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徐兆寿的“非常书写”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陈言 参加讨论

    2002年,仿佛已久远,可以忘记了。很多大学生对那个时期发生的事已“不太清楚”,更不要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那些风起云涌的热闹往事了。什么美女作家卫慧、什么网络作家木子美,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大学生们已摇头。
    徐兆寿,他们还能依稀记得,但记得徐兆寿并非他的小说,而是他这几年开设的性文化课和在新浪、搜狐热闹的博客。这多少有些错位。
    2002年,是徐兆寿人生的分水岭。1988年上西北师大中文系的他,热衷的是诗歌。大学毕业后他一度放弃了写作。九十年代中期,他重操旧业,开始诗歌与小说的双栖创作,并在兰州地区大学生中倡导文学自救运动,他认为当时的中国文坛几乎都迷失于西方,要进行自救。结果,他大谈精神、信仰,被人视为疯子、狂人、堂吉诃德。1998年,当他出版了那首“疯狂的长诗”《那古老大海的浪花啊》之后,宣布从此退出文坛。他失败了。四年之后,2002年的元旦,他抑制不住创作的萌动,信手写下《非常日记》,谁知命运从此发生了转折。
    《非常日记》还未出版,就在媒体上热闹起来了。什么手抄本,什么黄色小说,几乎都是骂他的人。他愤懑之极,却欲辩无门。在几经审查和删减之后,小说得以出版,出版后又立即引起更多媒体的讨论。这部被称为“中国首部大学生性心理小说”第一次直击中国大学生由于缺乏性教育而身心变态的现状,揭开了中国青少年性教育的帷幕。也是由于这本小说引起的全国性的讨论,使大学生甚至中小学的性教育在那一年开始走向课堂。
    由于人们的批评,身处大学的他试图告诉人们,性教育是中国急需进行的事,他被迫踏上研究性文化的道路。他“一错再错”,到上海找到性文化学者刘达临教授,向其学习。随后,他出版了与刘达临的对话集《非常对话》。
    此时,有朋友告诉他,可以了,再不要往下走了。当一名作家或诗人很体面,可是再走下去就是性学专家,就是被人谩骂的对象了。人们愈是这样说,他的反抗之心愈强。2003年,他受新浪邀请开设了大学生性心理咨询热线,成为全国第一个为大学生进行网上性心理咨询的专家。
    2004年,他又在春风文艺出版社和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生于1980》《非常情爱》,同样引发了对80后心理问题的大讨论。自此,他被称为“非常作家”。
    2005年春,他在西北师大开设爱情婚姻家庭课程,被新闻媒体称为国内首个大学生性文化课,一时又成为新闻人物。开设这门课,他的压力不小。不但周围人对此不理解,就是听课的大学生也对他有“提防”之心,有些一听与“性”有关就退课了。他也差点崩溃,但他终于找到了解决的方法,使学生们接受了他。现在,他有一学期若不开设此课,学生们倒着急了,纷纷打电话问他为什么不开。
    接下来的2006年,对徐兆寿来说是一个宣传年。他受新浪和搜狐的邀请,开设了名人博客,每天都在网上写博客,博客的内容便是性文化。他居然把性文化课搬到了网上,打破了地域界限,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他对自己的学生也说,你们可以不来上我的课,只要去认真看我的博客也一样。由于他的内容备受关注,那一年,他在新浪作家学者的博客里排到了前十位,在搜狐的作家学者博客里排到了前三位。
    2008年,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了博客书《爱是需要学习的——情爱文化五十讲》,成为一本学术畅销书。最近,作家出版社又推出其新作《爱与性的秘密——徐兆寿性文化随笔》。徐兆寿说,这本书中很多内容在博客上并未登出,有些内容较为敏感,不过处理得很好,还有些内容较深入,也处理得深入浅出。这本书多的是文采,文章虽学理性也较强,但用随笔的形式更容易表达,更容易与人交流。徐兆寿在搜狐的博客里称:“喜欢古代圣贤那种散文的笔调,痛恶当今学术之八股。”“喜欢用哲学和文学的方式谈性心理,不喜欢用科学和学术的形式扼杀性。”在对待性的问题上,他的观点是:人的性不同于动物的性,但人的性也不同于神的性。而作家出版社对他的书的定位是“比百家讲坛更为深邃的思想”,“这个时代罕见的知识分子声音”。
    原载:《文艺报》2010年04月07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4月07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