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过去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经过历史的沉淀,许多贯穿着辩证思维的富有创造性的理论观点在今天仍然充满活力,对增强当下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有效性仍然富有启示意义。 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指出:“为大众的动机和被大众欢迎的效果,是分不开的,必须使二者统一起来。为个人的和狭隘集团的动机是不好的,有为大众的动机但无被大众欢迎、对大众有益的效果,也是不好的。检验一个作家的主观愿望即其动机是否正确,是否善良,不是看他的宣言,而是看他的行为(主要是作品)在社会大众中产生的效果。”这在文艺为什么人、如何为的问题上又深入了一步, 即还要追问:为得怎么样?这是一个重要的文学艺术的有效性问题。 如果说,物质生产的有效性在于创造经济财富,那么文艺生产的有效性则在于以文化人,提升和促进人的精神丰富。当年延安的文艺工作者在《讲话》精神指引下,与人民同心、与生活同步、与光明同行,创作出一批高扬崇高精神、极富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卓有成效地为人民服务,促进了人的精神的丰富。无怪乎延安成为当时全国进步青年向往的精神圣地。 与当年延安人精神世界的健康充实相比,今天人们的精神世界不免让人遗憾。不断滋长的理想迷失、道德滑坡、欲望膨胀已引起全社会的不安和焦虑。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中提出的“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的重要论断,是令人深思的。实事求是地说,这些年来我们在繁荣文艺和文化建设方面没少下功夫,文件中、报刊上、会议里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提倡弘扬主旋律,说得还少吗?绝大多数作家艺术家也都有为人民服务的愿望,在作品的产量和文化建设的规模上堪称“繁荣”,但实践检验的结果却是缺乏对人民精神生活的吸引力与影响力。所以,改革开放30多年了,我们虽然在解决“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取得了伟大成绩,但仍然面临“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值得深思。 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还以医生治病为喻强调了注重效果的重要性:“一个人做事只凭动机,不问效果,等于一个医生只顾开药方,病人吃死了多少他是不管的。” 文艺面对当下的“精神空虚”之病,如何才能治病救人,对症下药,避免无效劳作,真正实现为人民服务的有效性?这是文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践行《讲话》精神的新课题,有待深入探讨。我以为需要强调以下三点: 首先要有求真务实的态度。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能仅仅求规模大、声势大,也不能求一时的政绩大、业绩大。形式华丽的“文化秀”有名无实,是靠不住的。文学和文化说到底还是要落实到以文化人,促进人民精神生活的健康充实,这才能达到真正有效。而以文化人如同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一件拼耐心、拼细心的长远细活,来不得急功近利和哗众取宠。 其次,要尊重人民大众在文化选择和审美选择方面的主人地位,避免以高高在上的说教方式强加于人。文艺作品只有具备了毛泽东提出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深层次反映人民大众的心声和利益时,才有可能对广大读者和观众产生亲和力、感染力。有了亲和力、感染力才可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真善美的内涵才能转化为人的内心自觉,从而获得建构心灵的能量,促进人的精神丰富。 再次,努力推陈出新,面向年轻一代。最近,又听了一遍《我要去延安》这首激情洋溢的“唱响中国”获奖歌曲。这首歌之所以在年轻一代中广泛传唱,首先在于词好,朴实自然,没有空洞虚幻的大词;其次是曲好,借鉴了革命老歌《南泥湾》和西方摇滚乐的风格,有创新的艺术感染力。曲作者徐沛东说这首歌“采用了当代年轻人的视角和现代音乐语言,平实清新,希望唤起今天的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对革命历史的回望和感受”。要想获得以文化人的长期功效,面向年轻一代是必要的。因为青年的精神走向决定着民族的未来,赢得了青年就赢得了未来,而要赢得青年首先要青年能接受喜爱。为此,文艺推陈出新要探索更多的途径,古代的、西方的、革命传统的都可以“拿来”。正如《我要去延安》歌词所写, “看时间荏苒,看万山红遍”,有效创建中华民族的当代精神高地,需要年轻一代的继往开来。 原载:《人民日报》(2012年05月15日24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