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让人感到意外的”作品研讨会在上海召开——这是一次专为一位少数民族作家召开作品研讨会,专家说:“这在大上海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奇特的是,这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作者。上海社科院上海研究中心主任许明在4月里的“《秋霄落雁女儿情》与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研讨会”上,解释了这一现象:“这说明在社会史和文学史都已翻开新页的今天,少数民族文学已成为主流文化现象。”尤其是,许明先生强调:“这是上海社会科学多元文化现象的反应。” 尼杨尼雅·那丹珠(白玉芳)是上海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的一位普通员工。她历经三年的努力写作了准军事题材小说《秋霄落雁女儿情》。这部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小说,以一个满族世家从北到南,又从南到北的迁徙路程为背景,描写解放战争时期满族籍战士随第四野战军南征北战的动人故事。专家们认为:这部小说的价值在于反映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整体文化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展现了中国少数民族与汉族亲密融契的血肉融合。 围绕这部小说引发的影响是异乎寻常的,这可以从作品研讨会的规格看出——研讨会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上海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共同举办,众多的专家以及学者从北京、广西、吉林、内蒙古等地赶来参加了会议。“这样隆重、这样热烈的研讨会是罕见。”与会者惊呼。 会上首先发言的许明先生这样揭示这部作品以及这个研讨会所反应的实质:这是文化交流日益繁荣的今天,社会各界对于民族文化现象的一次注视。 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苑利认同了这种看法,他说:“之所以选择在上海召开这个研讨会,是因为我们注意到,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今天,各民族都在挖掘、抢救自己的本土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主任汤晓青也认为:“这本小说的现象表明,少数民族文学也是主流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问题是我们的批评和理论研究还跟不上。” 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田兆元说:“我们的文化本来是多元的。白玉芳努力回忆起苍莽的东北原野辉煌的如烟往事,搜寻古老神歌的余韵,激情昂扬地用已经有些变调的歌喉唱起一曲奔放的神歌,这就是《秋霄落雁女儿情》……民族文化是一曲雄浑的交响乐,它不是单一乐器的独奏,我们把尼杨尼雅·那 珠的激情歌唱视为古老神歌的回响,她和各民族的作家一起在谱写民族文化的乐章。” 《秋霄落雁女儿情》描写了五十年前十万大军进入十万大山剿匪时把生命永远留在广西的满族战士的生活与爱情。专家们认为:白玉芳完成了对战争与女人的故事的改写:从来就是战争让女人走开,或者是将女人置于前沿,充当男人角色;但是,白玉芳却完成了对于女性生命价值的追寻,走出了女性作为政治、战争的符号的命运。专家们还认为:这部小说的价值还在于,以往反映满族的许多作品都是帝王将相,而这本小说能过满族普通民众的生活去记录历史,这是历史的重新塑立。 在大都市的上海,作为非民族工作部门的上海市总工会、上海移动通信公司对于一个少数民族作家倾力培养,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专家们认为:这恰好是一个大都市对于多元文化的宽容吸收的表现,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具有生机与活力的表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