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人性成长的新探索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石一宁 参加讨论

    90年代以来的长篇小说创作热在使热爱文学的读者受益的同时,也给作家们制造了困难——即在题材、思想内涵与艺术形式上突破的困难。而重阳的《裁缝的女儿》,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重围。
    我从三个层面来谈论《裁缝的女儿》,或者说它具有三个方面的意义。首先,它是一部励志小说。这部小说的主人公虽然是女性,但作者没有把它写成探索性别关系、寻求性别正义的所谓女性小说,而是朝励志的方向构思作品。诚然,励志小说不是一种新的小说类型,但它对现实的切入、对人生的激励使它的存在永远具有价值,能唤起读者饱满的情绪和新鲜的感受。所以在励志这一层面上要对这部作品给以积极的评价。
    其次,这部小说具有文化的意涵。作品选择的中医这一题材,是较为独特的。《裁缝的女儿》是将中医作为叙事的中心。之所以说它有文化意义,这是因为中医不只是一种医学技术和手段,而且是一种文化;中医理论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观念密切关联。中医的这种文化内涵,与西医的作为一门纯粹的科学学科是不一样的。这几年,国内有人在网上提出要取消中医(退出国家医疗体制),响应者还不少,有的甚至是科学家。其实,对中医的否定在历史上就有过多次。小说通过主人公对中医的坚定信念、执著热爱和不懈钻研,对一桩桩病例的成功治疗、对一个个患者生命的挽回、对一个个面临厄运的家庭的救助,表现了中医的神奇和功效。中医今天再次被质疑,其实不仅是一种科学的论战,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竞争。这样的一个时代语境,彰显着《裁缝的女儿》这本小说的文化意义:它是中医——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展现。它引起读者对中医的再认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思考。
    这部小说还具有人性探索的意义。这是它最厚重、最重要的一个层面。《裁缝的女儿》挖开了一个探索人性的新视角,并走向人性的深处——这就是它对罪孽感或者说“内疚”意识对人性成长的影响的深刻揭示。主人公五岁的时候给出麻疹的两岁半的弟弟吃苞米花,导致弟弟的意外死亡。从此罪孽感就伴随着主人公的一生。但相对于作者在书中使用的“罪孽感”一词,我更愿意以“内疚”这个词来定义小说中的王晓春的精神重负。描写罪感与人生、与人性的关系的作品,中外文学史上都不难例举。但《裁缝的女儿》中的王晓春在弟弟的死中,犯的只是无心之过,而且她给弟弟吃苞米花的动机还是出于爱心,这种因爱引起的无心之过所产生的精神负担,称之为“内疚”更贴切。世俗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产生的内疚,我认为是一种积极的、珍贵的人类意识和情感。在《裁缝的女儿》中,我们看到是内疚使王晓春从小就发出当医生救死扶伤的大愿,使她一生不慕荣华、不羡富贵、不爱权力,使她对逆境和磨难甘之如饴,对艰苦和辛劳如沐春风。内疚使她成长,内疚催生了她宗教般的圣洁情感,把她推向了一个完美的人的境地。《裁缝的女儿》就是这样写出了一位才华卓越、品德高尚的女性是如何诞生的,写出了一颗大仁大爱之心是怎样炼成的。对于内疚意识的深入开掘和探索,使这部小说获得了创新的品格。
    如果要指出这部作品的不足,我认为主要是它的文化意义尚嫌单薄,作品很少对中医理论进行探讨,对中医的困境也没有上升到文化命运的高度来理解和把握。
    原载:《文艺报》2010年02月05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2月05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