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薛蟠的姓与名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贾如泽 参加讨论
曹雪芹在为《红楼梦》人物的定姓命名上,可谓匠心独运,也收到了出奇功效。这也正是《红楼梦》之所以伟大,成为中华文坛乃至世界文坛不朽巨著的原因之一。且不论著作的思想性,单在写作艺术之一的人物定姓命名上,就显示了作者开阔的文学视野以及他对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字扎实的功底和娴熟的驾驭能力。作者精妙地运用一个字或两三个字,为书中人物角色定姓命名,就能使读者很好地感知这个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征、或身世结局、或身份地位、或行当职业。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无论是戏多还是戏少,无论是“主子”还是“奴才”,也无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都做到了近乎完美。可以说,《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七色斑斓、多姿多彩的人物姓名风景画卷。这些人物的姓名及其用意,有很多已经红学前辈先生和爱好者潜心研究之后指出了,尚有许多还需今人后人把玩品味。例如:
    小说首回登场亮相的两个女子,一个是“有命无运”令人可怜的甄英莲(真应怜);一个是无意间违反妇德却平步青云,因犯“一着错”而终“人上人”的丫头娇杏(侥幸),二人的姓名就预示了她们各自的遭际结局。第五十六回探春改革和第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等情节里,有几个故事寥寥、下作粗使的“老嬷嬷”,作者对这些小人物、小角色的命名,都毫不马虎,其认真负责的创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创作作风,为其后的文学创作树立了光辉榜样。这几个“老妈子”们,专管竹子的是祝(谐音“竹”)妈,专管稻田种植的是田妈,专爱里外传递被定性为“赃物”的是张(谐音“赃”)妈……
    在《红楼梦》里,薛蟠虽不能算是重要角色,但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典型。对这样一个人物的定姓命名;作者理所当然地倾注了心血,使这个姓名既恰当地体现了这个特定人物的性格特点,又恰当地体现了这个典型代表的社会群体的身份特征,还巧妙地衔接了宝钗、薛蝌、宝蟾等相关的其他人物,一石数鸟,一举多得。
    那么,薛蟠何以姓薛呢?
    一是“兄从妹姓”。这一解法看似荒唐,其实不然。与薛蟠一母同胞的妹子薛宝钗,是整部小说极其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人物角色。没有薛宝钗,《红楼梦》的悲剧便不完整;宝钗不姓薛,《红楼梦》的色彩便不浓郁。
    小说第四回交待过薛家家世后,交待了薛家三口进京的真实原因,其首要者是: qkzz.net
    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
    也就是说,薛家进京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宝钗选秀。按照当时的规制惯例,女子选秀之前,要对其进行多方面的严格培训教育。这一情节似乎没有引起红学界的足够重视。当看完后文中宝钗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我们再回头看这段文字,就会对作者介绍宝钗参加选秀的意图,对宝钗言语行止的认识都会进一步加深。我们会突然感觉到,难怪宝钗在诸如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诗礼道德”等思想方面、加强并巩固自身权威的“统战工作”等行为方面,都表现出了高超的才能。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模样、性格都近于完美的“才人”,却“从胎里带来一股热毒”。这股“热毒”指的就是宝钗从小接受并继而加强的正统的封建礼教的毒害,使宝钗成为一个尚未嫁人就严重沾染.“男人气味”的女儿。宝钗不但对这种“精神病毒”的侵蚀毫不抵御,相反,她还时时处处用这种“病毒”去毒害黛玉、探春等“清洁女儿”。宝钗没有湘云的天真,更缺乏黛玉的“情情”和宝玉的“情不情”,她心冷、性冷、日常行为冷、居住环境冷,是一个“道是动人也无情”的“冷美人”。她居室清淡,不爱装饰;她穿着淡雅,不喜艳妆;她所居住的蘅芜苑,没有山水树木和鲜花丽朵,只有大小石头和一些世人难知其名的异草;她对柳湘莲出家和白金钏投井,表现得出奇冷漠;她“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就连她吃的药都叫作“冷香丸”。由于思想理念,崇尚追求等人生观、价值观相去甚远,仅凭“金玉”之说构建夫妻关系,而缺失琴瑟和谐的夫妻情感与理想,也注定了宝钗将来的夫妻生活必然是“纵然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琴边衾里总无缘”的冷落景遇,使她时时“焦首”,刻刻“煎心”,进而“终身误”。宝钗姓薛冷似金簪雪埋。
    妹妹姓薛,同父同母的哥哥别无选择。
    这里须着重指出并简略说明,作者既安排宝钗姓薛加以批判又安排宝钗人“薄命司”表示同情,并不矛盾。作者对宝钗这个“自然人”表示了同情,同情她的悲剧结局;对宝钗的人生观、价值观给予了批判,批判了她染上“男人气味”这股“热毒”之后的言语行止。作者在同情宝钗“人本”的同时,对宝钗所具有的被封建道德标准衡量为“停机德”的社会行为作了辛辣嘲讽。作者怜惜同情的是宝钗“中毒”,憎恶批判的是宝钗“放毒”,尤其批判嘲讽了制造宝钗悲剧的封建道德规范,特别是程朱理学。
    二是“拆字拟姓”。据说,拆字这种方法原是一种游戏,是利用汉字构成的特点,增减笔划、分拆偏旁,使原有的汉字变化成新的汉字,后为迷信、谜语等利用,效果神奇。曹雪芹把这种方法用于《红楼梦》人物的姓名中,同样收到神效。例如,王熙凤的“凤”,繁体是由“凡”“鸟”组成,故而在王熙凤的判词中有“凡鸟偏从未世来”之句。在薛蟠这个人物角色的定姓上,作者也巧妙地利用了拆字法。
    作为小说,《红楼梦》虽然不入“三教九流”,但它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三教九流”,摄录了当时社会的众生相。其中薛蟠就是那个特定社会环境里,部分“旗人”的典型形象。
    稍微了解满清旗籍制度和旗人生活的人士都知道,清代的旗籍制度,是战争年代夺取政权的利剑,也是和平年代孕育腐朽的温床。顺治入主中原定鼎北京,随着主要战事的结束,之后的康雍乾三朝逐步以治国安民为国家的首要任务,曾经为满清大一统立过汗马功劳的旗人,过上了安逸的生活。他们的社会政治地位明显高于广大普通百姓——“民人”;此外在经济上,他们除圈地建庄收取地租(第五十三回有相关情节)外,还定期定量领取政府发给的钱粮,过着钱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寄生生活。他们中的很多人,不学无术,无所事事,挥霍奢靡,为非作歹,在为祸造孽的同时,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沦落得一败涂地,有些人甚至走到了沿街乞食的地步,成为“穷旗人、臭旗人”。
    《红楼梦》前八十回虽未描述薛家败亡后的景况,但从其透露的信息和迹象,从薛蟠的品行举止,我们可以推测其必然败亡的结果;薛蟠的人生旅途正是吻合了这些旗人的发展轨迹,他是很多旗人的典型代表:他是贵族出生,社会政治地位高;他是皇商,家财百万,又领着内帑钱粮,生活无忧无虑;他从小“性情奢侈,言语傲慢,养成了纨绔习气”,被家庭和社会溺爱纵容,成天只有斗鸡走马、游山玩水、会酒观花、赌钱嫖娼、恣意挥霍,是一个有酒力造孽无饭力营生的 “呆霸王”。“孽”者“薛”“子”也,尤其是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书写采用自上而下的习惯方式,“薛”“子”二字构成“孽”字特别明显,作者就巧妙地把这个作孽多端的独子赋予了“薛”,姓。
    薛蟠之姓既明,那么他的名——“蟠”,到底该怎样读,有何含义?辞书中即有答案。
    当年鲁迅先生为阿Q作传,遇到了这样一个“难题”,阿Q之名读作Quei,但先生“不知”其如何书写,是汉字的“贵”还是“桂”?斟来酌去“不得其解”,“无奈之下”,只能“照英国流行的拼法”把它写作“Q”。与当年鲁迅先生的“无奈”正好相反,我们今天遇到的是,明摆着的汉字却读音出了错误。读音以至于出错,字义可想而知了。而且这个错误包括了许多的红学大家在内。当年摆在鲁迅先生面前的“困难”,是阿Q竟无“老兄”“令弟”之名作佐证;与阿Q不同的是,薛蟠却有一个堂弟薛蝌可作参照。 qkzz.net
    经查,“蝌”是像青蛙、蟾蜍等两栖动物的幼虫,也被称作“蝌蚪”,是一种动物。堂弟是虫类动物,堂兄当然与之不远。又查,“蟠”共有两个读音,一个是Pán,与虫无关;一个是fán,正是一种虫。对读作fán的“蟠”字,较大的辞书均有解释,其义相近,现分别抄录如下:
    《辞源》虫名。《尔雅·释虫》:“蟠,鼠负。”注“瓮器底虫。”疏:“本草云:‘多在鼠坎中,鼠背负之。’”故名鼠负,或曰鼠妇。
    《辞海》小虫名。《尔雅·释虫》:“蟠,鼠负”。郝懿行义疏:“长半寸许,色如蚯蚓,背有横文,腹下多足。生水缸底或墙根湿处。”
    《大辞典》(三民书局出版) 虫名。即鼠妇。参见鼠妇条。《说文》:“蟠,鼠妇也。”《尔雅‘释虫》:“蟠,鼠负。”注:“瓮器底虫。”
    另《大辞典》对“鼠妇”条目的解释为:动物名。甲壳纲,软甲亚纲,等足目,蟠形亚目.体背腹扁平,长约一公分余,灰红色,体分节明显。胸部有环节七,各具等长而同形的脚一对,头部有复眼及触角各一对。腹部退化成尾状。
    至此,我们的脑海里就会出现这么一种昆虫:它或生于瓮器底下,或生于墙根湿土,或负于老鼠体背,是终日难见光明的寄生小爬虫,它叫“蟠”,应读作fán。
    这种小爬虫“难见光明”且“寄生”的特性,恰好与这个被作者曹雪芹“尊”为“呆霸王”,被其表妹夫贾琏称为“薛大傻子”的薛蟠的所作所为,是何等相似,何等吻合。
    “薛蟠”,何等得体的姓名,它与宝钗、薛蝌相衔接,与他的那个和“主子”有不正当性关系的侍女宝蟾相衔接,与薛蟠本人的性格特点和言行举止、所作所为更衔接。
    原载:《文史月刊》2005年12期
    
    原载:《文史月刊》2005年12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