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教人以免除苦痛之法”——成之论“红楼梦”(节录)之解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邢殿峰 参加讨论
 《成之论“红楼梦”(節錄)》:原载:《小說叢話》,一九一四年《中華小說界》第一年第三至八期。笔者将此文从社科院文学所 “百年红楼”网站搬到自己保存资料的地方后进行了初步的学习。
      成之:从红学学者“子木”处请教得知,成之既是吕思勉,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吕思勉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史学家,知识渊博,学术造诣高。生于江苏常州一个“世代仕宦”的书香之家的他,十二岁以后在父母师友的指导下读史书,了解中国历史。16岁自学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第一师范专修科等校任教。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战期间,归乡闭户著书。抗战胜利后,重返光华大学。1949年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百度)
      一九一四年《中華小說界》该文发表的社会环境:1911年推翻晚清,开始民国,1919年发生了“五四”运动。
      应该可以这么来说明:在动荡的社会氛围中,在大变革的时期里,在西学与国学空前混杂的语境内,《中華小說界》连续发表的成之的此文是《红楼梦》文化与思想的一篇研究文章,是成之,甚至也是《中華小說界》对《红楼梦》的文化与思想的解释。笔者可以清楚地感觉到,首先,这是成之在他所处的那个年月里的一种他自己对《红楼梦》的一种解释,充分体现了他和《红楼梦》文本之间的密切关系,具有时代性,也具备普遍意义性(说明:蜂子学识积累所导致,各类各种词汇经常存在不准确性)。然后,期刊和成之的此处、此时对《红楼梦》的解释是针对人性的解释,从《红楼梦》文本里面找到人生的苦痛所在和苦痛的生成原因,继而寻找去除苦痛的方法,让人不苦痛,让人甜蜜,让人幸福。
       “教人以免除苦痛之法”:这是成之在《红楼梦》中寻找到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很诱人,《红楼梦》是部悲剧,他如何提炼出来这么个大方法?他的这个方法正确有效吗?带着很多的疑问与好奇,更抱着能掌握他这个大法而为自己幸福出发,笔者很快进入学习并试图求解。
      狼吞虎咽般地初级学习后,仍然不是很清晰地能深入进去成之的所书所言中,笔者便要急三火四地赶写学习的所得,着急的原因在于偶尔地接触了一下电视台的一部长剧:《老大的幸福》。当然没去细心收看这部电视剧作品,很是遗憾着不知道那里面的幸福观是怎么个样子,可是,仅仅通过这件事情知道了全国人民寻找幸福中,自愿寻找和被强硬地逼迫着寻找并无二样。不是笔者在这里危言耸听,有时候也确实该让别人来强迫着来寻找,懒惰到不思考这般事情,或找到并拥有了不是十分正确幸福观者还是大有人在。
      今天,还要费劲去找幸福,难道我们不幸福吗?答案很难给出来做答。丰富的物质生活,发达的文化享用,这些不足以让人们停止寻找幸福的道路吗?还有苦痛存在着吗?
      幸福观同时具有着时代性和普遍性,在今天里横向比较,放眼望去,单独个人身上,组织团队里,苦痛大幅度存在,节省文字,苦痛例子暂不做列举。个别人一定要拿能坐轿车与乾隆的坐不到相比,拿能上网络云游与雍正的没见过相比,我们也没办法,随意他们才好。
      《成之论“红楼梦”(节录)》里成之寻找的苦痛并不是全部的精准恰当,并没彻底给出针对每个个人都能行之有效的免除苦痛万全解决办法。笔者学习所得是他对《红楼梦》的解释与使用的方法、方式,利用《红楼梦》文化的强劲能力,他在深入地寻找后能给出解除苦痛的答案。学习他在《红楼梦》中进行的人性思考的表现,学习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看出,成之是在让《红楼梦》读者也能进行这项思考的工作,并能因为向他学习的过程而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并融会在自己的人生意识和行为中,也可以让组织借鉴。进而,促进人格的提升,组织的上升进步,完成人的幸福最大化,苦痛抛离最大化。
       《紅樓夢》之為書,可謂為消極主義之小說,可謂為厭世主義之小說,而亦可謂為積極的樂觀的之小說。蓋天下無純粹之積極主義,亦無純粹之消極主義。積極之甚者,表十分之滿足於此,必有所深惡痛絕於彼;消極之甚者,表極端之厭惡於此,即有所欣憙歡愛於彼。自一端言之,主義固有積極消極之分;合全局而觀之,猶此好惡,猶此欣厭,祇有於此於彼之別,斷無忽涫忽長之事也。明乎此,乃可以讀《紅樓夢》。(加黑繁体字均为成之原文复制摘抄,下同。)
      强烈的对比是《红楼梦》文本的显著特点,在文学层面的创作上,在我们读者的对红解释中,始终是在真实与复杂中存在着激烈的矛盾。
      成之的概括总结是从“消极主义”与“积极主义”这对对比出发,他的解释是既清晰又明了,《红楼梦》中“积极主义”与“消极主义”的现象和本质并存、互相包含,“积极主义”与“消极主义”各自占据着一个层面。并勇敢果断地断言“明乎此,乃可以讀《紅樓夢》”,反过来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不可以读《红楼梦》,读了也是白读,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
      正是成之直接切入了《红楼梦》的真正解释与研究,而有学人分析过,大家吕思勉与大家王国维在一些层次上有对《红楼梦》相同的解释结论,在思想和文化的解释上。王国维的《红楼梦》哲学思想解释存在着与今天提升不适合的地方,他的过于消极悲观。
      因此,笔者在学习成之的《成之论“红楼梦”(節錄)》时候便高度重视,成之的高深红评如果存在了宗教因果意义上的大坑,那么,不可以掉进去,要充分认识到他此文不科学性的方面,来努力按着自己的解释和使用进行修整和修正。将他把“消极主义”与“积极解释”并存的状态而有意识或无意识下偏离今天需要的上升和提升之处力图强行拉回来,为今天的人和组织的幸福服务。起码,我们要客观地来学习和利用,加以加工。
       《紅樓夢》中之人物為十二金釵。所謂十二金釵者,乃作者取以代表世界上十二種人物者也;十二金釵所受之苦痛,則此十二種人物在世界上所受之苦痛也。此其旨具於第五回之《紅樓夢曲》。此曲之第一節為總合諸種之苦痛而釋其原因,其末一節述其解觅之方法,其中十二節則歷述諾種人物所受之苦痛,亦即吾人生於世界上所受之種種苦痛也。今試釋其旨如下:
       《紅樓夢》一書,以歷皋人世種種苦痛,研究其原因,而求其解觅之方法為宗旨,而全書大意悉包括於此十四折《紅樓夢曲》之中,實不啻全書之概論也。此折又為十四折曲之總冒,述人世種種苦痛之總原因,兼自述作書之意也。
      在这里,不把该两个小段落做重复翻译与解释的强调,这是成之的研究方法论。另外,这些涉及到《红楼梦》的典型论、索隐荒谬论等其他,不与本文相吻合,暂且不提。
      成之是按照十四只曲逐次整理、分析、研究,进而揭示出他的解释结论,本博客文章为节省文字不再复制各只曲之文字内容,而直接引用他的研究进行学习领会。
       1.第一節,述種種苦痛之原因也。人生世上,種種苦痛,其總原因果何在乎?作《紅樓夢》者,以為此原於人有知苦樂之性故也。
      成之进行了具体的解释:
       蓋境無苦樂,固有甲所處之境,甲以為苦,易一人以處之,則覺其樂者矣;又有今日所處之境,在今日視之以為苦,而明日視之,則以為樂者矣。同一事也,在此遇之則為苦,而在彼遇之則為樂矣,足見苦樂非實境,所謂苦樂者實人心所自造也。然則所謂種種苦痛者,吾人身受之,不能視為四周環境之罪,而當自歸咎於其心矣。
      然后他分析宝黛的两个神话故事得出结论:人能視世界上種種之快樂如無物,則亦無所謂苦痛矣。此言苦樂同原,欲去苦當先去樂也,所謂大解脫,於後十四折再說之。
      在这里,成之首先确定的人生有苦痛,以及苦痛由心生,是正确的科学的。人是高级动物,就在于人能感觉苦痛与甜蜜幸福,而且是人主动地从心来感受到,人的最大主观意识。也可以说,苦与乐同是人自己所创作产生,产生后并存在实际中让人来用心感受用生活来实现。那么,既然是事实,就不能避免,我们就要接受,不逃避,勇敢面对。需要做的是产生更多的乐,而避免苦的过多生成。而不能够为了避开苦痛,而同时放弃掉快乐和甜蜜。
      因何在发现了成之存在的错误导向后,笔者还要坚持大力学习和研究?难道是在呼吁人的逃避吗?不是,我斩钉截铁地可以说,我们学习的地方是他能理智、聪明、高精地发现人的苦痛,并积极寻求苦痛的原因。他的苦痛由心生的论断是正确的,只是遗憾他的最后无奈之措施,既然由心生就该用心来解决,是用心去努力而将苦更多的向乐发展。
      笔者的研究更多的是为今天,今天的人们都在承认人生的苦痛吗?承认的人士都能去寻找苦痛的根源吗?处在苦痛中的人而感觉甜蜜幸福的人存在吗?
      人的高级性造成和包含着了人的矛盾性,矛盾性导致了同时一件事情有人苦而有人乐,一件事情的不同时间有时苦而有时乐,这是正常的,要正视面对,这样的矛盾现象并不是怕苦而同时放弃乐的行为依据,而是要在矛盾两个层面如何转化中更多转向乐。我们期待的结果是,人能视世界上种种快乐与苦痛为有物,在所剩无几的没被去掉的苦痛中尽情用心来享受幸福,这种结局基础就是对苦痛的充分认识并拼命减少。
       2.此節言入世之苦,終不如出世之樂也。金玉良緣喻入世,木石前盟喻出世;山中世外,幾於顯言其意;嘆人間美中不足,情見乎詞矣。
      从这个视角来进行,《红楼梦》文本故事就是现实和理想的探索之书。
      金玉良緣喻:现实,个人的现实生活存在着苦与乐,组织团队存在进步与倒退。
      木石前盟喻:理想,个人追求生活的快乐幸福,组织团队发展进步。
      现实需要勇敢主动来面对,理想是远大主动的追求。现实和理想的关系密不可分,在现实的基础上建立理想,理想的实现要在现实中进行。二元现实的苦痛一面不能来作为否定理想追求的原因。“人間美中不足”既然是确定的,就该如何来寻求和满足“足”,而减少“不足”。
       此節言人舆人羣之苦也。
      成之具体解释说明这个定论:
       人生於世,不能離羣而獨立,近之則有父母兄弟妻子朋友,遠之則有社會上直接間接與接為構之人。要而言之,人生於世,無論何人皆不能與人無關係,而世界之上又無論何人皆舆我有關係者也。然而此等舆我有關係之人,必不能盡如吾意可知也。豈但不能盡如我意,必一一皆有不如我意之處可知也。然則吾人舆之並處,復何法以解觅苦痛哉?夫使人之相處也,只有彼此相順悅之情,而絕無互相拂逆之意,豈不大樂,世界叉豈不大善,而無如其不能也。而其所以不能然者,又非出於人為,而實出於天然,與人之有生以俱來,欲解除之而不得者也。然則不能解脫,復何法以免除苦痛乎?夫人舆人相處之不能純然相願欲也,此實世界上一切苦之總根原也,故此章首言之。夫婦為人倫之始,故借以為喻。嘆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縱然是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言人既入世,則其與人相處也,必不能純乎彼此相願樂,實無可如何之事也。
      我们从成之的分析中看到,他在寻找人和人之间互相造成的苦痛现象和原因,强调指出:人和人的关系密切程度大,互相影响。人的苦痛来自对别人的不如意,相处中他人对自己造成了不满意就是对自己造成苦痛。他同时也清楚地看到,人们之间的互相不满意存在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来自人性本身,不可避免。那么,人和人之间的不能完全互相满意性就是一切苦痛的总根源。
      我们可以说,成之的探寻得很是深入,他发现和承认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协调会造成人生的苦痛。是的,人的不满足性在用于提升幸福的时候避免不了竞争,在激烈的竞争中会存在苦痛别人的时候,别人不必也不可能永远来为自己的不苦痛而努力。
      那么,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我们就要做到为实现自己的幸福理想而去竞争,在争幸福的同时力求避免少给别人造成苦痛。当为追求自己的幸福理想给别人造成过多和过大苦痛的时候,便会形成整个人群之间的苦痛现象上升,整体不幸福上升反转过来就会影响你自己的幸福,造成你自己的苦痛。共同维护和运作整体组织团队的幸福氛围,才会在幸福的环境里实现自己的不苦痛,让自己更多得到幸福。把苦痛强加给别人后自己得到的幸福是不稳定的,最终定会导致你自己的苦痛。
       舆人相處之不能純然相願欲这个被成之强调的世界上一切苦之總根原的阐释细致与准确就是我们可以学习领会的关键,从根源上如何达到与人相处时最大可能让人随愿,而不是发出一声一声的空叹。
       3.此言人生世界所處之境不能滿足,亦出於天然,而無可如何也。人生環境,可分為二:一為有情的,彼亦有知識情感如吾者也;一為無情的,我有知而彼無知,我有情而彼無情,如草木土石、風雲雨露是也。此節則言無情的之環境亦不能盡如吾意也。
       人生世上,四圍無情之物,若天地,若日月,若風雲雨露,若土石草木,與我相遇,不為無緣,其如終不能盡如吾意何!
       此即言人生在世,對於四周之無情物,必不能盡如吾意之苦痛。男女為愛情中之最緜密者,故借以為喻也。本書寫寶玉、黛玉處處難合易離,亦即此意。
      成之从宝黛二人的人物本质和故事关系上,分析指出“所謂天地之大,人猶有所憾也!”。这个不做过多解释,面对无情的世界所带来的遗憾,只有服从与适应,不可能因为不可避开的环境造成的苦痛而逃脱。
       4.第四折,悼人命之不常也。
       人生在世,有生必有死,人人好生而惡死,而人人不得不死,此實事之無可如何者也。人生在世,有種種樂事,死則隨之以俱盡矣。
       凡人生在世,一切樂境,不能久長之苦,亦俱包括於内。
      成之在这个曲子里解读出人生的无常,有苦也有甜,这个事实不可否定。他在总结人终有一死的时候没能更进一步深入思考,既然苦过甜过后终有死亡,就要追求人生过程的质量和意义,人生的无常并不是说明人生的不可控制,而是在无常的过程里如何运行来让自己更幸福。再深远些,就如主席讲过的“有的重如泰山,有的轻若鸿毛”之论,在苦乐中去影响别人。
      成之的“不常”解释结果显得被动,人生的“无常”才更加需要人的主动性。
       5.第五折,悼生離之苦也。
       人生在世,莫不有愛戀之情,為愛戀之情之反對者,則分離也。分離有二種:一為生離,一為死別。生離之苦,去死別一間耳。上章言死別之苦,此章則言生離之苦也。窮通皆有命,離合豈無緣,言其事出於自然而無如何。曰命,曰緣,皆事之本體之代表也。
     
愛戀之情,不獨對於有情物有之,即對於無情物亦有之。曰骨肉,有情物之代表也;曰家園,無情物之代表也。
      这个段落,成之把人生的悲欢离合归结到由命运和缘分所导致产生,“自古窮通皆有命,離合豈無緣?”,这个哲学思想直接强调了外因的作用结果,而轻视主观因素,是一种无奈。把苦痛归结到外部因素造成,而忽视自己主动的影响。
      不听天由命,不向命运低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个艰难的过程。可是,当我们面对别人和组织环境的时候必须主动掌握住自己的悲欢离合。
      引申一步,就是如何不让别人仅仅相信命运和缘分,减少人们去把悲欢离合吻合在“命”和“缘”上的次数和可能,最大程度减少人们的无奈,想根本杜绝具有不可能性,不必勉强去做。
       6.第六折,言人生在世,自然與苦痛以俱來,除大解脫,決無解免之方,破養生達觀之論也。
       人之持達觀養生之論者,謂人生在世,一切境界,惟吾所名,吾名之為苦則苦,名之為樂則樂,彼憔悴憂傷以自殘其生者,實不善尋樂耳。信如是,則人之生也,不必舆憂患以俱來,而除大解脫外,亦可有解除憂患之法矣。
       然實不然也。故本書特寫一湘雲,舆黛玉境遇相同,而其所以自處者不同,然其結果,亦卒無不同,以曉之。
      成之为说明这个思想理论,举例分析,他认为湘云与黛玉的性格本质截然不同,而命运结果一样的悲惨。一个生來英豪闊大寬宏量,一个將兒女私情略縈心上
      我们看到,成之欲破人生达观养生之论是正确的,人生达观养生之论的观点是错误的,人生在世上,有乐也有苦,苦的过程不是追求乐就不发生了。而欲破人生达观养生之论的大解脱论也是不科学的,是错误的。
       這是塵寰中消長數應當,何必枉悲傷?那么,在否定了人生达观养生之论的观点的同时就应该承认苦与乐的并存现象和本质。成之仅仅看出湘云与黛玉所出相同,生硬地把她们的性格品质不同而作为命运相同悲惨的原因是错误的,他忽略了人群环境的影响,尤其忽略了湘云本身对她自己悲剧的决定性。
       7.第七節,歎正直之不容也。
       民生而有欲,欲者亂之源也。然使人人共知縱欲為致亂之源,而特立一法以預防之,法既立,則謹守而莫之違,則雖不能去亂之源,而亦未始不可以弭亂之跡。而無如人之性,往往好逞一己之欲,雖因此而召大亂,貽害於人,貽害於天下後世,勿恤也。盈天下之人皆如此,而忽有一人焉,知縱欲為致亂之道,特倡一救亂之法,躬行之,而欲率天下之人以共由焉,豈惟不為人所歡迎,反將以為此人之所為於我之縱欲之行實大不便,舉天下而皆如是人之所為,則我之欲將無復可以縱态之機會也,必排斥之,毀謗之,戮辱之,使之無地自容而後已。此從古以來,聖賢豪傑,所以苦心救世,而世卒莫之諒也。孔手之伐檀削跡,耶穌之釘死於十字架,摩訶末之遁逃奔走,不得安其居,皆是道也。盜憎主人,民怨其上,其謂此矣。此開闢以來,賢聖雖多,迄於今日,天下卒不治也。然而此等賢聖之人,則真可悲矣,立妙玉為之寫照也。
       肉食綺羅,縱欲之代表也。盈天下之人皆好縱欲,然亦有秉性獨厚,知此等事為致亂之道,而深惡之者。男女居室,人之大欲存焉,而佛說視橫陳時味同嚼蠟,蓋為此也。使天下此等人日多,人人慕而效之,天下寧不大治?而無如其不能,豈惟不能,又必排斥之,毀謗之,戮辱之,使之無地自容而後包。夫人生於世,但使無害於人,其好舆人從同,抑好與人立異,此本屬於各人之自由。雖使其所好者果為誤謬焉,而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尚不便以我之所謂是者強彼以為是,我之所謂非者強彼以為非也。況明知彼之所為者為善,我之所為者為惡,特以其不便於我故,必欲強彼與我從同,否則排斥之,毁謗之,戮辱之,使之不能自立,此真豺虎之所不為,而人獨為之者也。然茫茫世界,此等人實居多數,賢人君子復何地以自處哉?「太高人愈妬,過潔世同嫌」十字,蓋深悲之也。
     
仁人君子既不能行其道以救世,並欲獨善其身而亦不可得,其可悲為何如!而以前之修己立行,備嘗諸苦,果何為也哉?寧非徒勞,徒自苦乎!說到此,不免聯想而及於厭世主義,故曰:「堪歎那青燈古殿人將老,孤負了紅粉朱樓春色闌。到頭來依舊是風塵骯髒違心願,好一似無瑕白璧遭泥陷,又何須王孫公手歎無緣。」言早知在此等惡濁社會中,終無賢人君子獨善其身之地步,則前此之立名砥行,備嘗諸苦,割棄諾樂,又何為乎?街不如及時行樂之為得計也,所謂早知如此何必如此也。其意悲矣!
     
此節言凡修入世之法者,欲率其道以救天下,而卒無補於事,徒苦其身,以見欲救天下者,非修出世法,盡除來苦之根源不可也。由此意觀之,則堯、舜、湯武舆盜跖同耳,莊周所由有齊物之論也。
      笔者基本全部复制到此,意在强调重视,不做过多解释,价值均在成之所论中。
      成之的“欲”既是人的不满足性,人的这个属性的方向只管重要,正确的方向会导致热人格的上升,使得人幸福。而错误的方向会产生人格的下降,使得人因错离追求幸福而丧失幸福。
      成之对圣人君子努力的分析存在问题,历史在发展,文明是在他们的手中得以进步提高。他只看到他们的可悲处,没看到他们对人类上升的巨大贡献面,历史的车轮在前进中,当然前进的路途上有倒退。这就提出问题,如何不倒退而继续前行?
      如何能够让人的不满足性朝向走幸福提升的道路,让组织进步?需要抑制欲望的不正确发展,而人性本质的欲望经常却会自然走向倒退。那么,强大的力量来自整个组织的主流意识,让这个主流意识来约束人的欲望的走向,让每个人不约而同地遵守这个主流意识而去取得幸福。这个主流意识就是社会价值观、道德观、幸福观,这个主流意识比法律更加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法律相对于主流意识来讲能发挥的作用是第二位的,靠法律而达到人的欲望的正确行进是被动的,依靠法律并不能解决实质问题。
       正直之不容也,天下卒不治也,盡除來苦之根源不可也。这些现象和本质不是不可以解决,只要有强大的积极主流意识来让依靠,便可以达到:正直之可容也,天下卒可治也,盡除來苦之根源可也!
       8.第八節,傷弱肉強食也。
       欲為亂源,然徒有欲而無力以濟之,天下猶未至於亂也。而無如天下之生人也,既賦之以好亂之性,復畀之以濟亂之力,而又不能使人人所有之力皆相等,於是強者可凌暴弱者以逞其欲,弱者則哀號宛轉而無可如何,此實天下最不平之事也。
       蓋恃強凌弱,實為致亂之道。天下亂,強者亦有不利焉,而苦於其徒縱目前之欲,莫肯念亂也。使知深觀治亂之源,稍計遠大之利,則必知吾之所為者為召亂之道,害人即所以自害,而戢其欲矣。而苦於其莫肯遠觀深計也,此則本性之昧使之然也,故特提醒之。
       夫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以其知有禮義也。徒縱欲而殺人,試問與禽獸何異!
      此节,成之分析精准,害人者终是害了别人、害了组织,也终究害了自己。
       9.第九折,傷有知識者之苦,而破自謂深識者之謬也。
       一切現象,皆由心造,無所謂有,亦無所謂無,無所謂苦,亦無所謂樂。自執著者言之,以無為有,然後有所謂苦樂矣。其執著不同者,其所謂苦樂亦不同,而其不離苦樂之見,則一也。夫既不離苦樂之見,而叉不能以來人之所苦者為苦,所樂者為樂,則他人之處世也,為一甘苦哀樂更起迭陳之境,而是人則無所往而不苦耳。何則?是人之智識,既高出於衆人,則衆所見為樂者,彼未必能見為樂。然既未能跳出於苦樂之境,則人之見為苦者,彼仍不能不以為苦也,是有苦而無樂也。古今來憂深慮遠之賢君相,傷時感遇之文人,多血多淚之畸士,多愁多怨之少女,皆屬此類。本書特寫一惜春,以為之代表也。
      成之在这里又发生了错误,一切现象,是由心来感受和知道,而非心造。在强烈对比的“无”与“有”、“苦”与“乐”中,“无”与“有”、“苦”与“乐”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是互相辨证的哲学思想,相互同生共存。
      拥有知识者更能比众人看清楚“无”与“有”、“苦”与“乐”的现象和本质,在与众人同样感受着“无”与“有”、“苦”与“乐”的同时,他们更多是关注“无”和“苦”,而让自己和众人去掉能够去掉的“无”和“苦”,而得到更多的“有”与“乐”,推动文明的进步发展。他们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精神,并身体力行去实践。
       此等人之誤謬,在誤認世界一切現象為實有,與衆人同,而其觀察此現象也,則衆人之所見在此面者,彼之所見必適在彼面。
      正说明了有知识者的与众人不同的能力和实践。
       如見一花也,人方賞其春榮,彼則預傷其秋謝;見一人也,人方欣其咋貧今富,而彼則但傷其勞碌。夫見為春榮,而秋謝在即,則春榮固非異,然凡世間秋謝之物,無一不經春榮而來,春榮既非翼,秋謝又安知非假?咋貧今富誠篇可欣,勞碌亦誠可傷,奥勞碌以求富,毋寧不富也,是富無可欣也,然富無可欣,勞碌又何可傷手?凡此皆所謂以子之矛陷子之盾者也。要之,此等人之所見,實亦舆來人同,不過一在此面,一在彼面耳。
      成之在这里的列举分析是片面的,偷换了知识者的概念,他举出的这个部分的知识者是消极的,而真正的知识者会在“无”与“有”、“苦”与“乐”的变化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不是因为“无”和“苦”而否定“有”与“乐”, “无”与“有”、“苦”与“乐”并不存在因果关系。具体的来说,春荣带来的是秋实,劳碌带来的是富足,并非春荣一定是秋谢的结果,劳碌不可伤。
       此曲全文皆比較此等人所見與衆人之異同,末二句則指出此等人之誤謬。蓋来人惟誤認世界為實有,故有所謂苦樂,此等人亦誤認世界為實有,故亦有所謂苦樂,特来人所謂苦樂者,皆在世界之中,而此等人則認世界為苦,而欲求樂於世界之外耳。猶之一則厭咋貧而求今富,惡秋謝而樂春榮,一則視貧富榮謝皆為苦境,而別歆西方之長生寶樹也。
      其实,成之对《红楼梦》中此曲的解释是不正确的,他所指的知识者并不是真正的知识者,真正的知识者会正视实际存在的苦乐,而不会屈从于苦而去求虚无的乐。
       10.第十折,歎權力執著之苦也。
       人之執著,有種種之不同,而權力亦為執著之一,質而言之,則好勝而巳矣。
       蓋人之好爭鬥好勝,樂為優強者,實亦出於天性也。此等性質,所以與爭奪相攘有別者,彼則因有其所欲之物,不與人爭奪則不能得,故與人爭,爭奪其手段也,所爭奪之物則其自的也;此則並無所求之目的物,不過欲顯我之權力優強於人,使人服從於我而巳。蓋一為物質上之欲望,一為精神上之欲望也。
      人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是本性使然,为更大程度地满足这种本性的需要要去争取,取得权力会更容易获得物质和精神满足。
       欲使吾身以外之物,服從於吾之意思而巳,所謂權力執著也。此等執著,人人有之,而其大小,則相去不可以道里計。欲為聖賢豪傑,傳其名於後世,為萬人所欽仰,權力執著之最大者也;次之則欲為帝王將相,伸權力於一時,使天下之事,事事皆如吾意以處置之,若亞力山大、成吉思、拿坡崙,其最著也;又次之,則凡欲炫榮名於一時,張權勢於一方,睚眦殺人,蓄謀報怨,亦皆是也;下至匹夫匹婦,無才無德,猶欲閉門自豪,雄長婢僕焉。嗟乎!權力執著之害大矣。
      这里,成之类举了为获取更大物质与精神需求而致使利用不正确手段,在自己满足本性需要的时候发生了对其他人的伤害,是为权利执卓的大害处。
       而無如人於物質的欲望之外,又有其精神的權力之欲望,既遂生存,又求發達,而其所謂發達者,既包含一「我為優強者,欲使人服從於我」之條件於其中。夫我欲為優強者,誰甘為劣弱者?我欲使人服從於我,人亦欲使我服從於彼,而爭奪起矣。然此等人,日執著於權力,終其身唯權力之趨,而究其歸宿,何所得乎?試問權力加於人,使我身外之物無不服從於我之意思,究亦何所得乎?試一反詰之,未有不啞然自笑者也。此等人於己一無所得,而徒放任其性,以醞釀天下之亂源,不亦愚乎!
       本書特寫一王熙鳳,以為之代表也。曰「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深閔其愚,而反復戒警之也。
      为了物质和精神需求的获得争斗的行为要有程度的制约,终生为权利争取,做权利的奴隶,会适得其反,尤其过大伤害到别人的物质和精神的行为更是不允许的。过于强盛地追求权利,即使通过权利获得阶段性的本性的最大满足,可终究会丧失所有,为权利而不择手段是愚蠢的行经,不是正常的人性的反映和实践。
       權力執著之人,不徒欲伸張自己之權力也,亦有時執著於事,謂此事必如此則可,如彼則否,因出全力以爭之,必欲使之如此。而夷考其實,則此事如此本舆如彼同,或反不及如彼之善,又或如此雖善於如彼,而因吾出強力以使之如此故,如此即變為不善,而如彼反變為善者有之矣,而當其執著於事,不暇計及也。此等性質,其最小而易見者,即吾人好移花木竹石等之位置而變更其形狀,足以代表之矣;其大者,若聖賢豪傑之必欲治國平天下,亦此執著之性之誤之也。
      满足了自己本性物质与精神的时候,不可以干涉到别人的需要,应该在自己获得满足的同时,过多地让别人同时也获得物质与精神的需要。
       執著於事之人,其人格不可謂之不高尚。設使天下之人,皆漫無主張,事如此則聽之,如彼則聽之,則凡事皆無改良進步之希望,而人生之痛苦將永不能除矣。
      为最大可能满足人的物质与精神的需求,需要追求,建立正确的权利观、欲望观,约束人的不满足性朝改良与进步方向发展。
       如醫者覩人痛苦至極時,則以麻醉劑施之。麻醉劑於病之本體毫無所損也,然而人類因此而得以輕減其痛苦之負擔,以徐埃病之疢復,亦不一啻增長其對於病之抵抗力也。但此等療法,視為對證療法則可,逕視為原因療法則誤矣。彼執著於事者,覩國政之苛暴,則欲易之以和平,傷風俗之頹敞,則欲矯之以廉隅,其所圖亦何嘗不是!然以是為一時之計則可,以是為永久之圖則誤也。蓋苛暴有苛暴之弊,和平有和平之弊,頹靡有頹靡之弊,廉隅亦有廉隅之弊。以和平與廉隅為矯正苛暴頹靡之手段,可也;必謂和平與廉隅為絕對之善,苛暴與頹靡為絕對之惡,不可也。此所謂執著也。有此執著,故凡能治國安民之人,同時亦必有其所及於社會之惡影響,猶藥物之能治病者,同時亦必有其對於身體之惡影響也。其故由執著於事,不知事實之本相,而誤以其一端為至善,一端為至惡故也。此由未知大道故也。故本文結筆,特為之明揭其旨以曉之,曰「歎人世終難定」者,言人世無絕對之善,亦無絕對之惡。既言世法,則只有補偏救弊之方,決無上於至善之道。執著於一端,而傾全力以赴之者,其目的必不能達;即達之,亦必有意外之惡結果,為吾人所不及料者,來相侵襲也
      这段是成之最为高明的论述,是客观地给权利拥有者的良言明示。欲达到目的不顾及其他而全力以赴也是不科学的行为,要讲求辨证科学的方法,没有绝对的正确与否。如何能平衡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做到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就是大能力、大公德,是去除苦痛的大方法,满足人们的物质与精神需要,推进文明的上升。大厦更高大挺拔,灯光更辉煌灿烂。
       11.第十一支,歎福善禍淫之說之不足恃也。
    因果之理,最為精深,顧其說與世俗幅善禍淫之說絕不相同。
    福善禍淫之說,謂人之善不善,天必報之於其身,或於其子孫,或於其來生,顧其事不能與人以共見也。夫造善因,得善果,造惡因,得惡果,毫髮不爽,如響應聲,其理豈容或忒!顧其理太深,非人人所能共喻。仁人君子,欲藉是以防民之為非,而苦於其理之深而難曉也,則變其說,以期人人之共曉,是即世俗所傳福善禍淫之說也。
       顧其說既變,即其理實非其,而其事遂不能盡驗。世之桀黠者,以其無有左證,知其說之出於偽託也,遂悍然決破其藩籬,而仁人君子恃以防民為非之術又窮矣。夫伎天然因果之理,能如世俗所造福善禍淫之說,一一實見於眼前,使人有所畏而不敢為非,其事豈不甚善!而無如天然因果之理,又不能如此。使仁人君子欲利用之而且窮於術也,此又事之無可如何者也。
       本節即慨歎世俗福善禍淫之說之不驗,而仁人君子防民之術之窮,通篇皆反言以明之。曰「乘除加減,上有蒼穹」,正是歎實際之世界,不能有一蒼穹,監臨其上,為之乘除加減耳!故巧姐之名曰巧,言此等事可偶一過之而不能靦為常然,欲以是為救世之術,冀免除人生之苦痛,終不能也。
      成之能够在这里深刻认识到因果之理,指出高深的因果关系与世俗的福善祸淫论绝不相同。仁人君子运用因果说影响和控制人民的思想,进而防民之为非作歹,效果并不绝对,有作用,但确实发挥不了决定性的作用,此种因果相报的思想不能成为救世的方法和措施。
      笔者注意到,读者对《红楼梦》的解释过程中,受到后四十回的影响,很多认可了因果报应的思想。也看到,今天的人们也有许多被狭义的因果报应而影响。所以,重新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辨证思想的科学性,做下简单的复制学习。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具有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于原因的作用而引起的现象。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辨证的: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因果关系是客观的、普遍的,起具体的表现形式是复杂多样的。其中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同果异因、多果多因、复合因果等。
       12第十二支,歎執著於富貴利祿者之苦也。
       人之執著不一端,而執著於富貴利祿,凡人世之所謂快樂者為最多數。夫富貴利祿,則何快樂之有?然而耳好淫聲,目迷美色,身體樂放佚,而心思即慆淫,凡世俗之所謂快樂者,非富貴利達則不能得之也,此人之所以惟富貴利祿之求也。且求富貴利祿者,豈特謂是為快樂之所在,吾欲快樂,故求之云耳,甚且視為人生之本務焉。
      为了得到物质上的享乐而追求富贵利禄是众人的本性。
       如彼讀書之人,窮年矻矻,以應科舉,豈特歆其食前方丈,侍妾數百,堂高數仞,榱題數尺之樂,亦謂苟因科舉,博得一官,則可以耀祖榮宗,封妻廕子,為宗族交遊光寵,人生之本務固當如是也。此則慾望的執著與道德的執著合而為一,執著之上又加執著矣。其執著愈深,其迷而不復乃愈甚也,若李紈則其人也。
      进一步揭示更高层次上富贵利禄的追求目的,达到物质和精神的同时享乐,指出对富贵利禄的无穷无尽地深入性。
       夫人之所以有此執著者,何也?究其原,亦曰以心靈為肉體之徇而巳矣。夫使皋心靈以徇肉體,而其結果,果可以得快樂焉,亦復何惜,而無如其終不能也。
      指出,人们在富贵利禄的追求过程中经常容易发生的错误,往往忽视精神文明,而重视物质文明,导致了为物质享乐而丧失了灵魂。丧失灵魂而得到的物质满足只能是苦痛的结局,不会带来任何快乐。曰「只這戴珠冠,披鳳襖,也抵不了無常性命」,言肉體之所謂快樂者多端,舉心靈以徇之,竭全力以赴之,終不能盡得也。
       夫使得其一端,而其餘之苦痛,即可以因之而銷弭焉,則亦何嘗非計,而無如其不能也。得其一端,則又有他種之快樂誘吾於前焉,吾更竭全力以赴之,而未能必得也;即得之,而他種快樂之誘吾於前者又如故,則是竭吾生之力以求快樂,而終無盡得之日也。快樂終無盡得之日,即苦痛終無盡冤之時,而罄吾之全力以求之,反忘當下可得之快樂,不亦愚乎!
      成之分析整理深入全面,只有物质与精神的同步追求,才能获得幸福。
       曰「氣昂昂頭戴簪纓,光粲粲胸懸金印,威赫赫爵祿高登,脣慘慘黃泉路近」,言無論何種快樂,皆有苦痛乘乎其後也。夫有苦痛乘手其後,則非真快樂也,而傾全力以求之,不尤愚乎!
      快乐与苦痛是并存的,追求没有苦痛的彻底快乐是愚蠢的事情,也是在提醒人们,在追寻快乐的时候要认清苦痛的所在。
       曰「問古來將相可還存?也只是虚名兒,與後人欽敬」,言此等快樂絕非實體,傾全力以求之,到頭來必一無所得,勸其不知來,視諾往也。
      指出,要借鉴历史的教训,要在有限的生命过程里寻求真正的快乐幸福。
       曰「雖說是人生莫受老來貧,也須要陰隲積兒孫」,言吾人之靈魂為永久之體,軀殼特暫時寄頓之所,舉靈魂以徇軀殼,實為不值也。曰「老來貧」,軀殼之所謂苦痛之代表也;曰「兒孫」,永久之靈魂之代表也。本節憫世人沈溺於肉體之所謂快樂,而皋靈魂以徇之,久之且忘靈魂與俗體之別,大聲疾呼,以警醒之也。
      警告人们,物质的享乐是暂时的,而精神是永存的,我们该更都地追求精神的高尚,为了一时间的物质享乐而不择手段造成的灵魂的丧失才是更大的苦痛与悲哀。
       13第十三折,破世俗是非之論,齊物之意也。
       人世上之事,無所謂善,亦無所謂惡。
      在《红楼梦》文本中,笔者发现,善恶之间是一对最为激烈的对比,贯穿始终。成之的善恶之混杂论准确,人性本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
      但是,人可以在善恶之间进行调整,假设每个人都能努力主动调节这个混杂的二维向善倾斜,那么,人会获得更多幸福,而也就能去除更多苦痛。组织也是同样的性质,组织在没有做到完全没有恶的组织的能力,同样具有调节减少恶而提升善的能力。
      善恶之间的平衡与倾斜具有主动性,当被动的时候,由于不主动来调整,那么,势必由于人性的本质影响,会失去控制,发生恶上升,善下降,大的苦痛产生。
      (善恶之间——《红楼梦》,是非之间——《红楼梦》,等等,是大关键,日后有可能继续专题写博客文章,为节省字数简略。)
       14.第十四折,總結,教人以免除苦痛之法也。
      成之在巨细深刻地解释十四只曲子后,我们可以看到,他这也就是在对《红楼梦》整部书的研究后的得出的大结论、大收获。
      因果之理,如響應聲,毫髮不爽,故本節極言之。
      成之总结苦痛现象和本质后,从因果之理论来寻找免除苦痛的办法。
       「為官的家業凋零,富貴的金銀散盡」,言人與軀殼關係甚暫,終有脫離之時。
       「有恩的死裏逃生,無情的分明報應」,「寃冤相報豈非輕,分離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聞前生,老來富貴也真僥倖」,極言因果之不爽。
       「老來富貴也真僥倖」,言人有以因果之理論之,應得惡果,而忽得善果者,此非真果,尚有惡果在其後。蓋因果之來,恆為曲綫而非直綫,故人不能覺其驗,而因果之毫髮不爽,亦正於此見之。蓋世人所謂某人應得善果,某人應得惡果者,往往非精確之論,使因果而悉如人意以予之,則不足以昭其正當矣。
       曰「欠命的命巳還,欠淚的淚巳盡」,言以前所造之因,終有歷盡其果之日,但當慣造今後之因也。
       曰「看破的遁入空門,癡迷的枉送了性命」,言能大解脫者,即能免除一切苦痛,而不然者,徒造惡因,自受其惡果爾。
       曰「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其乾淨」,言萬法皆空,勸人之勿有所執著也。
      我们看到,成之在《红楼梦》中运用他的因果理论,寻找到的免除苦痛大法是大解脱、万法皆空。
      他是在总结人生苦痛种类后,进行深入研究分析,而得出如上的大法。他总结和分析的苦痛大概为:入世之苦、人舆人羣之苦、人生世界所處之境不能滿足、人命之不常、生離之苦、人生自然與苦痛以俱來、正直之不容、弱肉強食、有知識者之苦、權力執著之苦、福善禍淫之說之不足恃、執著於富貴利祿者之苦、人性恶等。
    面对着如此众多的苦痛,使得思想深远的成之无能为力,做出来了虚无的哲学思想定论,他无奈地选择了逃避。
    逃避所以是无能的,原因在于,解脱和虚空并不能消除他自己承认了具有实际必然存在性的苦痛,同样是悲惨的。
      成之的无奈选择具有时代性,他所处的百年前的社会环境氛围导致他根本没有寻找到积极的解决方式方法。
    可是,成之在那样的时代,能主动利用《红楼梦》文本而阐释出来苦痛的现象和本质,尽管存在着片面、不深入和不科学的地方,我们却不能否定他的巨大贡献,他在勤奋寻找,他在进行巨大的文化思想研究。
      笔者是《红楼梦》文化艺术研究的功利主义者,所为功利主义者,就是要在读《红楼梦》文本的同时思考与总结,进行文化思想研究,要把对《红楼梦》的阅读运用到今天实际上面来,让对《红楼梦》的解释在今天发挥出来作用。
       “教人以免除苦痛之法”便直接导致了笔者学习与再思考。
      成之总结归类的苦痛现象和本质今天存在着吗?因为时间过去百年而荡然无存吗?
      遗憾的是,答案是肯定的,苦痛仍然在坚持着必存性而存在着,而且并不是很减少。而人们在物质和精神上面追求快乐幸福的愿望并不减下,这种追求与寻找是不间断的,而会越来越渴望得到幸福快乐。
      那么,而现在仍然存在的那些苦痛,怎么减少?如何增加幸福度?
      成之在那样的环境下得出的结论,难道百年后,要允许存在并使用吗?
      这里的提问看起来很幼稚,其实不然,今天,大批读者对《红楼梦》解释后,取得了消极层面的结果,走向了宗教意义上的虚无与解脱。
      更为令笔者不解的地方是,仍然有大量的人群对成之列举的苦痛现象并不能从本质上认识,而且,还存在着虽然有清醒认识而故意为之的人们。
      《红楼梦》是悲剧,要反读,从悲剧里提炼,科学地对待成之的解释。
      如此,我们就应该做到聪明地来思考,承认苦与乐的并存,在善与恶、是与非混杂的状态下,让自己努力,努力主动调节,在达到起码的维护着善与恶、是与非平衡的时候,更多地来操作并控制善与恶、是与非系统的朝向方向是善与是。
      由此,人生会在不断免除苦痛的同时,获取更多快乐幸福。否则,不危言耸听的说,后果难以想象。
    
      说明:蜂子对成之红评感兴趣,仅仅利用几天时间学习,并斗胆做解释与定性。他的研究和他研究的领域高深莫测,我是感到兴趣而为之,不顾谬误之处,本就是求得老师和朋友们指导的,万分感谢老师和朋友们对此进行批评,给蜂子的红学习和蜂子的人生道路以鼓励与指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