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古”与“独”背后的责任担当——评秦腔《易俗社》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张国栋 参加讨论

    
    易俗社于1912年成立于古都西安,百余年来,不仅创排了数以百计的演出剧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秦腔表演者,更历经风雨,参与并见证了中国的历史巨变,涌现出一个个可歌可敬的人物与感人事迹。在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上,由刘桂成编剧、卢昂执导、惠敏莉主演、西安秦腔剧院打造的秦腔文献剧《易俗社》就将易俗社的历史搬到了舞台上,让观众享受了一次“秦之遗风、腔之遗韵”。
    鲁迅先生曾为易俗社提笔写下“古调独弹”四个字,可以说,“古”和“独”两个字最为体现易俗社特色。“古”是秦腔艺术堪称中国众多戏曲剧种鼻祖的“化石古”;“独”是易俗社(原名“陕西伶学社”)与莫斯科大剧院、英国皇家剧院并称“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秉承“移风易俗、启迪民智、辅助社会教育”的办社宗旨,艺术精神、创作风格独特。而该剧对于“易俗精神”的诠释,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西安秦腔文化的“古”与艺术创造的“独”,演绎出了戏曲人的责任与担当。具体表现在:
    剧本文学的“古”与“独”。该剧以易俗社白余年的风雨历程为主线,讲述了易俗社历史上的众多名伶、艺术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如何坚守并传承古老秦腔艺术的使命的,展示了高玉轩、陈甘亭、关震易、刘天俗等艺术名伶戏比天大的“职业信仰”。剧中,主线之外,很重要的一条副线则是李梦芸坚持半生,最终成为易俗社正式演员的经历。李梦芸以易俗社第二期学员孟遏云(1923-1982)为原型,在几十年的从艺生涯中始终坚持着成为易俗社演员的梦想并最终得以实现。这两条线的设置既呈现了广义的艺术传承,又体现了具体人物的梦想坚持。
    导演创造性的“古”与“独”。怎样使得古老的秦腔艺术和百年易俗社的独特人文风貌在剧本有限的提示内,更艺术化地进行融合,进而全方位地呈现在舞台上,导演的二度创作贡献不小。演出注重虚实结合,形象的设计契合人物性格和时代氛围,特别是对于一些珍贵史料的运用,在影像的衬托下,既形象地传达了易俗社的时代精神内涵,展现了古老秦腔艺术魅力,更弘扬了当代的人文价值,增加了演出的当下性和厚重感。此外,舞台上“台中台”的艺术处理,场景气氛的营造、音乐的适当运用等,也反映出导演艺术创作的别出心裁。
    唱腔音乐的“古”与“独”。剧中人关震易、林梦芸等主要角色的核心唱段都保持着原汁原味的秦腔老调,秦腔老调的古韵曲调迂回、跌宕起伏。林梦芸一段慢板的“苦音腔”,加上小提琴的配器润色,细致入微地表现了对刘天俗的仰慕之情,随着板式的不断变化,层层递进,又逐渐勾勒出了其“艺术成长史”的悲欢离合。该剧作曲在乐队编配上做了大胆尝试。在传统乐队基础上增加了8把小提琴和双簧管。小提琴和双簧管的增加使得乐队更加丰满,在配器织体中拓宽了传统乐队的音色,和弦听着更有立体感和现代气息。古老的秦腔配之西洋的小提琴、双簧管,各自音乐色彩的特点互相交织,相辅相成,再加上民族吹管乐器管子的主题领奏,小提琴与大提琴的复调对奏,整个音乐听起来既有古老秦腔的高亢激昂,又有现代都市的音乐色彩“小清新”。
    原载:《文艺报》2016年10月31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