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这新玩意儿经过商业网站的成功推广以及微博用户的接力追捧,被迅速制造成一个巨大的媒介神话。 ●关键的是,微博改变了我们读写方式。习惯于微博读写的人,思维方式也被微博化,即被碎片化、颗粒化、浅表化,缺乏对问题的深度观照和思考的能力。 ●微博写作是一种典型的即兴写作。微博写作容易成为舆论表达的工具,而不是思想的扶梯。 张涛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著有《晨报副刊与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转型》、《纪实与虚构》等。 刚刚过去的2010年被媒体称之为微博年。微博这新玩意儿经过商业网站的成功推广以及微博用户的接力追捧,被迅速制造成一个巨大的媒介神话。一种传播媒介要普及到5000万人,广播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互联网只用了4年。微博的发展速度更是惊人,仅用了14个月。据《2010中国微博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0月,中国微博服务的访问用户规模已达12521.7万人。新浪微博用户数量已超过7000万。可以这么说吧,微博不仅成为中国公共生活的里程碑式的事件,也成为千万人私人生活的标志性事件。2010年的中国,试想,如果没有微博,我们的公共世界与私人生活该是怎样的寂寞呀! 微博在中国媒介生态中,其意义更是不同寻常。微博一小步,媒体一大步。微博释放的“微动力”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公共与私人交往方式。尤其是在2010年若干典型与非典型公共事件中,微博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这一被中国网民热捧的新媒介甚至成为穿越信息黑洞的牵引力量。正因乎此,社会公众对微博给予了很高的褒奖与期待,并认为,微博制造的“围观”力量助推了公民社会的大步前行。 其实,小小的微博承受了不少不能承受之重,承载了过多的光荣与梦想。在微博的八面风光的背后,我们需要追问和思考这一新兴媒介形态的宽度与限度。 尼尔·波兹曼认为,媒介的形式偏好某种特殊的内容,从而能最终控制文化。某个文化中交流的媒介对于这个文化精神重心和物质重心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和语言一样,每一种媒介都为思考、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话语符号。在波兹曼看来,任何认识论都是某个媒介发展阶段的认识论。真理,和时间一样,都是人通过他们自己发明的交流手段同自己进行对话的产物。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它拓展了我们感知世界的边界,但同时也限制了我们的感知,规定了我们思考世界和表达自我的方式。从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到今天的网络媒介,媒介技术的进化并不必然带来我们思考与表达方式的进步,甚至会造成原有优势的流失。波兹曼曾认为,随着印刷术退至我们文化的边缘以及电视占据了文化的中心,公共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价值都出现了危险的退步。他甚至顽固地认为,400年来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印刷术利大于弊。我们现代人对于智力的理解大多数来自于印刷文字,我们对于教育、知识、真理和信息的看法也是一样的。印刷时代成就了思维的系统性和深度,而电视媒介则把娱乐本身变成了表现一切的形式。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波兹曼的这种观点,不无偏激,但有一定道理。如今,微博的大红大紫,会不会同样造成我们关注、思考与表达新的限制?我认为,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微博催生我们的公共生活,但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牺牲我们的思想深度和宽度为代价的。与波兹曼一样,我认为,印刷媒介成就了思想的深度以及公共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系统性。阅读和写作成熟于印象时代。后来,电子媒介的兴起,稀释了成熟于印刷媒介时代的读写深度和浓度,图像、影像挤走了文字,占据大众的注意力中心之后,视觉弱化了我们的思维能力,搁浅了我们对世界、人生的深度思考。微博刷新了我们的读写方式,给我们带来了从未有过的读写新体验,但优势和局限均是很明显的。 微博视野中的阅读,是典型的“泛读”。在技术上,微博给书写者的空间十分有限,被限制在140字以内。在140个字符内传递一定的信息是可以的,但要表达像样的思想则是比较困难的,除非书写者具有非常杰出的思想表达能力。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微博写作只能是碎片化、浅表化的表达,因为思维还没有来得及的深呼吸,就触及技术许可极限了。对于读者而言,在微博世界浸淫日久,注意力也被严重碎片化,喜欢追逐一个个信息碎片以及思想的边角料,体验的是点点滴滴短暂的快感。“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的感觉似乎是丰盈的,但这种阅读多是视觉层面上的愉悦,属于刺激大脑皮层的浅性观赏。微博世界中的阅读是典型的走马观花,很难有思维的深度潜入。在微博所目击的风景,“神马都是浮云”。读者享受的只是视觉的漫游,而对于思想和思维的深度操练,微博的效果往往是有限的。正如学者陈志武所言,电子媒介决定性地、不可逆转地改变了符号环境的性质。如果不适当控制自己的时间,微博会让你浪费很多时间,毕竟,碎片信息、碎片思考还是有其局限性,它不能提供系统性思想。微博视野的阅读,是典型的浅尝辄止阅读。人生苦短,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都是稀缺资源,在微博上投注了过多的时间和注意力,必然的挤占了总的读写时间。关键的是,微博改变了我们读写方式。习惯于微博读写的人,思维方式也被微博化,即被碎片化、颗粒化、浅表化,缺乏对问题的深度观照和思考的能力。我们担心的是,一个共同体的读写活动,如果在螺蛳壳里兜圈子,其思维是走不远的,思想也很难远行。 微博写作也是典型的“微写作”。微博带来了“草根”写作的喧哗与骚动。这在表达的自由与话语民主上可能是进了一大步,但它的局限也是很明显的。微博表达的技术限制,迅速拉平了精英与草根的鸿沟。在140字符的空间里,表达精英的长线作业与深度表达的优势并不明显,精英的道德优势也凸显不出来。在微博世界里,甚至还会出现“大众”启蒙“精英”的“倒灌”现象。在微博世界里,大众围筑的舆论力量会形成巨大的话语能量,会挤压思想的独立空间。微博写作是一种典型的即兴写作。这种写作追求短平快以及灵光乍现,追逐话题的力量,而不是思维的长线作业,不在意思维的系统性、周延性以及深度考虑。这种即兴写作追求的是外部效应,较多关注话题的热度和锐度。因此,微博写作容易成为舆论表达的工具,而不是思想的扶梯。 总而言之,我感觉,微博时代的读写离我们的眼睛、嘴巴很近,而离大脑较远;离感性很近,离理性较远;离舆论很近,离思想较远。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10年1月14日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10年1月14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