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痕是一位多次获得国家、省部级规划设计、科技进步奖的高级工程师,是中国石油为数不多的油田地面工程高级专家之一。这样一个从事科学技术工程的人,理性强健、思想严谨抽象,注重概念、数字、推理以及工程规划实施的细微末节,很难想象他同时是一位诗人、译诗者和诗评家。因为科学技术和诗的写作是语言的两个极致,似乎是水火不相容的两种不同的思维。 可从另一个角度着眼,许多事物的高处又都是相通的。正如歌德所言:“想象超出感觉之上而又为感觉所吸引,但是想象一发觉向上还有理性,就牢牢地依贴着这个最高领导者。”“它愈和理性结合,就愈高贵。到了极境,就出现了真正的诗,也就是真正的哲学。”其实,科学与诗的共同点,还在于它们都是创造,言人所未言,都是对事物的深入探究、理解和发现。甚至有论者认为,诗的最高表达方式是数学,或许正如数学家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与科学家提炼镭一样。而石油这一蕴含着远古神话的物质,却是水火聚于一体的物质,水就是火,火就是水。或许一个感性与理性相融的人,才更宜于进入创造的情境,也更宜于进入对诗的敏感的发现、深入而通透的赏析和理解。 石油的寻觅、开采与诗的寻觅、开采也有相同之处。石油的勘探,于茫茫的大地深处寻找矿藏,与诗人在前语言状态下寻觅诗的真谛,开掘心灵的矿藏何其相似。石油与诗都是能燃烧的事物,给人以动力、温暖的光亮,是物质也是精神。它们都需要突破表层而探求深度的内涵,它们都需要提炼使之接近于纯粹。石油与诗的寻觅、开采都立足于现实生存状态,都是人的生命需要,都是呕心沥血除去艰难、遮蔽,达到对真的揭示。 正是石油这一得天独厚的行业和对石油本身的理解,加深了犁痕对诗的认知和理解,才让他对石油与诗都有了不解之缘。这种状态如其所言:“石油人与石油的血肉亲缘般的关系,诸如诗人同诗歌的血肉相连的关系一样的淳厚。”而石油与诗的同样能燃烧的血缘关系,会“让诗歌的光芒和石油的光芒共同照耀我们的物质空间和精神境界”。 就石油诗而言,李季先生曾开创了石油诗的先河,其后,诸多的诗人都曾涉及这一领域,如胡笳、李小雨、张洪波、潘永翔、庞壮国、余兆荣等,都写出了有较高质量和影响的作品。犁痕作为石油人,在石油学院就读时便与诗结缘,多年来在专业之余又勤奋笔耕,视评论石油诗为己任,并出版了评论集《石油的光芒》。 犁痕的石油诗论,是石油人论石油诗。他不是站在一旁对文字评头品足,指手画脚,他自己置身于诗的气氛和情境之中,由于身为石油人而洞悉石油人的灵魂、心理,由于脉搏的共同跳动而把握住了石油人生命的节奏,由于对人与事物的通透理解而亲切、深刻。加之科学技术的理性训练出他的理性思维,更利于对诗的概括、形而上的把握和剖析。更重要的是他多年来对诗与诗的理论孜孜不倦的研读,有较为深厚的文学素养,以及精通外文,亲手译诗,使之有了通灵的另一双眼睛,故他的石油诗之批评,有着专注、超拔、与石油诗有着血缘关系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读了这部书,我对石油、石油人、石油诗有了新的思考和认知,开阔了视野,增强了感受力,亦锤炼了灵魂和意志,给人生以借鉴的镜子。诗人、诗论者犁痕用剖析、思辨之犁开拓着石油诗的沃野,留下令人瞩目的痕迹。用他自己的话说,其“深化着对自然的理解与认同,并用燃烧着生命的热情及深邃的哲人目光去耕耘、播种和收获。他将自己敏锐的思想涂抹上自然的色彩,让无情的哲学化为缱绻的诗魂”。 原载:《文艺报》2010年12月06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12月06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