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从小学教师走向文学翻译的殿堂--记维吾尔族青年翻译家狄力木拉提·泰来提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作家网2007-12-11 铁来提·易卜拉欣 参加讨论
    上世纪90年代末,经一位朋友介绍,我认识了狄力木拉提。从相识到相互了解,已晃过了10年。
    他生在伊宁,长在哈密,在哈密的一所铁路小学为汉族学生当教师。他从小在汉族学校读书,十分熟悉汉语,又喜欢文学,利用业余时间用汉语创作了许多诗歌。维族小伙子在汉族学校当教师,又能用汉文写诗,这在新疆是很稀罕的事情。当时他在新疆广电师大进修汉语言文学专业刚毕业不久,显得有些拘束、腼腆,他说,他想从事维吾尔优秀作品的汉译工作。正是因为他的这种执著和热爱,加之他扎实的汉文文学功底,我们共同完成了新疆优秀青年诗人选集《飞石》等作品的翻译工作。2002年2月,狄力木拉提向我赠送了他的第一部诗集《大漠魂》(南方出版社出版),选入了他多年来创作的40首诗。诗歌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是诗人心灵的花朵。细细阅读,字里行间,闪现着他对生活和美好未来的思想火花,更显示了他对诗歌的一种痴迷和虔诚。正像诗人段志远在这部诗集的序言中所说的,字里行间,充满了西部人和自然共处的精神状态和沧桑情怀。他对历史的追忆,对自然的崇敬和对故土的眷恋构成了他不懈追求真善美的心路历程。而这又为他后来从事文学翻译,成为自治区文学翻译界的重要骨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6年4月,他被调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新疆民间文学家协会工作。这是与他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辛勤耕耘的结果是分不开的。
    从1984年开始就从事文学创作的狄力木拉提,以新疆的自然风光为背景,创作出了《大漠》《胡杨林》《楼兰美女》《牧归》等数十首诗歌,描绘了浩瀚的大漠,纵贯塔克拉玛干的胡杨林,沧桑的楼兰历史以及秀美的高山牧场风光,先后在《天山路》《当代新人优秀作品选》《青年诗人》《民族作家》《同舟》《民族文学》《诗刊》《中国铁道文学》等报刊上发表。其中诗集《漠魂》中的《大漠》《诗》两首诗被译成日文发表在日本九州大学的一份学术刊物上,有些被翻译成维吾尔文在《哈密文学》《天尔塔格》等刊物上发表。也许他可以成为出色的诗人,但他最终选择了被许多人冷视的文学翻译这一职业,有人认为,新疆的文学翻译,特别是少数民族翻译成汉文的人才已经寥寥无几,青黄不接,这是明智的选择;也有人认为他不应该放弃在铁路系统的工作,那里工资高,待遇好,当前的翻译工作没有前途。但是狄力木拉提默默无闻地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文学翻译工作中,并一发而不可收……正是十年磨一剑,在这10年里,不论别人给不给翻译稿费,也不论能不能出版,他先后将新疆维吾尔等少数民族作家和诗人们创作的《被沙漠埋没的古城》《越过天险的人们》《心山》《乌兹别克民歌》《岩石上的血迹》《瓜果情》《龟兹红日》《哈密阔克甫》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集、民歌、史料、学术论文、影视剧本等翻译成汉文。基于狄力木拉提在文学翻译中所取得的成绩和他孜孜不倦的精神,经自治区作家协会推荐,2004年9月,他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作家高级研讨班学习,这使他更加感受到了组织上对自己的关怀和支持,不断钻研和学习,掌握翻译技巧,翻译了大量的文学作品。2005年,经新疆作协推荐,荣获了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翻译奖;2006年7月,中国作协、《民族文学》、新疆作协联合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召开了由他翻译的穆罕穆德·巴格拉希的中篇小说《卡马力丁》研讨会,由他翻译并在《民族文学》第5期上发表的这部中篇小说,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们的充分肯定。功夫不负有心人,2006年,对于狄力木拉提来讲,是收获的一年,也是双喜临门、硕果累累的一年。这一年,他从1997年开始着手翻译的维吾尔族诗人、作家阿不都热依木·乌铁库尔的诗集《生命的里程》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中篇小说《卡马力丁》被评为新疆第二届“天山文艺奖”文学翻译作品荣誉奖;短篇小说《晨露》获得天山文艺奖文学翻译作品奖、汗腾格里文学奖等三项大奖。狄力木拉提通过辛勤的耕耘,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新天地,从一名小学教师走进文学翻译的殿堂,终于衔接了老一辈文学翻译家们所期盼的业绩。我们衷心地期盼他再接再厉,为繁荣新疆少数民族文学翻译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