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文献必备书目1840一1919》编成,将由中华书局出版,这是一件值得欢迎的事。这本书目将对专业工作者查检资料提供方便,对推动近代史研究有积极意义。 编撰书目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历来受到重视。《汉书》、《隋书》乃至《清史稿》,都有《艺文志》或《经籍志》,对窥见当时的学术概貌,了解书籍流传情况,很有帮助。这些“志”其实就是书目。后汉刘向、刘歆父子,为官家藏书编出《别录》、《七略》等书目,可惜久已失传。宋代以来,随着印刷技术的发达,私人藏书蔚为风气,不少藏书家编刻收藏书目,如宋尤袤《遂初堂书目》、明黄虞稷《千顷堂书目》、清徐乾学《传是楼书目》等,都很有名。影响所及,甚至个别书商如北京通学斋的孙殿起,也编了《贩书偶记》正续编,前些年已出版,颇得学术界的好评。由此可见编撰书目,在我国源远流长,根基深厚,由此发展为专门学问——目录学,是事理的必然。至于《四库全书总提要》、张之洞《书目答问》等书,人所共知,为治古史者所必备,后者被人视为初学入门阶梯,由此进窥堂奥,成名成家,例子不少,更无烦赘述了。 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在解放前不被重视。近四十多年来,在有关方面的倡导下,有了可喜的进展。它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历史知识,开阔了视野,有助于加深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理解,在整个历史学领域中是成绩显著的一个学科。遗憾的是迄今还没有一本内容翔实的近代史书目问世。继续不断地推进近代史研究,需要做许多工作。当前十分重要的是切实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科学研究的水平和研究题材的多样化,同时要整理出版大批文献资料,没有大量丰富的可靠材料,巍峨的科学殿堂是盖不起来的。除此之外,品类繁多的参考工具书如有关近代史的各种书目,索引、辞典、年表、图录、大事记等等,都应当提到出版日程上来。 出版近代史书目,可以说是长期来的共同呼声。近代史工作者不论年青或年长的,都有这种要求。有些年青工作者,热情高,劲头大,对研究近代史很有兴趣,但苦于不知道该看什么书,从那里能找到所需要的文献资料,有时为此茫然无措,深感烦恼,很希望有一本书目能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年长的有工作经验的专家学者,尽管与他们的情况不同,但因近代史资料无比丰富,对于自己专攻范围内的文献,十分熟悉,甚至可以做到如数家珍,要是越出一定界限,也只能有一般了解,倘若有一本书目置诸案头,即使不很完备,以供随时查索,对他们也大有好处。这本中国近代史书目就是鉴于当前这种迫切需要编出来的,它现在还很不成熟,许多地方也很粗疏,存在的缺点、问题不少,其所以敢于大胆地公之于众,只是希望它能收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下面对本书目的收录范围、取舍标准、分类、编排等方面,作一点简单的说明。 一、关于收录范围 本书目共收录约五千六百种公私著述。这些书籍绝大部分是生活在1840到1919年这个时期的人所撰写的,其中只一小部分是例外。如龚自珍死于1841年,他同魏源齐名,对近代思想有较多影响,当然应收他的著作,但也有一些人不象他那样出名,而且去世时间比他为早,由于历史有连续性,适当地收一些时间靠近的人的述作,也有必要。又如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章炳麟等人,死于二十世纪二十或三十年代,他们的著作也可以编入后一时期的书目,因为这些人一生的主要活动在本时期,所以也编了进去。这本书目只收这一时期人的述作,他们撰写后来由他人整理出版的也包括在内,但不收后人的研究著作(年谱收录较宽)。例如近年出版的杨国桢同志的两本书《林则徐传》和《林则徐书简》,书目只收了后者,不收前者。原因是书简出自林则徐之手,而前者是一本研究著作,为今人对林则徐的论评。本书目旨在提供当时人留下来的原始资料,确切些说,它是一本汉文资料书目。这样做会引出不同意见,例如没有把汉文以外的各种文字资料编进去,没有把当时翻译出版的有关近代史的书籍收入,特别没有反映近人的研究成果等等。但是一本综合性的书目不可能无所不包,面面俱到,人们可以分门别类地另外编出各种书目来,满足不同的需要。至于没有收录新出书籍,主要考虑现在已有《八十年来史学书目1900一1980》、《中国近代史论著目录1949一1979))(其中一部分为著作目录)出版,如想知道有哪些近年问世的专著,可以从这些书目以及其他有关的书刊中查出。当然不使内容过多、篇幅过大也是本书目所以成为现在这个样子的一个原因。 二、关于分类 分类对书目来说极为重要。能否把应收的书籍较齐全地编入,恰当地加以分类,使每种书“各得其所”,便于检查,是判别书目质量高低的主要准绳之一。本书目收文集一千三百多种,笔记、年谱的数量也相当可观,虽然仍不免有沧海遗珠之感(故意剔除不取者除外),但这仍可能成为本书的特色。不过在分类方面,却碰到很大困难。大家知道,近代中国社会处于巨大深刻的变动之中,意识形态方面自然也不例外,旧学新学、中学西学之争,十分尖锐。夏曾佑1904年出版的历史书(后来商务印书馆列为大学丛书,名为《中国古代史》),分章分节撰写,就是不合传统的写书办法的一本“新著”。本书目收录的,古籍占了极大部分,但也有少量的不属于古典目录学范围的这类“新著”。如何处理古籍和“新著”,确实颇费推敲。现在分为十五大类,有的界限不清,体例不严,可议之处颇多。它大致以文体和内容为主,按照传统的古籍分类法,加以酌量变通。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如照当前通用的图书分类,分成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大类,就会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原因是许多古籍的内容太泛、包罗太广,过于庞杂,必然会出现一书多见,重复著录,造成极大混乱。可能由于古籍“新著”不能混合编制,杂揉在一起的缘故,它成为近代史综合书目迄今所以难产的主要原因。因为没有现成的模式可援,这本书目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开头的工作,仅仅是一种尝试。近代史书目究竟如何编撰较为妥当?是怎样分类较好?希望图书馆工作者和近代史工作者展开讨论,各抒所见,解决这个长期存在的难题,以利今后的工作顺利进行。 三、关于编排 本书目各类书籍,大体上按著作时间先后编排。一书有多种印刻本的尽量收录,除多提供找书门径外,同时也为了使用者更多地了解该书情况。例如魏源《圣武记》版本很多,最初两种刻本没有《夷艘寇海记》,后来的刻本有一种有目无文,直到申报馆丛书收印的本子和世界书局出版排字本,才有目有文。又如郑观应《盛世危言》,刻本较多,它是随着作者不断撰文而增大篇幅的。现在见到的最完整的版本是十六卷本(最后两卷为书牍)。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显志堂稿》只收二十二篇,流行有五十二篇本,还有四十三篇和四十七篇本。类此的情况还不少,可见不同版本反映著作内容的差异,成书的经过以及对当时影响等等。本书目对同书异名的书籍作了一些考订,有些书印刻时作者不具真名,仅用笔名或别号,编者尽可能查出注明。 四、关于取舍问题 除上文收录范围谈到的以外,本书目不收丛刊、丛编、期刊。对手稿本、传抄本、油印本,或曾在报刊上发表而没有作为单行本传世的,也一律不收。例如:《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现已出十一种,用者称便。由于这部丛刊是专题资料汇编,绝大部分取自成书,不得不加以剪裁删节,而这些成书多数已列入本书目内。为了避免重复,因而不收。《近代史资料》是解放后出版的刊登资料的专门期刊,每年四期,现已出八十多辑,刊出资料每篇字数几干到几万不等,内容多样,为专业研究者所重视。从体例上考虑,它们似与上述丛编等书另编资料分类篇目索引为宜,这样对使用者更方便些。此外方志、图录以及注释经书的专著一律不收,因有朱士嘉《中国方志综录》、邓衍林《中国边疆图籍录》可资参考,而经书释注又过于专门,可由专业工作者另编书目。本书目原收少量对近代较有影响的小说如《官场现形记》之类,后来认为小说、戏曲等书目,由从事文艺的专业工作者来编撰更为合适,因而也删去了。 这本书民是姚佐缓、周新民、岳小玉三同志合编的。姚、周两同志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从事中文编目工作多年,在这方面的知识较多,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岳小玉同志多次随同他们出访北京和外地的图书馆,做了不少工作。我曾长期兼管本所图书馆,任职期间,提议编撰这本书目,在收录范围、分类、取舍等方面都参加过意见,由于本人没有对目录学下过扎实的工夫,对近代史书目不熟,预先又没有充分估计到各种困难,因此,这本书目目前存在的缺点、问题,有一些同我有关。它的编成出版,一方面感到高兴,因它对近代史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多少能起促进作用,编者多年的辛劳没有白费;另一方面又深感内疚,没有能够使它搞得更象样些。我同编者的心情一样,盼望其他从事近代史书目工作的同志,吸取书中某些可取之处(如果有的话),纠正其谬误,另辟蹊径,别开生面地编出更好、更完善的书目来,为繁荣中国近代史这门学科作出贡献。 [作者简介] 丁名楠,1917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原载:《近代史研究》1993年04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