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海”,是上世纪90年代最流行也最富刺激性的一个词语,直到今天仍然余波荡漾。“下海”是抉择,意味着未来道路和生存规则的改变,也意味着人生命运的改变。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下海”潮浩浩荡荡的时候,有多少人满谷满仓,有多少人竹篮打水,又有多少人折戟沉沙?央视近期播出的长篇电视剧《下海》,又把人们带回了那一段惊心动魄的岁月。 《下海》表现的是上世纪最后10年北方某城陈氏兄妹,或主动或被动的,先后来到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广东“下海”闯荡的故事。孔雀东南飞,原因在于东南气候新,浩浩荡荡的“下海”大军,为的正是到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一试身手。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翻天覆地的新鲜,是天上地下的差异,是上天入地的自由。在这个充满诱惑力的新“天地”里,原有的条条框框的规则不起作用了,起作用的似乎只有一个规则,那就是“钱”。有钱就是老板,无钱就是打工仔。有钱无钱之间,钱多钱少之间,就是人与人的身份、地位、尊严的巨大落差。挣钱,发财,过上富有日子,人人都这么向往,这就是时代梦想,人人都这样奔走,这就是时代潮流。在精神上融入这个梦想,在行动上融入这个行列,这是几十年来从未有过甚至不敢想象的一次出发。 陈志平的妻子周芸捷足先登,遇到了房地产开发商旷大成,便摇身一变成了“周总”,筹集资金炒地皮,几乎是一夜之间就有了车子、房子和票子,可在遇到银根紧缩之后,也几乎是一夜之间山穷水尽。陈志平的妹夫赵永明是学医的,嫌医生挣钱太慢,就弃医经商,凭借自己的精明能干而步步高升,野心勃勃地要当老板之时,却被老板算计跌入深渊。陈志平的另一妹夫李林,粗犷而耿直,缺乏随机应变之能,难以进入“猫儿腻”太多的商界,只能在底层为生存而挣扎,竟至丧命。他们兄妹几人,从挖到第一桶金时的战栗与惊喜,到走投无路时的伤痛与打击,浪尖谷底、天堂地狱都经历过了,精神与灵魂被这过山车一样的命运所揉搓,死去活来之后会发现,每一个人都有失去,都付出了代价,不是贞操,便是尊严,但每一个人都有收获,都对这残酷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也有了从头再来的勇气。只有一人不是为改变个人命运、不是为追逐富裕生活而下海,这就是陈志平。他是为了替妻子还债而下海,是为了良心而下海。虽然也经历了被骗的困厄,但他最后成功了,而且他还会继续成功下去,因为他脚踏实地,靠质量、信誉和能力而立业。没有品质基石,没有道义力量,是不可能凝聚人心,也是不可能成就大事业的。早期因为某种机缘、气候、手段而发达起来的人,后来多数得而复失,正是因为掉到了钱眼里,反而更看不清金钱,看不清世界。 我看重电视剧《下海》,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它以90年代为背景,实际上是改革开放30年的一个缩影,对社会潮流、思想观念以及人性的嬗变极具概括力。它是一次回首,借旷大成人们可以更好地看清被发财和致富撩拨起来的疯狂与盲目、冒险与投机,人人都冲金钱而去,我们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30年了,是不是也该反思一下?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但金钱和财富是幸福的代名词吗?也许30年前人人都贫穷的时候是,今天却要另当别论。金钱与财富都有来路,绝不是与道义无关。二是因为《下海》塑造了一个不愿“下海”、不愿走在时代前列弄潮却是社会真正需要的脊梁式的人物——陈志平。这个人物成熟、沉着、坚定,有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原则,不为时风潮流所动,没有这个时代人人皆有的浮躁与急躁之气。他是陈家的脊梁,实际也是社会的脊梁,是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真正需要的把财富与道义统一起来的角色。这样的角色才是时代英雄。 原载:《人民日报》(2011年11月04日24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