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游记》中的五级缘起说 《西游记》开篇第一首诗便写道: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其中颈联中的“覆”为天之功用,“载”为地之德能,故“覆载”意为天地。故此,可以把《西游记》的有关天地万物缘起的学说简单概括为: 混沌→盘古→清浊→天地群生→万物,一共五级的缘起层次结构。 我们为了考察《西游记》的缘起理论与先秦五级缘起学说的关系,就有必要先来梳理一下先秦哲学典籍中的相关内容,这也可以使我们达到正本清源的研究目的。 二、中国先秦哲学典籍中的五级缘起说 (一)《周易》中的五级缘起说 《周易·系辞上传》载:“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其中“有”即“生”义,即如现代汉语我们还经常说“某家有了个孩子”,即表示某家生了个孩子,这是古代词义用法的延续。原文解释成现代汉语大意就是:所以说易派生出太极所代表的先天一气,又由先天一气化生两仪所表示的阴、阳二气,再由阴阳二气衍生出太阴、太阳、少阴、少阳这“四象”,最后由四象演化成象征天地万物的八卦,八卦的变化推演可以判定人事的吉凶祸福,人事的吉凶祸福是个体生命最应关注的大事、大业。 就缘起理论来说,之所以说到了八卦就不再往下继续推演,是因为八卦已经能够代表由“易”一步步开显出来的天地万物了,至于以八卦为基础所推演的八八六十四卦主要是用于解释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及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具体预测人事的吉凶祸福,显然不在缘起范畴之列。故《周易》中的缘起学说可以简单概括为: 易→太极→两仪→四象→八卦,这样总共五级的缘起结构链条。 (二)《老子》中的五级缘起说 《老子》第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由此可知《老子》的缘起学说的基本框架为: 道→一→二→三→万物,亦为五级的层次。 (三)《周易》和《老子》五级缘起说的融通 《周易》的缘起说和《老子》的非常相像,从结构上看,都是五级的层次。问题的关键在于,每一层看似并不相同的概念之间,能否相互融通? “道”作为《老子》中天地万物起源的第一层概念,有时也用“无”来代表,如《老子》开篇第一章即谓:“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四十章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由这几句可知,“无”即是《老子》缘起说的第一级“道”,“有”即是缘起说的第二级“一”。但此处的“无”,并非什么都没有的虚空,并非是空无一物,虚幻无用之体,而是一个能化生天地万物,并生生不息,变化万端,无所不包,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灵妙之体。因此“道”的特性,有时被老子概括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三十七章)。 “易”作为《周易》缘起说的第一层概念,在《系辞上传》被称为“神无方而易无体”,“无体”即可理解成《老子》所谓的“无”,其特性为“生生之谓易”,“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知之神,其孰能与于此?夫易,圣人之所以探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这些即是道的特征,“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进一步具体化、细化的另一种表述方式。由此我们知道了《周易》中的“易”,即是了《老子》所说的“道”,只不过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而已,不同的名称并不妨害指称相同的事物,即五级缘起说的第一级。所以在五级缘起说的框架内,易=道。 刚才在解读《周易·系辞上传》时已经点明,太极即是先天一气,也即是老子所说的一。由此可知:太极=一。 两仪即是阴阳二气,也即是老子所说的二。所以,两=二。 刚才我们说到《周易》中的四象谓太阴、太阳及少阴和少阳。那么《老子》中的三指的是什么呢?三与四象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刚才所引《老子》第四十二章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由此可知,老子的“三”中除包含缘起第三极的阴气、阳气,即老阴、老阳之外,还要加上“阴阳和”即阴阳的和气。可见,老子是把《周易》中的少阴和少阳,统称为“阴阳和”,即阴阳的和气,没有做进一步的区分。所以,在五级缘起的理论框架体系中,《周易》的四象和《老子》的三说的都是同一层次的同一类事物,《周易》并没有多说,《老子》也未曾少说,其数量的差别,只是在于《周易》分梳得更细微、具体,《老子》指代得较笼统、模糊而已,所以说,四象=三。 刚才在解读《周易》缘起说时指出,《周易》的作者用八卦来指代天地万物,故而,八卦=万物。综合以上所得出的命题,我们不难看出,先秦时期的两部重要哲学原典《周易》和《老子》,在缘起理论的框架内的五级结构分别为: 易→太极→两仪→四象→八卦 道→一→二→三→万物 其中易=道,太极=一,两仪=二,四象=三,八卦=万物。即两部经典虽然所用名相不同,而如进究其详,两者欲以说明的缘起理念,从结构到所指,其实并无二致,而且达到了惊人的相似。 三、《西游记》中的五级缘起说对先秦缘起说的继承 《西游记》研究专家李安纲教授,在其近著《文化载体论——李安纲揭秘〈西游记〉》中对于《西游记》开篇的这首诗,明确解释为: 首联是说混沌无极,是道;“盘古”句说太极第一人,是一;“开辟”句谓清浊阴阳分立为天地,是二;“群生”是讲天地之间有各种生命发生,与天、地鼎立,是三;“发明”句讲天地人共同创造世界,万物因之而成,是万物。前三联讲的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宇宙的造化创生过程。 此处李教授将《老子》中的道→一→二→三→万物,与开篇总结的《西游记》的缘起说,即混沌→盘古→清浊→天地群生→万物,进行了融通。认为混沌=道,清浊=二,天地群生(人)=三,《老子》之万物=《西游记》之万物。结合以上的观点可以看出,《西游记》的缘起说,既承接《老子》,又暗合《周易》,是对先秦缘起说的继承和弘扬。《西游记》作者将古人的深邃理论,拿来灵活运用,而且举重若轻,驾轻就熟,挥笔成诗,其学术功力和个人修为,于此可见一斑。 更应值得注意的是,《西游记》开篇诗的尾联,将所谓的缘起称作“造化”,而且“造化”与“会元”并提。造化的过程是: 易→太极→两仪→四象→八卦 道→一→二→三→万物 混沌→盘古→清浊→天地群生→万物 会元的过程则相反,李教授解会元为“还源”,即返回生命之本源,其过程为: 八卦→四象→两仪→太极→易 万物→三→二→一→道 万物→天地群生→清浊→盘古→混沌 如果将缘起、造化的过程称作是“顺流而下”的话,则会元、还源的过程正好是“逆流而上”的相反的路径,正与《老子》“反者道之动”的命题相合。关于会元、还源的手段和功用,《老子》第十六章指出: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此处的“复”、“归根”、“静”、“复命”皆是会元、还源的不同的表述方式,其功用是可以进入长生久视、“没身不殆”的得道境界。 《易经》将会元描述为“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此处之“密”,即是缘起的第一级“易”的层次,普通人很难达到此种境界,故推崇“圣人”。《中庸》解此为:“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放之则弥六合”,谓缘起、造化的过程;“卷之则退藏于密”谓会元、还源的过程。 对于尾联的“会元”与“西游释厄传”的关系,李教授解读为: 会元的目的是“释厄”,手段是“西游”。“释厄”的意思是解脱释放灾难苦厄,“西游”即是走向西方。西方,在卦象为《坤》,为阴极,为虚空。从老庄哲学出发,一切生命万物的源头则是真空虚无,所以西游就是会元、还源。 这又印证了上面所说的《老子》的道即是“无”,易即是“无体”,与“西游”复归于混沌,返还于“虚空”的精神是并无二致的。而且西游能够达到离苦得乐的实践效果,这也暗合了《老子》“没身不殆”的生命境界。 参考文献: [1]无名氏.西游记[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 [2]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3]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李安纲.文化载体论——李安纲揭秘《西游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原载:《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年第7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