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西游记》在新疆少数民族中的传播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唐红 参加讨论

    《西游记》于明朝中后期成书后在国内各民族中的传播非常广泛,先后被翻译成蒙、满、锡伯、哈萨克、维吾尔、柯尔克孜、彝等多种少数民族文字,并被广泛改编为各种少数民族艺术形式,受到普遍欢迎。关于《西游记》在国内少数民族中的传播情况,目前较为成熟的是蒙文《西游记》的相关研究,新疆作为与《西游记》有较深渊源的多民族地区,相关研究还未完全展开,本文抛砖引玉,将《西游记》在新疆少数民族中的传播情况简述如下。
    《西游记》在新疆的早期传播
    回鹘文《玄奘传》。要梳理新疆与《西游记》的渊源关系,最终都要追溯到玄奘与他的《大唐西域记》,因为玄奘取经故事毕竟是《西游记》中主要人物和故事的原型。就目前的资料来看,回鹘文《玄奘传》是玄奘取经故事在新疆少数民族中最早的书面流传形式,它是由古代维吾尔族翻译家胜光法师(又名僧古萨里)在公元10世纪根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翻译的。
    经过学术界的长期考证,于1930年左右出自南疆的回鹘文写本《玄奘传》是世界孤本,现存部分共有394页。该写本篇幅较长,字体清晰,保存比较完好,民族史学家冯家昇先生称赞其“辞句茂美,用字颇费斟酌”。[1]回鹘文学研究学者杨富学先生也认为:“回鹘文《玄奘传》使用的是译者所处时代成熟的文学语言,其正字法的严谨,语法的健全和准确,表现力的丰富和文字修辞法的娴熟,都堪称当时回鹘文学语言的典范,为古代回鹘文学和语言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
    从回鹘文《玄奘传》可以看出,早在1000多年前,玄奘取经故事就已经以本民族语言形式在维吾尔族中传播了,这绝不是偶然的现象,耿世民先生认为:“这是长期以来新疆各族人民与汉族人民一起生活在统一的祖国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联系,相互学习、彼此影响的必然结果。从胜光和他的译作中,我们又一次清楚地看到维吾尔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之间源远流长的亲密关系。”[3]以回鹘文《玄奘传》为基础,玄奘取经故事在新疆维吾尔族中世代相传,在1000多年的流传过程中,与维吾尔本民族文化相结合,衍生出更多具有西域色彩的传奇故事,这些故事极有可能通过丝绸之路传进中原,进而影响到《西游记》的最终成书。反过来说,当《西游记》再以各种形式传播到新疆维吾尔民族中时,由于回鹘文《玄奘传》取经故事的先前传播,更容易获得新疆少数民族同胞的接受和喜爱。
    早期蒙文《西游记》。新疆的蒙古族是我国蒙古族的一个支系,根据文字记载,其先祖可追溯到12世纪以前的“斡亦剌惕”。明朝末年,蒙古族分为三大部分: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其中漠西蒙古就是新疆蒙古族,目前,新疆仍设有巴音郭楞和博尔塔拉两个蒙古自治州和若干个蒙古族自治县、乡。
    小说《西游记》的最后成书与元代蒙古族戏剧家杨景贤密不可分,他的杂剧《西游记》是小说《西游记》之前保存下来的唯一的长篇取经题材文艺作品。杨景贤对历代取经题材作品做了一次梳理总结,加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丰富了取经故事,启发了后世创造者,为200多年后的小说《西游记》提供了基本的人物和故事框架。
    小说《西游记》在新疆蒙古族中的传播也非常广泛,早在14世纪70年代,蒙古人中就流传着一种木刻本蒙文的《唐僧取经故事》,汉文《西游记》在蒙古地区也有较大影响。[4]值得一提的是,《西游记》最早的蒙文翻译是在1721年由蒙古人阿日那在新疆巴里坤军营中完成的。阿日那家族在清朝历史上颇有声望,属蒙古正黄旗,乌弥氏,他的父亲是副都统阿南达。阿日那在征讨准噶尔部及驻守西北边陲时,不但军功赫赫,还利用闲暇时间潜心研究,翻译《西游记》,并把“传播《西游记》看做是自己最神圣的义务”。[5]蒙文《西游记》在新疆的翻译完成,对《西游记》人物、故事在新疆地区蒙古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中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西游记》在新疆的当代传播
    在当代,《西游记》借助图书出版、影视、小品等各种媒介形式在新疆传播,在新疆少数民族中影响更为广泛。
    图书出版。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西游记》以连环画、改编本、原本翻译等多种形式在新疆多次出版,具体出版情况如下:(1)《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哈萨克文,新疆人民出版社1964年);(2)《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维吾尔文,新疆人民出版社1964年);(3)《西游记》(维吾尔文,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88年);(4)《西游记》(汉文,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5)《西游记·火焰山》(维吾尔文,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8年);(6)《西游记》(汉文,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7)《西游记》(维吾尔文,喀什维吾尔文出版社2002年);(8)《西游记》(维吾尔文,喀什维吾尔文出版社2005年);(9)《西游记》(维吾尔文,民族出版社2005年)。
    影视译制。新疆电视台于1984年成立了电视剧译制中心和音像出版社,在全疆建立了译制网络,有重点地鼓励和扶植地、州开展译制工作。维语版、哈萨克语版《西游记》电视剧均由该中心在1989年首次译制推出,1997年还为维语版《西游记》进行过重新配音。
    哈萨克语版和维语版的《西游记》电视剧在新疆少数民族中影响很大,为孙悟空配音的哈萨克族和维族配音演员在本民族中都有很高的知名度。例如,1989年伊犁州电视台译制中心历时7个月,将电视剧《西游记》译制成哈萨克语向观众推出,其中戏份最多、最难把握的美猴王孙悟空的配音演员由伊犁师范学院音乐教师帕提曼(女)担任,该电视剧播出后,帕提曼成了伊犁哈萨克族的骄傲,她在哈族同胞中的知名度不亚于孙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龄童。因为作品优秀,该电视剧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最高奖项“骏马奖”。维语版《西游记》中孙悟空的配音演员亚力昆在维吾尔等新疆少数民族中也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此外,唐僧的配音演员阿布都克依木、猪八戒的配音演员怕尔哈提、沙僧的配音演员阿里木江都因为《西游记》而为新疆少数民族观众所熟悉。
    衍生传播。由于《西游记》和新疆特殊的地缘关系以及《西游记》的人物故事、艺术风格等与新疆少数民族受众接受心理、审美心理的契合,少数民族受众在对《西游记》的接受过程中,将《西游记》人物和故事融入到生活中进行再创作,由此产生了小品、彩铃等形式多样的衍生传播。
    维吾尔族根据《西游记》改编的小品很多,如《孙悟空娶老婆》是根据猪八戒高老庄娶媳妇那段故事改编的小品;《唐僧的旅行》是用和田方言改编的现代版小品;小品《新世纪的西游记》说的是师徒四人聚会,都穿着西装,拿着手机,过着现代人的时髦生活。在新疆少数民族中不但《西游记》电视剧的主要配音演员知名度很高,与《西游记》相关的小品演员名气也不小。古丽贾玛丽·买提尼亚孜在小品《唐僧的徒弟》中扮演了孙悟空的角色,这个角色不但让观众熟悉了演员,对演员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古丽贾玛丽在《新疆艺术》2005年第2期上发表了文章《孙悟空形象对我的影响》对此有详尽的讲述。此外,哈萨克族的演员也排演了《孙悟空结婚》、《徒弟下岗》等哈萨克语的《西游记》人物小品。
    手机是当代人使用广泛的新媒介,在新疆,与《西游记》内容相关的手机彩铃在民族用户中比较流行。新疆一家电信公司在2008年正式推出了新疆本土彩铃业务,还有多家本地网站也提供本土彩铃业务,该公司曾经以《西游记》人物为题材创作了100条彩铃,全部都是维吾尔语版本的。参与这些彩铃制作的人员,是当年为维吾尔语版电视剧《西游记》配音的工作人员,很有专业水准,而且他们的声音在很多维吾尔族观众中耳熟能详,所以这些彩铃一经推出,就迅速在维吾尔族彩铃消费者中流行起来。
    《西游记》经过新疆少数民族的再创作,以小品、彩铃等形式进行衍生传播,受到群众的喜爱,这无疑是一个十分有趣且值得关注的现象,对我们探索民族文化交流策略也有一定的启发。(本文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基金项目《从〈西游记〉在新疆少数民族中的传播状况探讨民族文化交流策略》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07ZWB063)
    注释:
    [1]冯家昇:《回鹘文写本〈菩萨大唐三藏法师传〉研究报告》,《冯家昇论著辑萃》,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91页。
    [2]杨富学:《回鹘文献与回鹘文化》,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270页.
    [3]耿世民:《回鹘文〈玄奘传〉及其作者胜光法师》,见《耿世民新疆文史论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24页。
    [4][5]巴雅尔图:《蒙古文〈西游记〉研究》,方志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第7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