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回望追梦岁月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范伟清 参加讨论
《下海》,戏如其名,它大胆直接的表述风格在令观众瞠目结舌的同时,又不禁让人从心底里对其刮目相看。这部旨在反映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成就梦想的主旋律大戏,巧用近年来热播的家庭伦理剧形式,以经济观念变革中一家人十年间的酸甜苦辣、聚散离合为线索,揭示了改革开放对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与冲击,大胆地肯定了物质的力量,肯定了个人奋斗和广东梦想,同时又深刻地揭示了道德正义的价值功能。
    传统正直的陈志平(张嘉译饰)一家在北方城市长兴过得平静安康,妻子周芸(刘蓓饰)勤恳能干,妻妹小影还在上中学但已是人见人爱,大妹陈志芳两口子都是医院的青年技术骨干,小妹陈志华和男友即将大学毕业,全家人虽平平淡淡倒也其乐融融。谁知改革开放的第一炮便击中了这个普通家庭,与生俱来的经济头脑让妹夫首先革了传统体制的命,并先斩后奏地带领志芳南下去了广东,紧接着“被下岗”的妻也由单位二次启用到广东找项目,然后是刚刚毕业回家的两个小妹……仿佛转眼间,温暖大家庭便被广东开放的神话逐一瓦解。在商业第一、物质至上的喧嚣氛围里,在寻找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曲折过程中,一家人左冲右突,艰难不绝,诱惑不断。一晃十年过去,又是一年春来时,经历了成长之痛的他们最终彼此谅解,被致富神话离散的一家人再次欢聚一堂。
    该剧最为巧妙之处,是借一颗平常心抒发了主旋律的情。它通过家庭伦理剧的形式,一改以往主旋律剧讲政策、夸体制、争取社会影响等笨拙的手段,取而代之以日常细琐的家庭故事,富有戏剧性、挑战性地进行价值观的讨论和引导。剧中人物通过一次次的南北迁徙,在不断完成着人生角色转换的同时,也探讨了人生理想、个人价值、成功与幸福、道德和尊严等深深浅浅的问题,既肯定了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转型中所涌现出的蓬勃生命力,同时也毫不避讳地指出随之而来的种种问题与矛盾,并对一个逐渐走向成熟的社会提出了“善于思考、勇于担当和勤于总结”的时代要求。
    该剧的另一巧妙之处是善于借鉴好莱坞编剧技巧,将“美国梦”的通俗性与感染力适时适景地移植到了《下海》中。某种意义上,这是一次对“广东梦”的本土化探索与表达。“广东梦”,代表了勤勉、灵活、平等和机遇,似乎只要你敢于付出、懂得追求,爱拼就会赢。但该剧对“广东梦”不是进行赤裸地赞颂,而是充满激情与理趣。一家人共同朗读“广东宣言”那场戏,兼具庄重与诙谐,举重若轻让人忍俊不禁。“欺负好人这不是改革”,“改革开放,每一个人都要死一次。只有活过来的人,才是英雄”, 即便在这些豪言壮语的口号中亦夹杂着有趣的世俗味道。笔者粗略计算了一下,第二十八集一集中就有69处提到过“钱”字,该剧的通俗与大胆可见一斑。但是,大胆之后是理性的抉择,剧作的核心仍然将“广东梦”的最高境界定为志平和周芸所代表的“底线”建设,坚守道德才是矢志不渝的个人理想,是价值追求的返璞归真,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
    《下海》美中不足的是情节设计过于“周到”,上世纪90年代的代表性事件几乎事无巨细地都涉及到了,造成情节重点不足和叙事力度缺乏,限于剧情时间,有时不得不点到为止,不够深入。此外,该剧对改革开放南北经济差异或城乡差别带来的各种思想观念的落差,处理得稍显简单化,影响了观众情感的更深层次的认同。如果在配乐、置景、台词等细节上再精炼用心一些,想必《下海》会更加情动人心。 
    
    原载:《人民日报》(2011年11月04日24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