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进入21世纪,人类的生存状态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工具理性的统治下,人类的物质生产方式、精神生产方式以及相应的生活方式必然发生深刻的变化。尤其是精神领域,近百年的变化更为深刻。首先,书籍不再是精神传播和精神消费的惟一媒介和消费品,广播、电影、电视、计算机、互联网是更强大的媒介,能够满足人们更多元化的精神消费;其次,纸和笔不再是人们进行精神创造、精神生产的主要手段和工具,现代科技手段能够创造和生产声像俱佳、图文并茂的精神产品。事实告诉我们,人类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 一、文学的范畴和疆界 “现实实践的发展,文化地位的变革,各种新事物、新对象的出现,溢出了原来的学科领域,撑破了原有学科的外壳,并扩展或推移研究的边缘界限,‘边界的移动’成了不同学科的研究者们的共识。”①在读图时代,文学的范畴和疆界不可避免会发生变化。 当今的文学,我们很难用纸质、文字为基准来界定它的范畴。一方面,传统的纸质文字文学仍然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正如现代科学技术让世界和人类的生活产生裂变一样,文学正在大举向图像方向转换,文学的疆界在迅速扩大。 作为现象和事实,照相技术的诞生毫无疑问是读图时代到来的重要事件,它使事物原形逼真再现成为现实。而文学向图像转换的先锋是电影。电影通过镜头影象剪辑连接构成故事情节,由多个故事情节组合成完整的故事,完成一次整体叙事。早期的电影没有声音,完全是图像的剪接,电影的叙事只能通过图像的组合去理解体会;后来,声音与图像配合,电影故事情节的脉络就清晰起来。但是,电影的主要叙事手段是图像,主要是通过图像的内在联系构成故事情节,至于声音以及在银幕上显示的文字只是辅助手段,帮助图像更好地叙事。连续的流动的画面语言第一次代替文字构造故事,承担起历史和现实的叙事任务。电视技术的出现使图像叙事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它不再把图像用放映机现场放映,而是把图像、声音、文字转换为电波信号发送出去,通过电视机的接收呈现在人们面前,覆盖面大大扩展。计算机及其网络的普及,集听、说、写、读、音、像、文字于一身,既成为文学呈现、传播的媒介,又成为文学创作的工具。 准确地说,现代社会是一个声像世界、数字化时代,②一个图像符号体系在现代社会的形成,对人类的物质生活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都是巨大冲击,无论从起点、过程还是从终点的意义上对人们的现实行为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重要的是,图像体系、数字化技术迅速寻求进入人们现实生活形态和期望视界的切入点,以自己的方式在现代人们的生活领域充任不可或缺的角色,譬如为人们生活发挥的工具性作用,对实体世界和意义世界的新形态的阐释,对历史和现实的演绎和叙事等等。新体系的加入和文化版图领地、空间的出让与馈赠,以及原拥有者版图的相对收缩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合乎逻辑的结果。“文学曾经拥有的‘世袭领地’, 已经被铺天盖地蜂拥而至的图像大军大面积地蚕食和鲸吞。”③ 人们多时惊呼文学的边缘化和版图的失守既是事实,又是假象。客观地说,纸质文字文学的地位和影响是发生了变化,原因和症结是图像体系进入了文学领域,很显然,纸质文字文学的地位和影响的变化不是判断文学的边缘化和失守的全部依据。相反,图像体系进入文学领域,文学概念的外延扩大,文学的版图形成了事实上的扩展。有必要指出的是,目前似乎尚有人对图像体系的文学表达未彻底接受和认可,这其实不是问题,事实的进一步发展将印证和改变一切。我们且不论文字文学和图像文学的表达能力孰优孰劣,单就图像文学在当代社会充任的文学角色和发挥的文学作用而言,没有理由怀疑和否认图像体系在文学版图中所拥有的半壁江山。可以肯定,在当今的文学市场中,声像形态的文学消费已经占据相当大的份额,相应地,纸质文字文学的消费明显萎缩,这是非常自然的现象。应该说文学的总体消费需求量并没有下降,出现的只是消费群体、消费层次、消费类别上的分流。 因此,以现代视野审视文学,必须把当下发生的文学现象、文学行为以及形成的文学事实等作为考量文学的基本对象和内容,超越纸质文字文学约定的既有范畴,重新界定当下文学的可能疆界,这是文学理论发展、建设以及文学研究的基本依据。 二、文学的写作(创作)与生产 文学创作和生产方式的改变是文学内部发生变化的根本缘由。电脑的普及使用,纸质文字文学的写作工具主要不再依靠纸和笔,更多作家的文学创作主要是移动鼠标和敲打电脑的键盘,文稿形成于电脑的页面和储存器,作家通过电子邮件可以与期刊社或出版社实现互动沟通,共同对稿件非常容易地进行拼接、修改或删除;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把世界各地电脑链接起来之后,网络这一媒体的无限便利性大大降低了文学进入流通领域的门槛,文学写作者在电脑上敲打出的文稿可以不再经过期刊社或出版社等文学的权力机构的审查直接进入网络流通,文学生产的程序简化和省略,颠覆了文学既有的制度和权力体制,文学生产的周期大大缩短。 文学创作工具的变化不仅仅是对文字文学生产方式和程序的改变,最重要的是改变着文字文学的思维程式、结构形态、内在品格、存在方式等。电脑写作省略了笔画线条在人的手中变为字词句的过程,通过敲打键盘由电脑直接输出字、词,甚至词组、短句,较之以往的写作实践大为便利,改变了写作时字斟句酌的节奏,牵动创作者的思维相应提速。创作者思维的提速改变了文学创作各要素在创作者脑海中的流量,引发的结果可能是创作者对文学写作具体环节感知方式的变化。在化学和物理学中,任何条件和过程的改变都会带来结果的变化。同样,文学创作方式的改变不可避免地改变着文学的生成形态。首先,写作的便利、修改的便利以及剪贴拼接倒换的便利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处理文字、文稿不再成为羁绊创作者的超级苦差事,文学文本结构的设置可能更灵活,文本的篇幅更容易拉长。其次,人工写作通过文字书写细细品味、精心运思、文思缓缓流淌的过程省略之后,创作者的思维有可能更流畅,激情可能更容易爆发,但有可能缺少或丧失旋涡、迂回和深度;另外,创作者的率性可能更容易充分表现出来,而蕴积其内、需要高度凝练概括的理性和智性可能会忽略和流失。再次,计算机及其网络链接文学,纸质不再是文字文学唯一的存在方式,同时也会对文学的内部结构和外在形式产生影响。 图像文学形态的创作不同于文字文学的创作,原有的文学理论基本不予涉猎。图像文学创作的最大特征就是作品不是由一个人独立完成,而是由集体或群体共同完成,或者说作者不是单独一个人。譬如电影作品、电视作品、卡通作品、甚至广播作品,通常需要首先创作出一个文字脚本,然后导演根据脚本进行总体构思策划,也就是导演的二次创作,形成导演的基本故事或艺术框架,而后才能选择演员、图片等替代符码进行再创作,完成和实现导演的创作理念和艺术构思。这里,脚本显然只是基础,当然优秀的脚本有利于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但导演的再创作和符码的第三次创作无疑是更重要的,因为最终呈现给人们的不是脚本,而是体现脚本内容和导演意志的由符码演绎的故事和艺术。就图像作品创作和生产的全过程而言,导演发挥着至为关键的作用。导演是一部图像作品的总设计师,他不仅对脚本进行再创造,而且还统领着整个创作群体,从总体上决定和制约着符码的再创作。因此,导演的创作理念、艺术水准、再创造能力以及统领创作群体的能力决定着作品的成败和质量。问题在于,对图像文学作品创作的外在行为机制和过程的描述容易,而对于创作者创作时的精神状态、构思过程、心理机制、以及由此引发的行为机制进行全方位、精细而深入地阐述和总结则非易事,因为图像文学的创作较之文字文学的创作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过程。 质言之,图像文学创作的精神线路图是多维的、交叉的,既串联,又并联。导演既要与脚本发生联系,解读脚本、阐释脚本,构筑自己意念中的形象世界,又要与演员发生联系,传达自己的创作理念、故事图景、虚拟形象等,同时还要与譬如摄影、灯光、音乐音响等其他职员发生联系;演员作为作品的符码既要与脚本发生联系,更必须与导演发生联系,当然也需要与其他人员产生联系。图像文学创作的过程总体上毫无疑问是一种精神活动,但具体过程和环节可能是机械的行为活动甚至是机械的无作为活动,只是因为巧妙的剪辑和技术的连接才具有了逻辑性、故事性和艺术性。所以,图像文学的创作不只是一种艺术的创造,也是一种技术上的制造。无论是导演还是演员既要专致于精神构思和艺术塑造,又必须考虑技术上的可能和完善。这并非强调技术性在图像文学创作中的决定性作用。说到底,图像文学的价值还在于作品的精神解说和表达,导演的精神深度和言说能力是重要的,演员的阐释和表达是终极的因素,剪辑等技术上的处理只是艺术的辅助手段。所以,图像文学的创作从脚本到阐释到再阐释,在能指和所指上实现了多重转换,这是与文字文学创作根本上的不同。 三、文学的传播 现代社会,文学的传播渠道和手段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纸质印刷文学成品传播、消费文学的主渠道彻底改变,电影、电视、广播、计算机及其网络成为当下文学传播的显要媒介,特别是互联网,由于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运用和高速度、大容量、集音像文字听说写读于一身,成为各种形态文学展示的平台。值得研究的是,现代科技的多重功能使得电影、电视、广播、计算机及其网络既成为文学创作的工具,又成为文学形态呈现和传播的媒介,而且还是文学艺术存在的真实形态。“现代传媒是现代传媒文化语境中除了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要素’之外文学活动的‘第五要素’。”④ 文学传播媒介的更新从根本上改变了文学的历史和现状,也改变着文学的基本形态和存在方式。首先是改写了纸质文字文学存在的历史,创造了多种文学形态并存和多样文学消费的局面。纸质文字文学一直是正宗文学的主体,更是社会文学消费的主体;现代传媒让文学找到新的载体和栖居地,特别是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广泛普及使用,文学能够在新载体上产生、存在、展示,更能够通过新的载体形式被消费,甚至纸质文字文学也能制作成电影、电视剧,或者输入计算机并进入网络,改变文学的存在形态和消费形式。现代传媒使文学的存在和消费出现了多种可能性。 其次是文学生产的周期缩短,传播的速度加快,文学消费的时效性增强。文学创作工具的改变对文学创作效率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现代传媒解放和发展了文学的生产力,不但文学生产的周期缩短,而且文学在流通领域的周转速度大大加快,这其中不只是创作者存在着让自己的产品早日进入流通领域的期待,更重要的是,现代传媒潜存着纳新造势的渴望,以制造和炮制热点和卖点,现代传媒可能采取的手段是拔苗助长,作家刚刚创作或者正在创作的作品可能尚未充分完善,已被现代传媒拖入传播渠道和流通领域⑤;而网络文学更是直接在网络上生产,在网络上流通,省略了文学进入市场多个环节,但这恰恰导致了文学消费的时效性增强,新热点甫一出现,旧热点即时降温,文学的消费性增强,文学的恒久性降低。 第三,消费多样、需求量上升,而文学市场疲软,买方市场与卖方市场不对等。现代传媒拓宽了文学的流通渠道,开辟了文学统一的大市场。当下的文学市场生产量大大增加,目前每年已经有上1000部的长篇小说问世,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等作品更是不计其数,电影、电视剧的生产也相当惊人,且就消费市场而言,文学的总体消费量应该呈上升趋势,但文学的消费被文学的多样化分流,文学通过多种媒介呈现,人们不需要购买也可以满足消费,再加上文学的恒久性降低,文学作品大多也成为一次性消费品,人们似乎已经不再有必要保持珍藏性的购买力,文学市场的疲软就不可避免了。 第四,文学市场的多种情势全面影响着文学创作和生产,引发文学内部的分化组合,导致文学价值观念的革命。当下,社会主流力量特别是政治权力对文学的调控能力逐渐在弱化,市场影响文学的机制正在形成并加强,而文学市场在相当程度上是现代媒体造就的。文学内部的分化组合实际上是由外部因素拉动的,说到底主要是由当下文学市场的状况和情势决定的。市场和消费者的多样需求是文学生产强大的指挥棒,适应文学市场可能成为文学和作家生存的首要选择,文学自律性的自我放逐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作家改变创作初衷和文学更易既有观念非常符合市场逻辑,因此,人们就不能苛求作家写什么不写什么,文学整体及个体应该是什么不应该是什么,严肃文学、精英文学也好,通俗文学、大众文学也罢,甚或网络文学、时尚艺术、电影、电视剧以及颇有非议的所谓身体写作、香艳文学等等都是市场化的产物,作家以何标志为自己的归宿,很多时候非主体性因素决定而任由市场做主。需要指出的是,文学的这种多样化可能也是文学发展不可更易的大趋势。 四、文学的价值判断 当下文学宏观上的变化是文学的疆界扩大,文学生态出现新的构成;文学市场逐渐形成,市场行为与文学行为、市场格局与文学格局日趋统一。微观上,文学原有的单一形态已经被多种形态所取代,市场的激励、现实的挤压和诱导促使文学不得不进行内部调整,生存训练成为当下文学必备的策略和手段,文学在与市场的搏弈中变换着自己的生产和生存方式,文学行为和文学实践带来的文学自身质量和品格的变化也是必然的。 文学的这些变化并不足以说明文学的本质和核心价值发生了变化。在文学格局的大变动和文学自身外形内质的嬗变中,最突出的应该是文学观念的改变和文学质量的浮动。媒体广场膨胀效应和市场化畅通开放让文学进入了群雄混战的时代,各种文学艺术形态为抢占市场和占有份额不由自主地进入全方位竞争的程序,最终结果是形成一个类似于多边贸易协定的不成文合约,相互承认各自的存在和在文学市场中的合法地位;这意味着在文学艺术领域,曾经由社会权力体系和文学体制为文学命名的局面基本终结,无论是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电影、电视剧,还是严肃文学、精英文学、通俗文学、大众文学、网络文学等,谁也不可能再名正言顺地享有正宗文学的地位和荣耀,惟我独尊成为历史;在文学市场,所有成员地位平等,文学的等级观念打破,民主观念确立,文学内部的一场革命悄然完成。⑥ 然而,不同文学形态在文学市场地位的取得并不完全依靠自身的质量,市场策略可能是竞争中依赖的主要因素。各类文学形态异军突起实现了文学艺术量的大幅度增长,而由于文学生产、流通、消费等多种环节的刺激,文学早产儿和畸形儿不断涌现,文学艺术质的突破只能成为人们一厢情愿的空想,文学平均质量的下降却变为现实。 质量是文学作为和价值的重要判断。因为质量问题关涉到文学功能的发挥。文学作为人类的审美生活方式和社会价值的体现形式,其社会功能也是存在的。而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对文学功能的重视已经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所谓“文章乃经国之大业”,文学怎能承受如此之重。当然,在特殊的时代和环境,文学的功能的确有过超水平发挥,譬如“五四”启蒙运动、抗日战争时期等,文学的作为大大超出了自身的能力。但是,文学毕竟不是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更不是经济学,在正常的情况下,文学只能在自己的属性内发挥作用。我们相信,文学不可能完全回复到过去情境,但文学也不可能完全抛弃自身而转生为其他。尽管时代为文学的变革提供了多种可能,人们为文学的发展预设了各种结果,但文学自身的逻辑结果只有一个:回归本质属性。 我们如何对当下文学做出现实的价值判断,可行的途径仍需要考察当下文学的作为和文学功能的发挥。虽然文学在现代社会的消费性增强,但文学的最终归指不是物性而是精神属性,精神领域是文学消费的主要市场。坦率地说,当下文学在人们精神世界发挥的作用颇令人质疑,但这种质疑当中多少隐含着一些旧有的观念和框框,文学毕竟已经离开历史语境而置入现实语境,指望当下文学在人们的信仰信念世界充当救世英雄肯定不再现实。但是,无论历史情景和现实情景发生怎样的变化,文学都不能太放纵自己,文学的自律性原则应该恪守,文学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不能流失。我们不期望文学包医百病,充当救世英雄,但文学在现实普世狂欢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娱乐本能时,还需要在人们的心智启迪、精神审美、思想升华等方面发挥必要的作用。当然,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现实语境中,文学价值的多元化是必然的,文学生态的多样性要求我们不能用单一的思维衡量文学,多维的角度、多元的标准是当下文学价值判断符合实际的思路。 五、文学批评与鉴赏 考虑到当下文学版图的生态现状,基于纸质文字文学批评的原则、标准以及批评的思维方式、话语体系无疑需要新的构成和变更。譬如文字语言的表达能力和图像语言表达能力的评判问题、文字作品与图像作品的抒情方式问题、文字作品和图像作品的叙事、思想人文内涵揭示的异同问题等等,既有的理论已经不可能完全阐释。电影有电影的特性,电视有电视的特点,卡通又是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网络文学作为文学的新形态基本上颠覆了文学既有的秩序,程序化和大量复制导致的文学产品生产的过剩更造成文学内部秩序和外部环境的紊乱,一种能够解释文学现实、评判文学是非的原则、标准、话语体系的建构既迫切又充满难度。然而,文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文学批评不管怎样不能轻言放弃,不可为而为之必将为文学增添几分豪情。 纸质文字文学批评与鉴赏的原则、标准、话语体系等对于纸质文字文学而言仍然有效,但纸质文字文学自身从质感形态到文学观念、价值形态等也存在着一个历史的转换,充实新的现实资源无疑是纸质文字文学本质内涵的丰富和发展过程的完善。文学批评对图像体系和网络文学等新的文学形态的评判和鉴赏能力,是文学理论在现实语境中历史性的建构。图像体系发展的历史中体现出的特点和规律虽然已经为人们有所感知和认识,但总是感性认识多,理性认识相对有限,学理性的归纳和建构更没有真正变为现实,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图像体系的发生过程、发展状态、存在方式、内质形态、本质特征、精神价值等,准确把握图像体系的基本规律,确立符合现实语境和图像体系自身规律的原则、标准、话语体系。网络文学对文学自律性原则的反叛是对既有文学理论的重大挑战,在现有的文学理论体系下如何保持对网络文学的发言权、阐释权,无疑是文学理论面临的重要课题;而网络文学的极端自由性(任意性)、超文本、对现实的解构、超时空的传播能力等特征,更需要当下的文学理论给予新的评判和阐释。文学理论面对新的文学现实需要有新的作为,作为的基础是深入研究文学现实与统筹各类理论资源相结合,重在梳理问题而不忙于下结论,尤其需要把文学发展的新进程作为理论建构的必备视野,力求把握理论与新建构的连接点,拓展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初步搭建新的话语体系的基本框架。 参考文献: 1. 金元浦: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N]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1-3. 2.吴圣刚:声像构造:文化意义与精神消解[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3-76-79. 3.彭亚非:图像社会与文学的未来[J]文学评论2003-3-35. 4.单小曦:现代传媒:文学活动的第五要素[J]文艺报2007-3-29-3 5.吴圣刚:文化时尚论[J].深圳大学学报2002-2-80-85.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02-7-6-11. 6.吴圣刚:论新时期文学观念的嬗变[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1-107-110.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2007-6-63-66. 原载:《宁夏社会科学》2008年6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