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老去的青春 ——读朱天文的《传说》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来颖燕 参加讨论

    拿着朱天文新出的短篇小说集《传说》,不由想起那句“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花开的清丽间,有一丝繁复的落寞,一如天文在这个集子里的文字。
    《传说》里收录的是朱天文1972年至1981年间所写的二十篇小说,分为“乔太守新记”和“传说”上下两辑。上辑内容以学生校园生活为主,下辑则将视野扩展到青年人所接触的家庭与社会。这些都是朱天文早期的作品。彼时的天文,想来是“正当少年,天地也要娇纵三分”。才情的四溢,让这些小说读来奢华绮丽,青涩之中带着鲜活的味道,似新作的油画上那一抹鲜亮的柠黄。令人不由惊觉,难道这是出自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子之手吗?
    就题材而言,该集里的作品概可归为青春文学。里头说的大都是青春岁月里发生的事,是作者用青春的眼睛看到的社会——同窗的突然离世、大学里的小儿女之间的猜心、教授的家庭生活……如指缝间漏沙一样的琐事,却在朱天文的笔下超越了故事本身的局限。“青春”二字于此,不再只是一种时限上的意味,而是载上人生体悟的重负,渐渐堆砌成年轻的她对于这个世界认知的写照。这体悟如此的深切,似无心铺衍,却入木三分,甚至让人觉得有几许荒凉,似乎青春的歌还未飘扬,便已沉淀入心,幻化成人生奢靡但无奈的底色。
    历来有评论认为朱天文的作品受到胡兰成和张爱玲的影响,“张腔胡调”很重,甚至有学者将她列为“私淑张腔的作家”。这么品评是确有道理的。朱天文和胡张之间颇有渊源,而她的作品不求悲剧性的矛盾冲突,也不求大喜大悲的曲折情节,而是着笔于琐碎的生活细节,这些确实让人很容易忆及张爱玲。但细读,她却似无心只是做一个“张派传人”。她早期的作品里自有一种鲜活的生命力,一唱三叹,摇曳生姿。对于人生的苦涩难言,有一种看似懵懂实则通达的态度,所以她早期的作品虽已表露出对于人生荒凉境遇的感知力,却并无张爱玲的老辣苍凉,而给人以“情缘似水,多爱不忍”之感。
    《传说》之后,朱天文不断沿袭着自己的文风,只是在小说结构和叙述方式上有所突破。有人就此划分了朱天文的创作阶段,认为《传说》之后的创作是从青春文学跳脱开去,从一脉天真转向了之后的华丽苍凉。这话似是偏颇了。青春,在朱天文这里并非是题材上的限制,而是她对人生底色的认知态度——青春,意味着对未来的期许,意味着人生永远是未来的岁月比曾经的要多。这种时间上的优势感,让小说里的人物似有了被救赎的可能。然而,青春对于人类是一个永恒的存在,对于个体却是稍纵即逝。这种心态与现实的悖论,让人无法直面,生命因而充满缺憾与无奈,但这缺憾与无奈中自有一种深沉的美。尽管在之后的创作中,朱天文的这种对于人生苦短的感叹更深重了些,乃至在更后来的小说创作中经由叙述方式和小说结构更有深度地展现了对于人生境遇的把握,但在《传说》里,这些意旨就已经显露端倪。她的青春不是用来做梦的,这种体认的格局让她的青春从一开始就是荒凉的,就是老去的。所以,胡兰成在评朱天文的早期写作时会说她笔下的“男学生与女学生,虽是浅薄而非轻浮,虽然错误而无罪恶,写青春的现实感都写得很好。”
    青春的现实感,实则是缘于对于人生的整体格局的领悟吧。所以,朱天文的青春文学不是孤立的。虽然她自己也说,这些作品带着年轻时代的自怜自负,但还是冠之以“传说”之名——“传说里的人物原都是凡尘中人,何以只有我们是这样为之意气感激,为之立传立说,不惜倾国倾城。是你们,是我们,在中国,思君令人老。”
    朱天文善于从这些凡人的身上挖掘出人生境遇的总量。青春于她,是不朽的存在,却从一开始就老去了。
    原载:《文艺报》2010年06月18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6月18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