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辉煌的事业 诗意的人生——评长篇小说《黑鹰基地》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临依 参加讨论
读长篇小说《黑鹰基地》(王玉彬、王苏红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既感受到强烈的精神震撼,也体味到异样的亲切温馨。这部以深情讴歌我国国防科研战线三代军人为主旨的作品,真实生动地展现了当代我军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也细腻入微地刻画了军事科研工作者崇高开阔的内心世界和新美如画的诗意人生。
    黑鹰基地是我人民空军研发现代化主战装备黑鹰系列无人靶机及相应的空空导弹的摇篮,它远离繁华与尘嚣,坐落在鲜为人知的西北荒漠戈壁上。紧跟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动向,紧随我人民空军从传统的国土防空向现代化的攻守兼备战略目标的转型,黑鹰基地相继研发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黑鹰A至黑鹰D系列无人靶机及相应的空空导弹,使得我人民空军的战斗力水准得到了空前的提升。《黑鹰基地》引领我们走进了这样一个神秘的地域空间,揭秘了三代军人惊心动魄的长空铸剑辉煌历史,读来使我们兴味盎然,激动不已。
    从艺术呈现的角度看,科研题材历来是一块硬骨头,很容易陷入漫长枯燥的过程展示。而王玉彬、王苏红作为我军卓有成就的作家,在把握、开掘这一题材时胸有成竹地坚持了以人带史的笔法,将人物牢牢置于故事的中心。作品通过胡杨、杨戈、雁北等一批“80后”的青年知识分子从远远眺望、到慢慢走近,最后心甘情愿地全身心地融入黑鹰基地,并且成为其中骨干、有生力量的全过程,有条不紊地展现了黑鹰基地的整体面貌及其内在精神,让我们不知不觉中享受到认知、感动乃至震撼的审美愉悦。我们看到了黑鹰基地的第一代开创者,他们中有许多人虽然已经默默离去,却仍然在烈士陵园里组成了整齐的方阵,永远以严肃而温柔的目光审视、激励着后来者。我们看到了“导弹之母”胡沙柳、“中国无人机之父”丁一等黑鹰基地第二代中坚力量的形象,他们为我国军事科研呕心沥血,他们承担的使命无时无刻不在传递着这样一种人生观念价值观念,即军人就应该是国家的长子、民族的脊梁,报效国家、献身使命既是军人的天职也是永恒的光荣。我们感受到了黑鹰基地那强磁场一般的凝聚力召唤力,烈士陵园里又黑又瘦的守墓老军人,新型导弹颠簸试验时司令员、政委庄重无言的送行,空中实弹发射遇险时整个基地撕心裂肺的煎熬,终端观测点上老兵张大嘴默默记录了多年的笔记本,这一个个令人过目难忘的人物、情节、细节,都让我们深深地懂得了,黑鹰基地的辉煌是如何诞生的,我国国防科研事业的每一步进展,都凝聚着多少军人青春与生命的投入,凝聚着一代又一代军人沉甸甸的情感与精神分量。
    《黑鹰基地》最为动人的思想主旨,就是在于用今天的年轻一代的聪颖理性的眼光,去审视、解读前辈军人甘于牺牲、乐于奉献的堪称苦难风流的诗意人生。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前辈军人的人生当然是有缺憾的,这种缺憾集中地体现在他们的家庭生活、个人情感生活方面。胡沙柳在爱人牺牲后毅然决定要把爱人的未竟事业进行到底,从而不得不把年幼的儿女送到乡下婆婆家寄养;丁一在爱子异国他乡意外罹难后无法全身心照顾妻子,导致妻子的抑郁症愈来愈严重。不是他们冷漠寡情,而是肩上的责任与使命使得他们不得不做出情感牺牲的艰难选择。当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势力咄咄逼人地把战火四处点燃在我国的周边,当祖国急需一支强大的军队来保卫国家主权、支撑和平建设时,他们义无返顾地扎根在了祖国、军队最需要他们的地方。作品引用了人们所熟知的屠格涅夫散文《门槛》来献给英年早逝的胡沙柳,这真是最贴切动人的缅怀;他们就像沙漠戈壁中那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的胡杨树,即使有一天生命不在了,灵魂却依然不肯离开黑鹰基地。这种对军事科研事业、对军队、对祖国的大爱,使得他们有缺憾的人生焕发出异乎寻常的诗意和壮美。当年轻的一代人在和平安宁中长大成人,该怎样评价自己的前辈?该怎样理解他们的胸襟?该怎样继承他们的精神遗产?在作品中,我们欣慰地看到,“80后”的年轻军人们,胡杨、杨戈、雁北、“小鸟”们,已经在精神上和前辈军人血脉相通,已经懂得了祖国、责任、使命的分量,已经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也有如蓝牧星这样年轻漂亮的女孩子追逐浪漫而来又追逐浪漫而走了,今天的黑鹰基地里同样年轻俊逸的军人们宽容地以祝福的目光欢送她离去,因为祖国和军队强大的意义,就是为了给今天的人们提供幸福的保证;因为前辈们牺牲奉献的拼搏人生,已经给年轻的下一代提供了更多自由选择的可能。而黑鹰基地的年轻的新一代军人们,我们毫不怀疑,他们决不会让自己的前辈失望,他们一定能够创造军事科研事业的新的辉煌,他们也一定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告别缺憾、充实美好的诗意人生。
    原载:《文艺报》2010年06月23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6月23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