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地域性·当代性——读长篇小说《拒酒记》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张锦贻 参加讨论
张继炼的长篇小说《拒酒记》尽管线条单一,但它所包蕴的信息有一种无穷尽的丰富性,带领读者去经历一次人的内心世界的跋涉与历险。
    张继炼几乎走遍阿拉善每一个苏木、每一个嘎查的30年从医经历,奠定了他文学创作的生活根基,造就了他创作上的题材优势。这本《拒酒记》的主人公黄三贺便是下了长途班车、扛上行李走进长河乡卫生院的。他是到长河乡工作的第一个大学生,是卫生局任命的第一个大学生院长。书里的情节也就从乡领导隆重地设酒宴迎接和黄三贺不会喝酒、不会划拳开始。
    这样一说,作品中将要展现的劝酒、喝酒、拒酒等情节似乎可以想象到了。其实不然。作家专注的是一种赴宴喝醉、上班昏睡的现象背后的现实,却又不满足于简单地提供一个意义世界,而是致力于呈现一种看待现实、构建作品的别样的方式,致力于语言简洁的提炼和地域性、多义性的捕捉。也就是说,作家想用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方式表现众人熟知的世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作品艺术表现的当代性因浸渗了地域性而更显鲜活。
    张继炼擅长通过细腻传神的心理描写来刻画那些身担要职却敢喝敢醉的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但《拒酒记》的创作主旨并非止此。那个被称作“十不喝”的主人公黄三贺,在遭遇算计、愚弄、利用之后,竟在30岁生日时连连干杯、大饮一场,最终变拒酒为喝酒。这里,作品艺术表现的悖逆性也因溶汇了地域性而更觉生动。作品中的拒酒、喝酒,各人各面,其举止其场景,其情境其氛围,又都因其洇透了浓郁的地域色彩和强烈的当下风尚,而使每一个场面、每一个情节都逼真传神,从而在平常、平淡之中显示出揭露社会沉疴的深切和讽刺职场官僚的尖刻。
    换一个角度来说,这是一个人生经历中遭遇邪门、陷阱的故事。从黄三贺所遇到的好人、不好的人,以及顺心的和堵心的事,作者告诉人们:对于一个正直有为的当代青年来说,致命的伤害不是辱骂、殴打和对抗中的劣势,而是虚伪、欺骗和挤压。《拒酒记》最令人惊叹感动的地方,就在于小说叙事不仅描摹了一个真实的仿佛每个人都亲历的酒场世界——一个令人头脑浑噩、目光浑浊的世界,更展示出这世界危机四伏,令人震惊,促人警醒。
    作品中鲜明的思想意义最终要依靠作家独特的艺术表现来揭示。《拒酒记》中,表现突出的除了作家把握题材的独特,还有作家驾驭语言的方式的独特。这种独特不是一味的方言,而是充满阿拉善的风韵和情韵;也并不只是在于描述人物心理的精微确切和刻画细节的出神入化,而是在于通篇叙述的质朴无华和饶有情趣,在于字里行间所透露的隽永妙趣。从民间语言中采撷、借鉴,在小说传统中并不是个新鲜的话题,然而到了张继炼这里,却达到了一种关乎全篇的程度,那是一种境界而不是单纯的技巧。更为关键的是,作家由此在生活与艺术之间游走,并使地域性从文学创作的局部衍伸成整体。可以说,在《拒酒记》中,地域性被发挥到极致。对于张继炼来说,他的小说让人读出了阿拉善广大地域的原生态和人们生活的原汁味,让人想到这里酒场红火的深层原因,想到混迹酒场职场与推进现代文明、发展先进文化的悖逆与深刻影响。这也是张继炼小说最令人难忘的地方。
    原载:《文艺报》2010年4月14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4月14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