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剧作是文学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苏叔阳 参加讨论
这是编辑朋友交给我的任务:命题作文。乍一看,这题目似乎是毋庸置疑的常识,还有不是文学的剧本吗?细想,恍然,确乎不是空穴来风。这题目有两层意思:一是确曾有过剧作不是文学的论点,而且古已有之,表现了对剧作的轻蔑之气;二是正面论述剧作是文学。两层意思都不大好说。
    先说后面的这股冷气。
    在电影艺术诞生之前,人类有六种古典艺术:诗、音乐、舞蹈、绘画、建筑、雕塑。从理论上说,诗是诸种艺术的灵魂。没有了诗意,一切“艺术”都变成了技术的展示,不成其为艺术。而高超的技术达到某种境界时,人们就说它是艺术。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烹饪。当烹饪融入了哲学、绘画、诗情的理念,就成了艺术。在中国,说“治大国如烹小鲜”,而治国之术则以“调和鼎鼐”所比拟。把吃饭的学问看作政治理念和治国术的顶峰,是当作艺术来看的。诗是文学的统称和最高峰。在中国,过去的传统是没人敢轻视诗歌和诗人。连皇帝也常常写诗,甚至将那些记住记不住不大吃紧的“御制诗”用威权刻在山崖、碑石、牌匾上,希图不朽。被现在一些人极为夸赞的乾隆皇帝,在祖国的四面八方留下许多诗作,能留在历史里的却不多哉不多也。唐后主李煜,虽然是个庸君,却结结实实地立在中国文学史上,没人敢说他不是文学家。古典的格律诗词都可以演唱,可以看作是不同演出样式的剧本。艺人的身份低下,可他们用以演出的脚本却被人欣赏。白居易在自己的诗作《琵琶行》里,毫不隐晦地说自己被歌女的演唱感动而泪湿青衫。让大诗人落泪的唱词,肯定是好文学作品。可惜,至今文学史上没载明那歌女演唱的作品为何,应当由善于考据的学者考查出来。汉唐时代,艺人地位不低,《史记》里有《滑稽列传》,记载了一些甚至可以参与国事的演艺界著名人士。而唐明皇则被历代的梨园界奉为祖师爷以抬高身价。那时轻蔑的冷风不是吹向诗词,而是吹向话本小说。以至一些经典小说的作者,今天我们还不知其为阿谁。《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一定心怀疑窦徘徊在云端,一面盼望在今天登上文学大师的领奖台,一面又怕依旧会让高雅的文人用唾沫淹死。那时的小说作者大都不敢署名,因为作品不被承认为文学,而辱没名声,或者遭什么文字狱,丢了性命。这情形甚至延续到清末民初。直到外国的小说传入中国,连同对小说家的尊崇也一并传入,冷风渐渐改向,一缕缕慢慢地,接着猛烈地刮向诗歌和诗人。今天,诗人只是自我安慰的名称,他们对民族、对大众灵魂塑造的任务已被忽略,乃至忽略不计。而小说家一律成为文学家。或者反过来说文学家的同义语即小说家。而从新剧(话剧)传入中国后,就有一股冷风,把剧作刮出文学的领域。对剧作者的轻蔑,以今日为最。世界的戏剧史告诉我们,只有出现了戏剧的文本,戏剧才进入了成熟期。在我国,各种演出如评书、口技、杂技(卖解)演唱、舞蹈等等早已有之,小型的戏曲或也有之。但只有在宋代才渐次发达,南宋时期走向成熟。因为我们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戏剧文本是南宋的《南戏二种》,距今八百年左右。也就是说只有文学进入戏剧,文学成为戏剧的灵魂和架构,戏剧才成为艺术。元曲大家关汉卿生卒年不详,元代从1279年至1368年,他生活其中,年龄不会超过这个时代。在英国,莎士比亚的剧作是英国戏剧成熟的标志,他生于1564年,比关汉卿至少年轻二百到三百岁。中外的戏剧家,当初的地位都极为低下。无论是关汉卿还是莎士比亚,在他们的时代,他们都是被侮辱被歧视的对象,但是他们的作品,在历史上却评价甚高。他们的剧作无一不是杰出的诗歌,因此中外古今,他们的剧作都被认为是文学。那些杰作永久地鲜活在文学史上,他们的名字也曾超越时空,飞上高天应有的位置。但是今天他们又复被人遗忘,渐渐被时髦所遗弃,或者被自以为比他们更高明的才子所颠覆所拆卸,将文学又改为非文学。对诗和诗人的尊崇停留在尊崇诗歌的年代。
    话剧传入中国,相当时间“唯美剧”、幕表剧,不被文学界承认,因为那里没了如诗如歌的唱段,只有说活。加上一些文学功底不高的作者,或者说是写诗本领不高的写家写的剧本令人嘬牙。因此文学界曾经把早期的话剧推出门外。直到田汉等人的话剧作品呈现出鲜明的诗意,而台词也被认为是无韵之诗,才被认为是文学,及至一大批优秀的剧作家纷纷登场,以郭沫若、田汉、曹禺、老舍、夏衍、洪深、阳翰笙、吴祖光等一大批作家的剧作踏上文学的高峰,而戏剧又在时代中起到了非凡的作用,戏剧是文学的定论才在中国文艺界立住了脚跟。这是历史的轨迹,证明了一切戏剧和表演艺术只有在文学剧本的支撑下,才会成熟,而剧本必得成为文学才会让表演艺术获得长足的发展。
    再说今日之情形。
    君不见戏剧的广告牌上、电影的海报上有明星的大名、巨幅照片,导演的显赫位置,却不见剧作者的名姓,如有也在小小的角落。电影更过分:以“一页”的篇幅登载着“某某导演作品”,以霸王的姿态将编剧逐出门厅。也难怪,剧作者队伍的亟待提高,和整个环境的使然,让中国的剧本生产渐渐脱离文学。正有一股强大的声音在说:弄剧本干嘛?剧本也不是文学,戏剧、影视和文学分家是必然的途径。一些导演以极轻蔑的口吻教训编剧,让他们知道点轻重。
    假如戏剧失去了文学,就是梦游者在舞台上的徘徊,失意者在人前的无奈。
    假如影视失去了文学,就是高科技的杂耍,就是声光电的炫目的游戏。
    这就是文学和戏剧、影视之间的轻重。
    剧作就是文学,就是戏剧、影视的灵魂。
    文学首先要写人,写出活生生的人物;文学要写故事,它的叙事功能支撑着影剧作品的骨架;文学要通过人物的个性、命运展示创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展示自己真善美的价值取向、对人类命运的关切;文学要通过人物的言行表达对国家民族的情感,对爱的理解;文学还营造或浓或淡、或炽烈或温馨、或热情或惆怅的诗情。
    将好剧本拍(排)砸了的事,俯拾即是;将坏剧本拍(排)成杰作的从来没有。
    我曾说过:话剧就是“人说话,说人话”。倘一出戏没有一个站得住脚的人物,所有的台词,都不过是精彩生活语言的加工,这决然不是好戏。可惜如今这种戏太多,不管挂着怎样“主义”的招牌都不行。
    我也一直认为影视既是艺术又是技术,既是事业又是产业。技术应当服从艺术,不能为了产业毁了事业。
    所有的艺术,文学是根本。剧作就应当是文学。一切轻视剧作以为可有可无,以为随便弄弄就行决然行不通。剧作有自己的规律、专有的语言和章法。话剧有自己的个性,每一个剧种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电影更有自己的叙述方式。每一个剧作者,除了要熟悉一般的文学规律和技巧,还必须熟练掌握各种剧作的特殊规律,所以在更多戒律束缚下的戏剧创作,其困难程度,远超于小说的写作。不过,正因如此,创作的愉悦感更多、更深。许多伟大的作家一生都想写戏剧,但最终成为遗憾,鲁迅先生就是个例子。不想做戏剧家的作家很少,做成了戏剧家的作家不多。像俄国的契诃夫那样的小说家和戏剧家真是凤毛麟角。了不起的巴尔扎克,一生写了几十部长篇小说,最后统一命名为《人间喜剧》,看来他还是钟情于戏剧的。我们曾经有过以关汉卿为代表的古典戏剧大师,有过刚刚离开我们的伟大的话剧先贤,新的剧作家也正在祖国大地上站起,只要我们政策对路,充分关怀剧作家,悉心培养,在新的时代新的生活面前,戏剧文学的质和量一定会有可喜的收获。文学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牢牢抓住它。
    原载:《文艺报》2010年5月14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5月14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