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民族文学》: 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与渴盼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文艺报 参加讨论
从1981年创刊至今的《民族文学》,其发展历程正与改革开放的进程相吻合。创刊以来,《民族文学》共发表包括小说、诗歌、散文、评论、报告文学等形式的作品4000万字, 55个少数民族作家都在此发表过作品,培育了一大批少数民族作家。乌兰夫、习仲勋、周扬、费孝通等多位领导人和文化名人,对《民族文学》的作用和贡献有着高度评价。
    当北京后海的风光已经从小桥流水的恬淡安静变成酒吧林立的热闹喧哗时,在后海边上那个静静的《民族文学》编辑部的小院里,来自10多个民族的编辑们依然保持着内心的情怀,坚守着这片少数民族文学的净土。不久前,《民族文学》联合了《中国民族》《民族文学研究》《边疆文学》《满族文学》《西域文化》等国内近30家民族文学杂志社、出版社,召开了“中国民族文学传媒论坛”并发表了《中国民族文学传媒论坛宣言》:我们是中国民族文学文化的守望者,更是中国民族文学传媒的躬行者。从现在起,我们共倡携手前进,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火炬,传承灿烂多姿的民族文化,并在恪守民族优良传统、相互尊重与信任的同时共筑传媒道德堤坝……
    作为国家级的民族文学刊物,《民族文学》始终为繁荣民族文学创作、维护民族文学的健康发展不断努力,而它的发展更是见证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在改革开放30年里走过的光辉历程。在今年的第11期、12期合刊里,《民族文学》推出了“民族腾飞——改革开放30周年作品回顾”,刊登了包括乌热尔图、蔡测海、扎西达娃、张承志、关仁山、阿云嘎、阿来、吉狄马加、陆地、李準、冯艺、晓雪等众多少数民族作家当年的经典作品。这些在30年间发表的各个门类的作品,从少数民族的视角审视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民族地区的发展、进步,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文学的成长历程。
    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民族文学》主编、土家族作家叶梅和记者谈起了《民族文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在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民族文学如何科学发展——
    ■在《民族文学》历次活动上的讲话
    “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国文学重要的、有机的组成部分。因此,《民族文学》的创刊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坛的一件盛事,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民族文学》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民族政策,团结全国少数民族作家、热情扶植文学新人,不断推出优秀作品,已经成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的重要园地,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习仲勋
    “《民族文学》……像一个播种机,不断把社会主义文学的优良品种撒播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山山水水,在千百万人们的心灵中树起了不可磨灭的丰碑。它像一股强劲的东风,吹开了人们的心扉,激励人们去追求美、创造美,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它像一把金钥匙,打开各民族优秀文学遗产的宝库,继往开来,古为今用,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迸发出独特的光辉。”  ——费孝通
    “文学是时代发展和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各少数民族作家饱含创作的热情和对新生活的渴望,书写了大量展示各民族社会生活与历史文化、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弘扬民族先进文化精神、讴歌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为促进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友谊和联系、促进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铁木尔·达瓦买提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少数民族文学事业走过了蓬勃发展的光辉历程,在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共同进步方面,少数民族文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铁 凝   
    不可替代的民族文学阵地
    记 者:《民族文学》是在改革开放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和其他刊物相比,它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
    叶 梅:党和政府历来把少数民族文学作为繁荣中华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民族文学》应运而生,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关怀。
    近30年来,刊物培育了一大批少数民族作家,不断推出精品力作,成为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学、培养壮大少数民族作家队伍的重要园地;《民族文学》共发表包括小说、诗歌、散文、评论、报告文学等形式的作品4000万字;培育了一大批作家,包括作家扎西达娃、阿来等,都曾经在这本刊物上发表作品,并且成长起来。我国55个少数民族作家都在《民族文学》发表过作品,很多民族在这里彻底告别了千百年来没有自己的书面文学、作家文学的历史。这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民族文学阵地。所以,费孝通先生赞扬《民族文学》“像一个播种机”、 “像一把金钥匙”。
    《民族文学》的创办,显著地促进了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流。目前还有十几个民族长期习惯用母语创作,如蒙藏维哈朝彝等等,现在壮族也出现了壮语长篇小说和大量中短篇小说、散文。为此多年来我们专门设置了翻译作品栏目,把母语作品翻译成汉语。近些年更是加大了容量,突出母语作品的原创性、新人的推介、翻译家的推介,先后举办过两次全国少数民族翻译作品的笔会、改稿班,鼓励母语创作。这些活动都得到了中国作协的大力支持。
    在支持人口较少少数民族文学发展、促进各民族和谐方面,《民族文学》近年来更是作了大量工作。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22个人口较少民族,这些民族的创作者在全国范围来说,影响力可能并不大,但对他们自己的民族来说,这些作者可以称之为这个民族的“鲁迅”、“巴金”,深刻影响着这个民族的思想和文化。这些人口较少少数民族作家的作品别开生面,是真正原生态、发自内心的写作,就像没有被污染的生态地区一样有着独特的文学资源优势。
    我们最近开辟了《22个人口较少民族专刊》,去年和今年都成功举办了人口较少少数民族的改稿班。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一个赫哲族的创作者孙玉民,这个民族总共两千人,他两次参加了改稿班,地方政府对此非常重视,当成重大的事件。今年他已经加入了中国作协。我们希望通过努力,不断发现新的有潜力的作者,让每个少数民族都能有中国作协的会员。
    记 者:《民族文学》的对外影响如何?
    叶 梅:在对外宣传方面,《民族文学》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我国当代文学对外传播的渠道还是有待开拓的。比如我到罗马尼亚,那里翻译的依然是老舍的《茶馆》,当地人还根据《茶馆》排了场话剧,打扮得很奇怪,他们以为这就是中国。 而《民族文学》被西方很多图书馆、大学收藏,因为世界看中国,想看的是有特点的东西,他们非常希望看到中国各个少数民族的生存状态。所以,目前几乎所有西方国家的图书馆和大学都有这本刊物。
    前一段,一位意大利汉学家专程来到编辑部,希望进一步了解中国当代少数民族作家,她就是通过我们刊物对这方面的研究产生了兴趣。可以说,《民族文学》是传播我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重要载体。
    记 者:《民族文学》的工作重点随着时代发展有没有什么变化?
    叶 梅:新时期,除了扶持母语文学创作、人口较少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我们还强调的一个概念是繁荣中国多民族文学。多民族文学即包括了汉族作家优秀的民族书写。我们一些汉族作家书写的是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带有强烈的民族气息,我们认为他们的作品也是民族文学的一部分。所以近几年来我们组织的都是中国多民族作家采访团,一方面把偏僻地区的少数民族作家带到发达地区进行采访和交流,另一方面把汉族的著名理论家、评论家和作家也吸引到民族文学创作的队伍里。
    明年,我们会继续办好中国民族文学传媒论坛,进一步资源整合,把《民族文学》作为国家级刊物的作用和影响落到实处,在少数民族文学阵地上发挥更多热量。
    充分发挥国家级刊物在文化阵地建设中的作用
    记 者:可以看出,近30年来,《民族文学》在繁荣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方面担负着特殊的使命和任务。那么,在新形势下,这个刊物是如何定位的?
    叶 梅:从创办之日,党和政府就给了这个刊物明确的定位:团结少数民族作家,热情扶持少数民族文学新人。作为一本以发表少数民族作家原创性作品为主的杂志,《民族文学》是传播少数民族文化、培养少数民族作家的一个重要阵地,它从来就不是迎合大众文化的市场化杂志,这是一个以社会效益为重的刊物。我认为,《民族文学》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定位就是要好好地办刊物、走正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要位置。
    我认为,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在新时期里做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个文明五位一体的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五个文明的统筹兼顾,必须要加强意识形态的建设。加强意识形态,文化阵地的建设是第一位的,如果所有领域都只追求经济效益,就失去了协调和平衡。
    在总结30年的经验教训以及学习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感觉得我们在道德建设、意识形态领域等方面都应该加强,我想大声疾呼:一定要把阵地建设放在第一位!
    记 者:那么,你认为《民族文学》这类刊物在文化阵地建设中的作用是什么?
    叶 梅:我想先举一个例子说明阵地建设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一个世纪以前,一位传教士来到一个地区印发了大量宗教小册子宣传自己的教义。由于这些小册子与当地的信仰相冲突,这些小册子几乎都遭到销毁,但他一直坚持着。他说:“我散发了100本,即使有99本被烧掉了,但只要有一本被好奇的人偷偷地收藏起来。过了几十年或一百年,当他的后代发现了这本册子,就会认为,我的祖先曾经与这种文化有过某种深刻的联系。”
    可以看出,文化的传承不是今天,其影响也可能不在当下,而是在下一代人或者再下一代人。包括《民族文学》在内的许多国家级刊物,在文化传承和核心价值观培养方面的阵地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目前举办的中国民族传媒论坛,就是在联合更多的资源、掌握更多的阵地。我们希望跟全国各地的民族文学资源联合起来,形成一个覆盖全国的民族文学网络。这样,走到哪里,哪里就有一把高扬民族精神的火炬。像这次参加论坛的刊物,很多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县级刊物,在当地民族群众中起到举足轻重的引导作用。这些刊物如果能够得到国家级刊物的引导,在弘扬民族精神、恪守民族道德、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就和中央达成了共识,大家就能够劲往一处使。
    所以,文化体制改革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应该针对不同定位的刊物采取不同的改革措施:一些要加速进入市场,一些要由国家重点扶持来加强意识形态的阵地建设。
    我认为,像《民族文学》这样的国家级的纯文学杂志,都应该受到国家的扶持。要充分发挥国家级刊物在文化阵地建设中的作用。
    原载:《文艺报》2008-12-18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