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子弹乱飞的年头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李国涛 参加讨论
在《文汇报》2011·4·27)读到标题《“火车就是火车,火锅就是火锅”》一文,其中报道姜文对《让子弹飞》的说法,意思是,“电影里面没有象征手法”它不是昆汀(美国导演)式的“黑色幽默”,也不是象征手法。我看,那意思就是说,这影片是纯写实。所谓“火车就是火车”,当然就是指影片开始时那个马拉火车狂跑的场面。这影片是表现三四十年代四川的故事。在中国,那个时代,什么荒诞的事情不会有呢?《让子弹飞》写土匪混战、抢夺、杀伐,现在的人看起来实在有点不可思议。现在我正读着张鸣写的《辛亥:摇晃的中国》,书名很好,那时的中国正被这场革命“摇晃”着。于是我想起,那时记之于正史的荒诞可笑之事,真正很多。好像“黑色幽默”,是象征。其实不是,是事实。就说火车吧。1911年辛亥革命在武昌事起,清政府派陆军大臣荫昌率兵前去打击。这位荫昌乘火车到了河南信阳就把车停下。那里离武昌还有老远呢,怎么打仗?这位大人不敢下车,而且车前车后各挂一个火车头。为什么?要南进也便当,要北退也便当。后来看到有一队人过来了,立刻:撤!有个胆大的参谋下去一看,原是一群摘棉花的妇女。你说是“黑色幽默,非也,实事。
    像《让子弹飞》里的事,那时真是不少。不就忽而土匪,忽而县官之类的事吗?那时候太不稀罕。据这部书里说,江西一省有不少势力,各称自己是孙文派来的,要当头儿。管一个省那可是发大财的好机会。原来省里先有了个“都督”,忽然这位都督接到一个“命令”,上盖官府大印,说是派来一个新都督,请旧的立即让位。命令上加盖的大印写着:“孙汶章”,也就是孙汶的印。孙汶是谁?就是孙文。当年清政府把孙中山当成江洋大盗,所以在他的“文”旁加一个三点水,以表轻蔑。孙文自己岂能给自己滥加水旁?这说明,那时的政界人物连孙中山的名字也不清楚,随便一个假章就能骗来一省的大权。这也不是什么黑色幽默。那时候,搞暗杀是革命党特别手段。暗杀多用炸弹,一说“炸弹”,那就是革命党来了。至于炸弹是什么样子,老百姓不知道,县里的士兵和军官也不知道,没见过。照我们现在想,炸弹是可以炸死人的,当年汪精卫等人就使用过。但是,那是在高层人士之中才知道。老百姓和县里的士兵军官可不知道或不一定知道。这就说到江苏省的海门县,那里有个混混名叫沈臧寿。他看到外地有人“光复”,一下子就抢了一县的大权。他也想干。怎么干?也是先刻个大印,再雇几个人,弄成“革命党”的气派。雇个黄包车夫给他拉车。给这车夫上身穿上蓝白两色的号衣。那就是革命的色彩。还要炸弹。那是少不了的。炸弹是什么样,他也不知道。按说,总该是个铁家伙吧。他没有。于是就找两个布包,里面塞满报纸,当成炸弹,找几“敢死队”人员扛着,在街上招摇而过。县里的老爷已经跑了,他就找下一级的人员,摆出县里的大印,由他接过,他成了老爷。据说沈臧寿这家伙也没欺骗好久,就被地方士绅赶跑了。但是,这毕竟是一段史实。而且海门县离上海不远,那种地方都可以出这样的洋相,二三十年以后的四川某地,是完全可以再演一次的。所以,现在姜文说《让子弹飞》是写实,我不能不相信。《辛亥:摇晃的中国》里还说到当年的四川灌县的革命,士绅从牢里弄出来一个流氓头子,再把另一个人弄进去替他坐牢。弄出来的这一位带领一群人“革命”,其实是抢吃抢喝,发点小财,这多么好呀。但是这样一来拉的人就越来越多。再有人来收编他们,只好给那个流氓头子一个不太小的官衔。这样的事不少。作者说:“因为四川比别的地方,有着更多的草根型队伍,中原的大混战未起,蜀中已然大乱,而且乱起来没完,长期不得太平。”《让子弹飞》写四川的这种事,是不是与这种历史有点关系呢?如果弄不清这一点,不但美国观众看了会隔膜,中国人的现代人也一样。
    
    原载:《中华读书报》(2011年06月08日03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