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文学的标尺——时代与文学的断想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李佩甫 参加讨论
从1978年发表第一篇作品起,我在文学创作这条路上已走了三十多年。三十多年来,我先后出版了八部长篇小说;七部中短篇小说集;并先后创作了六部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长篇电视连续剧,也就四百多万字的样子。近年来,我一直在城乡之间奔波,为写一部新的长篇小说做着准备。为创作这部长篇,我还到我当年插队下乡的村庄里住了很长时间,吃了几箱方便面。我在创作中遇到的许多问题,那是一个一个相互纠结的悖论,有许多事情想不明白……
    多元化时期的困境
    三十多年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巨大的、深刻的变化,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正在不断地提高。不管目前有多少问题,我仍然坚持认为,当前是我们国家建国以来的最好时期。但是,我们的文学,一个作为国民精神生活标尺的文学,正在一日一日地边缘化、通俗化,甚至是垃圾化。文学作品思想性的丧失,文学作品艺术品质低劣化的倾向,正是导致文学走向边缘化的主要原因。更让人惭愧的是,文学语言已经失去了它应有的地位,我们丢失了时代的语言,我们无话可说。我们浮躁,我们迷失。这说明中国已进入了精神疾病的高发期,而我们的文学却处于半失语状态……从内容的探索到形式的探索,中国文学已走过了漫长的三十年,我们虽然出现了一些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作家和作品,但客观地说,纯中国文体、汉语文本还未在世界上确立应有的位置。
    去年底,中国作协与河南省委宣传部在郑州联合举办了以“坚守与突破”为题的“中原作家群”论坛,对河南作家的创作进行了研究和梳理,并提出了“再出发”的命题。可我们怎么出发?向哪里出发?
    我想说的是,坚守,是文学的品格和态度。创新,是文学的精神和方向。这其中包涵着两个概念:一种是艺术形式上的探索,一种是对文学方向性的思考。我个人认为,中国作家尤其是五十年代后出生的一批作家,现在都不同程度地遭遇到了“瓶颈期”。比如,在单一的年代里,我们渴望多元;在如今多元化的年代里,我们又渴望纯粹。可社会生活单一了,必然导致纯粹,可纯粹又会导致极端。社会生活多元了,自然会走向丰富,可丰富又会导致混乱。这是一个悖论。
    应该说中国作家生逢其时,遭遇到了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巨大的变化同时又使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使人失迷失重。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文学是社会生活的沙盘。作家面对急剧变化中的社会生活,我们思考的时间还远远不够,当一个民族的作家不能成为一个民族思维语言先导的时候,是很悲哀也是很痛苦的……
    文学语言应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中国文学正处在一个网络化、商品化时期,也是全民写作的时期。人人都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对生活的见解和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在一定意义上强化了文学的多元形态。多元化是好事,全民写作本也是好事。但是,文学一旦失去了应有的水准和品格,失去了应有的境界和探索精神,失去了文学语言应有的思想性和想像力,其结果必然是庸俗化的泛滥。没有道德水准的社会生活是可怕的。没有精神语言指向的文学也是可怕的。我想说的是,文学本应是先导,是“麦田里的守望者”,可现在文学已被急剧变化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淹没了。我还想说,如果我们的文学创作落后于时代,生活比文学更精彩,那么,作家就成了以重复描摹现实生活、贩卖低劣商品的“故事员”。我们的写作还有什么意义?
    另外,文学和评论的商业化倾向,也使人们对文学产生了不应有的失望。
    最近网络上广泛流行着一句话,这句话叫做“神马都是浮云”。“神马都是浮云”不胫而走,通过一台台电脑,进入了亿万青年人的视野。让人担心的是,这样一句浅白的、带一点小调侃、小幽默的话,已成为一句时代的“广告语”,它是社会生活病态化的宣言,它所折射的是一个民族未来的虚无!它甚至浅白地、明确地在告诉人们,我们的生活没有方向。我们不知道该往何处去。难道说,这还不可怕么?
    还有更可怕的,那就是精神生活的“小品化”倾向。这只能说明,我们的时代缺乏具有影响力的、高品质的文学语言。我想说的是,我并不反对大众化、通俗化,可我们至少要告诉人们,什么是最好的,什么是最坏的……现在文学已成了时代生活的附庸,甚至成了低劣的市场上的滞销品。这也是值得引起我们当代作家自省和惭愧的。
    作家和批评家的失语与当今所处的混沌状态是吻合的。自古以来,文字作为人类精神语言的外壳,是人类一代一代人的思想力的总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是先导,是标尺,是人类社会透视力和想像力的极限。就像是百米赛跑,它体现的是人类爆发力和体能的极限。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的文学语言,应该体现的是人类想像力及精神生活的高度和极限。
    重在建设
    文学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凝固剂,是民族灵魂的铸造剂,是民族精神语言的先导和标尺。我们虽然有着长达三千年的文明史,可我们的标尺在哪里呢?
    在这样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泥沙俱下,物欲横流,金钱的声音充斥着大街小巷,到处都是物质的声音,连真善美的标尺都发生了位移,所谓的市场化、所谓的广告效应把一切领域都搞成了“买和卖”的关系,连文学都几乎成了需要大声吆喝着叫卖的产品,这是很可怕的。文学的商品化、垃圾化是一个民族的悲哀。文学一旦失去标尺,文学一旦失去它的建设意义和批判意义,就等同于打包出售的任何一种商品。
    我们知道文学对具象的社会现实没有实际的效用,可我们更知道文学是社会生活方式的先导,文学是人类精神之药,可以滋润人的心灵的。真正的文学语言应是一个时代的标尺和旗帜。一个民族的文学是需要“建设”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沙盘,也是人类生活的参照系。在文学意义上,文字也不是文字本身,它是人类思维的智慧结晶,是带有方向性和思维导向性的文本。所以,建设健康的高品质的文学标尺是当务之急。在文学创作方面,我们需要建设的是人类精神意义上的标尺和向度,我们需要的是建设意义上的探索和突破;在文学批评方面,我们需要的是建设意义上的批评。我们更需要本民族文化意义上的建设性的文学批评者——中国式的“别林斯基”。
    原载:《文学报》2011年04月14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