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探索人性的弱点——评伊丽莎白·斯特鲁特的《奥丽芙·基特里奇》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薛玉凤 参加讨论

    2009年美国普利策小说奖获奖作品《奥丽芙·基特里奇》(Olive Kitteridge, 2008)是当代美国女作家伊丽莎白·斯特鲁特(Elizabeth Strout, 1956-)的第三本著作,这部小说集还曾入围2009年美国国家图书奖批评家奖(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的决选名单。《奥丽芙·基特里奇》由13个独立成篇却又相互关联的短篇小说构成,描述缅因州海边克罗斯比小镇的人们平凡又耐人寻味的人生轨迹。故事场景遍布小镇各个角落,人物来自各阶层、各行业,展现出一幅幅优美静谧却又暗流涌动的新英格兰小镇风情画,刻画了生活在美国东北沿海地区的小人物形象。透过看似平凡琐碎、矛盾丛生的婚恋、亲子等人际关系,小说集试图探索人性的弱点。
    新英格兰小镇的婚恋大观
    爱情与婚姻是人与人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今中外文学的永恒主题,《奥丽芙·基特里奇》通过一个个意味深长的小故事,阐释了女作家独特的婚恋观。
    爱之深、痛之切。《奥丽芙·基特里奇》的多个故事从不同侧面描写爱情的脆弱与失恋带给人的精神创伤。《药店》中的丹尼丝新婚燕尔之际,丈夫被误杀,丹尼丝不得不经受死亡与失恋的双重创伤。但20年后,丹尼丝认为:“除了家人与朋友,什么都不重要。”《饥饿》中的妮娜陷入失恋的痛苦难以自拔,又因减肥患上厌食症,最后失去年轻的生命。小说标题“饥饿”一语双关,既指妮娜肉体的饥渴,也指她对爱情的期盼。《涨潮》的主人公凯文在失恋的同时,还不得不承受自我迷失与失去归属感等多重折磨,几乎被生活压垮。故事末尾,凯文拯救落水的童年伙伴,也象征性地拯救了自己。他终于找到自我,找回归属感和生存的意义。爱情与家庭固然重要,一个人的文化之根、自我意识以及对周围世界的认同感同样不可或缺。《一个小小的刺激》与《郁金香》中,38岁的克里与苏珊一见钟情,闪电式结婚,但仅仅八个月后,克里便被新娘子抛弃。一见钟情式的爱情虽惊心动魄,但也往往最靠不住,以这种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最有可能成为爱情的坟墓。这告诉我们,爱情脆弱不堪,需要双方精心呵护。失恋固然令人难以忍受,但面对创伤、接受创伤、积极寻求应对创伤的良方,也许才是超越创伤的最好良药。
    克里的父母亨利·基特里奇与奥丽芙·基特里奇夫妇的生活经历表明,婚姻也可能是爱情最好的保护伞。《药店》中,奥丽芙与亨利都已退休,但亨利的回忆表明,多年来夫妇二人关系紧张。小说末尾暗示,尽管夫妇双方都没有实质的背叛行为,但都曾感情出轨。他们的婚姻虽并非圆满幸福,然而一起生活了几十年,二人彼此还是相爱的,只是双方有时意识不到自己还深爱着对方而已。“他爱她,这就是他为何能忍受她”。
    小说也通过叙述提出了引人深思的问题:既然婚外情是婚姻的伴随物,那么在配偶没有实质性背叛的前提下,夫妇双方可否多些理解,给对方留下一点私密的心理空间?《冬季音乐会》中,主人公是75岁的鲍勃和72岁的简,夫妇俩一辈子恩爱有加。但当简无意中得知四年前丈夫曾背着自己见过一次前女友,心里顿时像打翻了五味瓶。好在已过古稀之年的简有足够的智慧调整心态,与丈夫约定不再谈论此事,“因为除了彼此,他们现在还有什么?即使连彼此也无法全部拥有,他们又能怎么样?”这个问题令人掩卷深思,“即使连彼此也无法全部拥有”,又能怎么样?夫妇双方是相互独立的个体,而不是对方的私有财产,因此永远不要试图“全部拥有”对方。《一揽子旅行计划》则用另一个婚外情个案暗示,即使配偶偶有失足,只要迷途知返,不影响婚姻家庭生活,也许并非不可原谅。
    “可怜天下父母心”
    在基督教“子女是神的恩赐”思想观念的影响下,西方父母虽没有中国父母的“养儿防老”观,但对儿女殚精竭虑,期望儿孙绕膝之心却如出一辙。深受清教保守主义影响的美国新英格兰地区尤其如此。
    《奥丽芙·基特里奇》中的基特里奇夫妇祖祖辈辈居住在新英格兰小镇克罗斯比,基特里奇夫妇期望独生子克里斯托弗也永远陪伴在身边。不料38岁的克里新婚四个月后,就携新娘移居遥远的西海岸旧金山,这对基特里奇夫妇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气急败坏的奥丽芙把所有的怨气都撒在儿媳苏珊身上,认为是为人处事专横的苏珊拐跑了儿子。奥丽芙对待苏珊的态度的确耐人寻味,也是书中最有意思的故事之一。《一个小小的刺激》采用意识流手法,描写奥丽芙在儿子婚礼当天就处处对儿媳不满,并且用恶作剧捉弄儿媳,她的心理活动与孩子气常使读者忍俊不禁,却又真实可信。
    奥丽芙夫妇孤独的晚年生活在小说中并非特例,在现实生活中更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饥饿》中的哈蒙夫妇有四个儿子,都已远走高飞,哈蒙夫妇下班后惟一话题就是儿子们是否来电。他们与基特里奇夫妇一样,只能孤独咀嚼晚年的凄凉。“可怜天下父母心”,奥丽芙、亨利、哈蒙等祖辈居住在小镇的老年人,面对迫不及待地想离开家的儿女,只有无可奈何的叹息与刻骨铭心的思念。
    人性的弱点
    面对人与人之间最亲密的婚恋与亲子关系的摇摇欲坠,《奥丽芙·基特里奇》似乎暗示,这是人性的弱点在作怪。《奥丽芙·基特里奇》中主人公奥丽芙就集众多人性弱点于一身,脾气暴躁,语言尖刻,动辄责怪、抱怨他人,从不向人道歉……
    《药店》从奥丽芙丈夫亨利的视角,运用衬托手法凸显奥丽芙的暴脾气,以及她喜欢责怪抱怨的弱点。亨利为人性格温和,宽容大度,与奥丽芙的暴脾气与尖酸刻薄形成鲜明对比。奥丽芙断然拒绝与丈夫一起去教堂,丈夫稍有不满,她便大发雷霆。周围的人、身边的事很少能入奥丽芙的法眼。在学生眼里,奥丽芙厉害,甚至有点不通人情,大多数学生都怕她。奥丽芙与儿子克里之间的关系同样糟糕,她觉得克里少言寡语,却从未想过这与她的强势有什么关联。她按照自己的意志教育儿子,要求苛刻,克里觉得很难与母亲交流。结婚后他一走了之,从不主动给母亲打电话。
    奥丽芙喜欢对别人吹毛求疵,对自己的毛病却浑然不知,固然有人性弱点的因素在内,但还有其它因素在作怪:教师的职业习惯使奥丽芙把小镇里的一半人都当成经常犯错的孩子;奥丽芙内心脆弱不堪,对陌生事物的恐惧感一直追随着她,使她缺乏安全感。《安检》末尾,克里声明再也不会被对母亲的恐惧所控制,奥丽芙颇感委屈与不解:“害怕她?怎么会有人害怕她?她才是那个感到害怕的人!”对事物的过分敏感与暴躁的脾气使奥丽芙一辈子伤人,也一辈子受伤,恶性循环,使她对人生、对世界充满怨气与仇恨。在奥丽芙看来,“美国是块腐烂变质的大奶酪”。在这个“古怪、难以理解”的世界里,人生成了“恐惧的海洋”,人们拼命工作,藉此获得一丝安全感。在这个“疯狂、荒唐、不可知”的世界里,夫妻貌合神离、同床异梦,恋人反目成仇,亲子疏离……久而久之,她感觉身心疲惫,心中的忧虑无法排解,因此对生活感到倦怠,陷入无边的孤独之中。
    小说集最后一篇《河流》中,奥丽芙终于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亨利去世已经一年半,奥丽芙在孤独中想方设法打发漫长的寡居生活。有天散步,奥丽芙帮助了刚刚失去老伴的杰克,长久以来第一次发现自己的生活还有意义。随着与杰克的接触逐渐增多,奥丽芙第一次真切地为以前的所作所为感到后悔。她开始享受与杰克的黄昏恋,对生活充满感激。奥丽芙的转变表明,人性的弱点虽然顽固,却并非不可克服。
    奥丽芙对自己、对周围人、对世界的认识轨迹令人回味无穷,读者或多或少总能在奥丽芙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为人物与自身的弱点感到羞愧的同时,也为奥丽芙最终知错能改并且宽恕他人而感到无限欣慰。正像普利策奖的评委们所评价的,《奥丽芙·基特里奇》“给人强烈的情感撞击,作品中囊括的精美散文以及主角奥丽芙的角色塑造,都深深地吸引了我们。”
    原载:《文艺报》2010年06月14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