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作家奥兹昨在京演讲《爱与黑暗之间》——“让步意味着对生命的尊重” 本报讯 没有讲稿,没有使用自己的母语,却侃侃而谈。昨天,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在社科院作了名为《以色列:在爱与黑暗之间》的演讲。谈及犹太人的聪明,他说是阅读使然;谈及质疑和争论,他说这是以色列文化的“助推器”;谈及“让步”,他说对他而言,这是个“绝对关键词”。 ■“在相当长时间内,除了书,我们民族一无所有。中国人建造长城的时候,犹太人在看书;埃及人在建金字塔时,犹太民族在看书” 犹太民族曾经在2000多年时间里,没有自己的国家,甚至失却了本民族的语言。但犹太人中“天才”辈出,单以诺贝尔奖为例,这一民族获奖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民族。经常有人问奥兹为什么,他昨天谈了自己的看法:“绝非所谓的基因,犹太民族的基因绝不比其他民族的基因好。如果一定要给出个答案,其实答案也简单———那就是书。在相当长时间内,除了书,我们民族一无所有。中国建造长城的时候,犹太人在看书;埃及人在建金字塔时,犹太民族在看书。” 据他介绍,“犹太民族有句古话,大意如此:如果想在冬天有个避雨的地儿,你就建座房子;如果想住的年头久一点,就建座石头房子,如果想被孩子辈、甚至孙子辈惦记着,就在身边造一座城;但若想‘永垂青史’,你就写本书吧。”在以色列,人们读书的氛围相当浓厚。 “一本书在以色列的销量,可能好过在其他任何国家。”奥兹五岁时,他对“屠杀犹太人”相当恐惧,少年奥兹就“希望自己能变成一本书,人可能没有了,但书可能会躲在中国的某个图书馆里活下来”。 ■犹太人买书,似乎是专门为了和书作者争执一番的,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者也会被出租车司机质疑,“你这个人物怎么可以这么设计?” 言及此,奥兹先生开始谈论自己的民族性格:“犹太人买书,似乎是专门要和书作者争执一番的。”自然有读者为了“生口气”买奥兹的书。在以色列坐出租车,司机认出了这个经常在电视荧屏上出没的“家伙”,然后和“乘客”奥兹开始争论,质问这位2006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者:“你这个人物怎么可以这么设计,情节怎么能够这么进展,你这书怎么能这么写呢?” 在他的陈述里,“犹太民族是一个喜欢表达异议的民族”。“在我们当中,没有哪本著作毫无争议。从你是一名小学生开始,你就被鼓励去和别人争论。国王说了点啥,臣民会说,国王先生,我有点不同意见;教授说点啥,人们会说,教授先生,我有点不同意见。”约十天前,奥兹及其夫人,应以色列总理之邀,出席一个假“讨论”之名的晚宴,每位嘉宾都持己见而去,但晚餐还吃得不错。“质疑和争论,可以视作以色列文化的助推器。清楚这一点,有助于理解以色列文学和以色列的今天。” ■“在有些年轻人的眼里,‘让步’,意味着‘不坚持’、某种意味上的‘不诚实’,甚至‘投降’,但在我的词典里,这个词意思是‘对生命的尊重’” 有三四千年历史的希伯来语,被视作犹太民族的民族语言,但在1800多年前,曾因为历史的原因,退出犹太人的“日常生活”,这一影响波及现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奥兹的孩提年代,“不足50万人说希伯来语。现在希伯来语使用者的增长速度非常可观,七八百万人说希伯来文了”。谈及这一变化,他脸上露出了孩子般的自豪:“甚至超过了莎士比亚时代说英语的人数。”他说,据可考数据显示,400多年前,全世界仅500万人说英语。 现在的以色列,由来自136个国家和地区的犹太人组成。“以色列文学就像一个大熔炉,融入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因素。你说个以色列故事,没准带着俄国的标签;他说个以色列故事,没准带着阿拉伯的标签;她说个以色列故事,没准会是德国的……”这在奥兹看来不是“坏事”,他还就此“幽了一默”:“我爸爸是名学者,他跟我说过。如果你就知道抄袭一本书,你这家伙不厚道;如果你‘抄袭’20本书,你算得上学者;如果你‘抄袭’50本书,你就是‘大学者’了。” 在奥兹的“词典”里,有个“关键词”———“妥协”,或者说“让步”。“在有些年轻人的眼里,‘让步’,意味着‘不坚持’、某种意味上的‘不诚实’,甚至‘投降’,但在我的词典里,这个词意思是‘对生命的尊重’。只要有生命存在,就存在‘让步’。两个国家之间如此,两个人之间也如此。”指着身边相濡以沫40余年的妻子,奥兹说:“你们看看这位女士,她在这里,大家应该能明白这个词的意义。” 原载:《北京青年报》2007年9月5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