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全本《长生殿》的文化意义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傅谨 参加讨论
日前,上海昆剧团、文汇报业集团唐斯复工作室和兰心大戏院联合制作的全本昆剧《长生殿》荣获中国戏曲学会奖,面对这部全本《长生殿》,有很多话需要展开。
    就在2008年5月全本《长生殿》在北京首演期间,我曾经撰文称其为“壮举”。从剧目创作排练与演出的角度看,这部虽然没有完全按照洪昇长达五十出的原著上演,但也已经非常接近于“全本”的演出,确实是中国戏曲史上罕见的鸿篇巨制。诚然,清末民国的上海比它更长得多的京剧连台本戏也有一些,然而它们几乎全是因为应演出市场而匆匆推出的即兴之作,从未有任何一部剧作像上昆的《长生殿》那样,经过长达数年时间的改编与打磨;即使放眼一部昆曲传奇史,动辄长达几十出的传奇,基本都以仅选其中几出折子戏的方式演出,真正全本的持续演出,从正式的文献看,极为少见。
    当然,仅仅着眼于剧目体量之大,远远不足以表述全本昆曲《长生殿》的文化意义。
    有别于给昆曲融入时尚文化或以青春奢华而号召的昆曲创作,上昆的全本《长生殿》力求再现昆曲的古典风貌。《长生殿》的所有编创人员以昆曲的优雅和从容心态细心打磨,要让《长生殿》尽可能回归昆曲传统本身。他们以昆曲《长生殿》尚存的《惊变》《埋玉》《哭像》《弹词》等若干经典折子戏为核心,用几年的时间,致力于让其他那些久已不见、早就失传或者根本没有留下相关演出的记忆的部分,在抽象的美学原则与具体的表演手法两方面,最大限度地靠近尚存的经典,“整昆如昆”,努力使全剧呈现出严守昆曲格范的古典美,借此张扬《长生殿》以及昆曲的不朽魅力与艺术价值。在这背后,是对中国民族艺术传统的温情与敬意,同时还包含了一种难能可贵的艺术自信。而因为有这种健康的艺术理念与文化态度为支撑,昆曲全本《长生殿》的出现,已经成为昆曲乃至于中国表演艺术发展史上一个值得永远记取的重大文化事件。如果说白先勇推动了青春版《牡丹亭》的重新上演,让昆曲成为当代文化界的时尚话题,那么,唐斯复策划与推动的全本《长生殿》,让世人真正看到了昆曲之令人尊敬的理由,再次用最优秀和精致的表演,证明了昆曲有多么值得我们自豪和敬仰。
    我们的民族和时代急切需要这样的剧目。
    艺术是需要有范本的。人们对艺术家和艺术品可以有不同的美学趣味与标准,但艺术依然能区分优劣,区分优劣的标准有赖于历史中已经存在的经典,在于衡量不同艺术家的作品与作为范本的经典之间的距离。
    昆曲在中国戏剧史上的特殊地位,是由于它在文学、音乐、表演等三方面同时都体现出前所未有的高水平,而且相得益彰。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它一直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与表征,而且为各地纷纷兴起的地方戏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美学理想。这是一个持续了数百年的文化奇迹——虽然在演出市场上,各地纷起的地方剧种轻而易举地攻城掠地,瓜分了昆曲的领地,但是那些市场上的赢家从不敢轻视不被普通看客青睐的昆曲;相反,所有地方剧种及其优秀演员都对昆曲保持着由衷的敬意,并且以自己能效仿昆曲的风格、演出部分昆曲折子戏而感到骄傲。数百年来,人们衡量一个戏曲剧种的艺术价值与发展水平,就是看它与昆曲的舞台风范与表演体系的距离;衡量一个表演艺术家的成就,就是看他的艺术造诣与昆曲有多接近。但是在晚近几十年里,中国表演艺术的这一核心价值,受外来文化的冲击而几被颠覆,由此在表演艺术领域人言人殊,莫衷一是,动摇了民族艺术的根本,这是导致中国表演艺术整体水平大幅度下降的重要内因之一。
    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就大环境而言,鄙薄民族艺术的现象有了根本改观,昆曲传统的不朽价值获得越来越多人的重新肯定与认知,而全本《长生殿》的出现,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具体实在的表演艺术范本,让今人对昆曲的魅力与价值有了更具体可感的体认对象。或许在以后很长时期内,它都将成为昆曲、乃至于成为中国戏曲美学高度的标志,从此,中国表演艺术重新拥有了规范,中国传统文化也有了新的表达形态。
    昆曲全本《长生殿》为中国戏剧的当下存在与发展提供了活在舞台上的范本。我很欣喜于上海昆剧团因此成为中国表演艺术规范的制定者,事实上,当下惟有上海昆剧团能承担这一重任,实现让全本《长生殿》以相对比较接近于传统的方式完整呈现在舞台上这一目标。对于戏曲这种表演艺术而言,没有高水平的经典剧目,或者说经典没有通过演员在舞台上完成高水平地演绎和呈现,传统就不能算真正得到了继承,发展更成为空话。要高水平地以切合昆曲古典风范和《长生殿》这部传世经典的旨趣的方式继承,就需要一流的演员和一流的创作团队,只有上海昆剧团才有这个条件;更重要的是,当时代与民族有这一需要时,上海昆剧团就义无反顾地回应了这一历史的需求。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很少会想到上海曾经为中国文化传统的延续做过些什么,可是,《长生殿》提醒了我们要牢牢记住上海的文化贡献。昆曲虽然并非发源成熟于上海,然而,太平天国战乱后,昆曲传统一脉几乎断绝,这时主要依赖上海的戏院和清客们实现了昆曲的传承;继尔,以上海为中心的一批文化人与实业家动议兴办苏州昆曲传习所,培养了一代“传”字辈艺人,为这个中国最重要也最具代表性的剧种接续了薪火;“传”字辈最主要的艺术演出阵地也是在上海。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又是上海戏校招收培养了业内称为“昆一班”和“昆二班”的两批优秀演员,这两批优秀演员的精华,主要集中在上海,组成了今天的上海昆剧团。现在,“传”字辈老艺人几乎全部谢世,所幸“昆一班”、“昆二班”的蔡正仁、计镇华、张静娴等仍然可以登上舞台;而由他们这一代最优秀的十多位表演艺术家培养的新一代,已经在舞台上崭露头角。因此,上海昆剧团是目前表演阵容最整齐的昆曲剧团。昆曲人才的聚集,为高水平地重新上演昆曲全本《长生殿》提供了可能,当我们奇迹般地看到这部最大限度保留与展现了昆曲精华的经典时,决不能低估上海这座城市对昆曲所做的一切。
    因此,在晚近的一百年里,上海事实上成了昆曲的传承中心。而今天,上海又以其在昆曲界最齐整的阵容,通过经典剧目担起了让昆曲得以继续传承的文化重任。上海还用全本昆曲《长生殿》的上演昭示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上海仍是中国舞台表演艺术的高地,她的创作与演出,代表了当下中国表演艺术的最高水平。但如何能够使上海尤其是上昆的表演水平继续保持这样的高度,还需要地方政府及主管部门下最大决心、尽更大努力。
    昆曲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华文明在文学艺术领域最重要的创造,几乎完整地凝聚在了这个被称为昆曲的戏曲剧种里。它代表了中华文明在艺术上曾经达到的最高峰,因此当之无愧地可称为中华文明在艺术领域最卓越的代表。而上海昆剧团的全本《长生殿》的演出,就是其现实存在的标本。它的文化意义怎么估计都不为过,而她能否持续不断地、高水平地呈现于舞台,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中国文化兴衰的试金石、中国文化走向的风向标。
    原载:《文艺报》2010年5月17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5月17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