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影视艺术:30年美学观照与反思——仲呈祥《审美之旅》读评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侯文宜 参加讨论
可能很多人都早已熟悉了这样一种说法:搞理论的不读作品文本,搞创作的不看理论批评。原因当然是大家不言自明的。这种现象的产生其实导源于理论、创作、批评三者的相互脱节,为20世纪末文艺理论批评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正是有鉴于此,一些学者提出“理论的批评化”、“批评的理论化”,倡导理论与批评的融通、互动、相互推进。最近读到仲呈祥先生的《审美之旅》,即体现了这样一种自觉,其主要探讨影视艺术与审美问题,乍一看,这部论集是由互不连贯的单篇问题或个案评论组成的,从上世纪80年代到新世纪跨度三十年,但通读全书,却有着气脉贯连的思考线索和自成范式的理论思想,可以说它是一部密切结合影视现状和影视作品予以审美观照的批评集,也可谓之于微观批评中的一种理论反思与理论构建。
    对于文化知识界来说,经过八九十年代到新世纪近十年的历史变迁,文艺的变迁起伏自是发人深思。文艺究竟何为?何为真正的审美?从庸俗政治学复归本位的文艺,为何又被裹挟到商业目的、消费主义的洪流中?近几十年来的文艺繁荣兴盛、成就斐然,但另一面也形成文艺价值取向与价值评价上的许多困惑。尤其影视艺术,创作者、投资者、制作者多元自由,加之市场因素突出,直接带来影视作品的良莠混杂,而在影视理论评论中,各种思潮、流俗波荡,价值观、价值判断以及价值导向上颇为迷乱。例如一些年来流行的“娱乐本体”论、“观众上帝”论、“观赏性”论、“票房至上”论等等观念;又如2007年《中国青年报》上披露的贾樟柯《三峡好人》与张艺谋执导的“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同期上映,随即爆发贾樟柯与《满城尽带黄金甲》制片人张伟平的论战。正是在这样的一种影视传媒文化语境下,该著一个突出特点即在标举“反思”、“批判”的立场,书的“序”中即言:“ 名曰《审美之旅》,庶几可以真实地袒露自己学习文艺理论批评的实践轨迹和在当代文坛艺苑审美反思的孜孜追求。”在《中国电影百年的断想与反思》中也标明:“旨在建设,重在批判。” 作者引王元化之语表明价值理念:“我赞成知识人在大众文化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批判的意识,这样可以尽量去保证一个社会的发展中不至于产生太多的文化泡沫”。这种“反思”与“批判”,可以说灌注于整个《审美之旅》中。
    1、《审美之旅》中有多篇对影坛“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危害作了深刻批判,提出“哲学管总”、“根本在于哲学层面思维方式的创新”。例如在《中国电影百年的断想与反思》中,作者批判了审美价值追求和判断上的极端倾向和误区,包括从电影从属于政治、图解政治走向将电影从属于经济、附属于市场、从片面重教育功能变为“娱乐至上”“娱乐片”为电影“本体”、将主旋律理解为“重大题材”的选择而与多样化对立起来等等,认为“20余年来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再次雄辩证明:欲求中国电影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真正从哲学层面上摒弃那种习以为常的非此即彼、是此非彼的二元对立的单向思维方式,而代之以全面、辩证、发展的多向思维方式”,力倡电影美学的辩证哲学思维和“是其所是、非其所非”的科学评判。这一反思体现了影视领域的哲学自觉,是与整个文化思想界相呼应的。在“代前言”的《艺术美学与构建和谐社会断想》中更明确表达了多年的思考:“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是哲学。哲学管总,是人类的智慧学”。
    2、“哲学管总”的辩证思维无疑属宏观上的,对具体的艺术审美来说,需要具体的艺术判断思维,因之,《审美之旅》坚持并重申马克思主义美学观与历史观的批评标准。众所周知,面对一个具体的影视作品,审美价值评价的关键是立足点即从什么视角和标准来评判它。譬如引起人们议论纷纷的一些吸引眼球的电影大片如《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无极》等等,无论创作者还是追捧者的评论,都主要看重的是“观赏性”, 画面美轮美奂,场景精彩刺激,似乎故事主题的支离破碎无关紧要。对于此种影视潮流作者坚决批评,在《由夏公的担心想到“国产大片”》中,仲呈祥以夏公等不为“营业主义”所囿而创造出百年电影首次高潮的历史经验,提出自己的价值观:“ 虽靠明星云集、场景华丽营造出了视听奇观,但并未赢得观众的一致叫好……叙事的空洞、人物的苍白、文化的肤浅、思想意念乃至人文精神贫乏,因而总显得是那么大而无当的‘小’!” 显然,作者是从美的艺术形式与有无思想内涵两方面去衡量电影价值的:“科学的电影批评标准是什么,这个问题,我持续反思了近20年之久”,但“至今仍坚信恩格斯当年在《致斐·拉萨尔》中指出的‘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是文艺批评的‘最高的标准’。迄今为止的一部人类文艺批评史,雄辩地证明了只有坚持美学评析与历史评析的辩证统一,才能对批评对象即文艺作品作出实事求是、入木三分的科学评价……”。
    3、凡影视审美或影视批评,总与一定的审美理想分不开。《审美之旅》里常常由具体的批评对象引发反思的另一个问题是“艺术性”“艺术审美何为”,故而艺术美学、文艺社会学与美育的价值追求及理论阐释不时交织于中。例如作者对影视价值评价中以“观赏性”取代“艺术性”的偏激观点从实例和学理两方面分析了其“理论误导”:比如,作者熟识的一位导演为了“观赏性”硬是牵强地添加与剧情悖逆的“床上戏”“沐浴戏”“裸体戏”;在学理上“观赏性”并列于或取代“艺术性”不仅范畴逻辑混乱且消解掉“艺术性”所具有的丰富的美学内涵要求。面对电影产业化大潮,作者提出三点重要的价值取向,即:“一要通过电影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坚守和重建人类独有的现代文明的精神家园,有利于提升人的整体精神素质;二要通过电影特有的审美方式,既肯定人类审美对象感性存在的丰富性多样性,又追求人类审美对象精神意义的崇高性深刻性;三要通过电影创作和欣赏,传播张扬先进文化和现代人文精神,以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作者概括出 “养眼养心”说,认为真正的影视艺术并非仅仅止于快感、养眼的刺激并非艺术,而在于“养眼与养心”的统一。
    4、还应一提的,是影视批评的“文化自觉”理论。文化哲学方法论近年是越来越受到重视了,作者较早意识到并在《审美之旅》中凸显出对作品深度“人学”文化蕴含价值的文化考量。基于这种文艺“人学”观,作者对当下影视现状非常关注,坚决批判“媚俗”和“恶俗”的倾向,并对影视艺术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和美学建构中的定位问题作了思考:其覆盖面之广、影响力之大、渗透性之强,创作了空前广阔的影像新世界,改变着当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在整个国家的文化建设和美学建构中发挥着别的文艺形式难以企及和替代的重要作用。因而在《审美之旅》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对“文化自觉”和“审美引领”的反复呼吁,这就是书的总“序”中集中表达的:“文艺求美,美在和谐,人类审美的终极目标,在坚守神圣的精神家园,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原载:《文艺报》2008-10-23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