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朴实风格镜鉴意味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吕先富 参加讨论

    长篇小说《裁缝的女儿》是一部刻画女性奋斗和时代变迁的厚实之作,是不事喧哗却饱含生活意味与抒情美感的隽永之作,是决非讨巧而充盈着感动与沉思的呕心之作。
    这部作品所呈现出的遇烦难而笃定的世事心象与普通人的痛感、触觉是契合的、相融的,加之作家近乎家常般自然的叙述,使得作家、作品与读者之间达到了一种亲密无间的状态,使得作品具有超乎寻常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而之所以达到这种状态,是因为作家大量的生活积累和潜心表现生活的创作姿态。亨利·詹姆斯说:“一部小说之所以存在,其惟一的理由就是它试图表现生活。”《裁缝的女儿》以一种朴实沉静的风格表现生活,获得了成功,这对于不试图表现生活、醉心于迷幻与快意的创作来说,有一种镜鉴意味。
    好的小说应该是深刻的又是易于理解的,是优美又朴素的,是意味绵长又蕴涵诗性的。《裁缝的女儿》主人公王晓春的形象就像她的好友廖静雅窗前的紫罗兰花。紫罗兰生命力顽强,清纯、质朴;它紧紧抓着大地,狂风暴雨也奈何不了它。晓春的身上并没有多重或多变的心性。作品刻画的就是一个从可爱懵懂的女孩到中医名家的人生,她始终抱着“三根手指定乾坤”的中医理想,抱定善良、助人、宽容的人生信条。我注意到,小说中有许多精彩的灵性之笔:比如晓春大年夜坐爬犁去救乡村妇女的细节,她和男人、男人的女人、老太太的对话与场景;廖静雅与祖父祖母的神秘感应;晓春在父亲墓地的感悟,守墓人的话,等等。
    注重人物情感空间的充实与扩张,防止对人物的过度控制或定性式表述,是我对作者的建议。期望她打磨出新的佳作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2月05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2月05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