为代表的中国作家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发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在对自然与社会的关注中凸现“人”的价值;在对理想的追求中展示崇高的精神价值;严峻而朴实的现实主义与理想色彩。对艾特玛托夫创作的艺术特质的剖析厚重老到、深入透彻,是本章、甚至是整部书稿中最为出彩的地方。第四章主要以文化批评的视角,集中探讨艾特玛托夫对中国文学和作家产生广泛影响的文化成因。作者一方面对中国新时期文学对艾特玛托夫的接受进行了整体性的文化思考,另一方面又从民族渊源、宗教信仰、情感取向、审美习惯、心理经历等方面对中国作家的个体接受进行了个案分析。在这部分的分析中,作者触摸到了文学接受中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一个民族对外来作家的接受是有选择的,民族的现实需要、文化传统和思维习惯形成了民族的期待视野,这种期待视野直接决定了这个民族对外来文化的取舍。而这个民族中的作家个体对外来作家的接受则经过了双重过滤,民族期待视野的过滤之外,还有作家的文化习惯、思想观念、艺术思维等形成的个体的期待视野的筛选。 对于这部论著,还有一点要提及的,是作者对文学及其功用的再理解。她把文学看作是联系人类心灵的纽带,认为艾特玛托夫所倡导的“行星思维”和人道主义使他的作品突出体现了比较文学所追求的新人文精神。这种虔诚的研究精神势必会推动比较文学研究更加靠近它的终极目标。 原载:《文艺报》2008-6-26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