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据说《 死魂灵》 的作者是深切地感到自己阶层的命运己经要被时代揉碎了,他写《 死魂灵》 便想教育他的阶层,唤醒他的阶层争气些和要挣扎些,他要挽救他的阶层之将要崩沉的命运。然而.当他写第二部时,他只得愤恨地把原稿一页一页地烧去了。他失败,他悲哀!这是伟大的.有思想的作家预感到他的时代而关戚着他的时代的心。《红楼梦》的作者能够是这样么?我想,也是的!他也是看到他的时代要毁灭的呀,无论他是不是如果戈理那样更深切地透悟着。 曹雪芹怕是鸦片战争前后的人吧?但总是清朝的,即使是鸦片战争前久些的人。然而,在那时,至少己经有漂洋而来的外国人了:西班牙人或葡萄牙人对于闭关自守的中国强蛮地要求通商的历史,已经有过好几回了.《红楼梦》 里也已经写有从酉洋而来的时辰钟和西洋镜了。而中国那时虽还未“是世界的”,历史已经使中国内部显露了许多腐烂和黑暗,像和坤的暴敛,王室的污腐无能,都暴露了无能进步的中国死的方面。这,给锐敏的人已经可以感到中国的历史不是再可站着了的。 不能够说曹雪芹像《死魂灵》 的作者一样明晰地、自觉地感触到他的时代的,他只觉得自己苦闷于他的时代,他终觉得他立足不牢就是了。他开头便说着:“作者自云.曾经过一番幻梦之后,… … 说此《石头记》一书也。……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我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日,欲将已往依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友规劝之德,以至令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以告天下。知我之负罪故多,然闺阁中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 … ”这是作者创作本书用心的自白。由于他“曾经过一番幻梦之后”,他便得怀着对自己的身世无限的悲观。所谓‘经过一番幻梦”也就是体念的意义罢。而作者的悲观与苦闷便是从他的生活体认里得来的! 这不能证明这段自白是作者对于他自己的时代的哀戚。但作者是这样写着的:他起初无论是写人或是写事,都写得很美和很圆满的,而最后总是破灭和沉落了。看罢:最初宁府和荣府都是极其富贵寿考,人丁昌旺的,大观园也是富丽吉雅的;便是当朝的圣上也是贤明德治的。作者当然憎厌贾赦、贾珍、贾蓉、贾琏这类人,然而他是极力去描写贾政。贾政是严肃的,向上的.好学的,积极和高致的。其余王夫人是非常贤慧的,极有懿范的主家妇;王凤姐是美丽而多才干的;元春是贤德极贵的;林黛玉是极美而多才的;薛宝钗是极美而贤淑的;史湘云是美而聪慧的;迎春、探春、惜春也都是善美无比的小姐;平儿、鸳鸯等等都是很经过一番挑选的人。 一方面用最喜剧的心情去描写完美的方面,这是充满着作者的热烈之爱的,他用他的强烈之爱灌输到这些人物的血管里,造成名他们的生命。然而当他在另一方面描写他们的破灭时,他的用心却是非常残酷的。于是:宁、荣二府虽然在圣明之主的曲爱功臣遗裔.圣恩深沐之下,也有贾瑞相思王凤姐之悲局了,最贤淑和美慧的重孙媳妇秦可卿早死了,一家倚为富贵之瑞的元妃死了,最后还是晴天霹雳而来的抄家革官。贾教、贾珍充军而去,接踵而来的是贾母和王凤姐以及赵姨娘等人的叠叠死亡,一家素向最钟爱和倚为重振家声的宝玉又亡走。当作者把这样的悲剧设想在他的笔下时,他当是抚着他无限痛楚之心的。作者给予他的人物的悲剧更是如用利刃来歼刮自己一样了:贾政虽有君子之心,而终失意于仕途;有懿德的王夫人,吃着年老丧子的悲痛;多才干的王凤姐要力拙而气死;宝钗从结婚那天起便做了实际的寡妇;林黛玉的悲局是许多人替她赔过血泪的了.元春虽贵为妃嫔,不但无常人之乐,还要早死;迎春在误嫁里葬送了青春的生命;史湘云是陪着一个肺痛的才子.而埋没了她美丽而聪明的佳人所应享的幸福。… … 这样写有什么意义呢?唉!尽管是怎样好,怎样美以至于怎样圆满的.现在都不是永恒的了!不能照现在而生活下去了!照这样生活下去是一个寒冷的前途,一个危机! 这就是作者悲戚于他的时代,他的阶层的深心。 当然,作者并不是完全绝望的,他写着:“… … 忽念所有当日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这就是作者还寄予希望的地方。在他的书里面的人物都是年青的,“行止见识”超越的,他竟是想寄予他们以强烈的希望,而唤醒他认为最有救的青年么?可是后来血气方刚的读者们,却被他感动得坏了!他还有希望,而且他的希望还有些是燃烧着的,然而,他实在还是极其蒙昧以至于糊涂的,他找不着他的前途。他虽有决心来毁灭他的现在,可是只能叫贾宝玉出家做和尚去,因此,其徐的人,连他自己在内,还是永远堕入寒冷和危机的深渊之中。… … 二 对于他的人物,作者总是给予不原谅的态度的。 他最给予原谅的,只是贾宝玉,这也许是他用贾宝玉来比况他自己的缘故。然而现在我们来斤斤指正贾宝玉便是他自己,这似乎没有多大意味。在我们看来,贾宝玉这个人物,应该是代表整部《红搂梦》的企图和希望的,贾宝玉是他的时代的叛逆,作者极力写他成为最大的叛逆。不错,作者知道,他这个时代,没有叛逆,是不行的。所以贾宝玉便是一个极其糊涂而同时又是极其清楚的人物,正如作者自己对于他的时代又是不满又是蒙昧一样。贾宝玉,他,对于他的家庭,对于他自已这样身份的人们的那种思想,对于代表他们高尚的生活的“礼”,是极其厌恶的,他是贾政式的功名主义的反动者.从贾政的二次鞭挞里,完全表露了他的极大之反抗,这在贾宝玉是最主要的。因此,贾宝玉在这方面,出现为贾政们面前的最糊涂的人。作者用警幻仙姑的口吻称宝王为:“吾所爱汝者,乃古今夭下第一淫人也。”然而,贾宝玉又不是贾珍、贾琏和薛蟠们那种庸俗的淫人,也不是势利、泼辣、虚伪如王凤姐或贪那如贾雨村的那种邪人,这是既有别于贾珍们的“邪派”,又有别于贾政们的“正派”,就是要贾宝玉超脱于旧的、现存的世界之外。贾宝玉最初浸淫在女子的队伍里,是想迫求着美的世界,这是当做宝玉的体验,也就是作者称为“幻梦”之所在罢。贾宝玉这样的摸索是失望了,他终于狠心地抛撤了他那幸福华贵的,但是庸俗的家― 世界,而出家去了。贾宝玉这样地大的叛逆,作者是下了多么大的决心了呀! 贾宝玉为什么喜欢林黛玉而厌弃薛宝钗呢?因为薛宝钗是后来贾宝玉决心抛撇去的人们― 老太太、王夫人、王凤姐等等上人下人最喜欢的孩子。薛宝钗,她是最善于生活在这个现存世界里的人,是最适合生活于现存世界里的人,是最甘心和满足生活于这个现存俄界里的人.而这世界却是宝玉所厌恶的,所以她便不能投上宝玉的心。贾宝玉处罚她成为实际上的寡妇,薛宝钗的庸俗就是她自己的悲剧。林黛玉有和宝玉一样要从旧的现存的世界超脱出来的倾向,是个有着特殊洁癖的人物。她因此不是善于生活于旧的现实环境里的人,然而,这却还未成为林黛玉致命伤的地方,她致命伤的地方却是她一味限制于她自己的洁癖。她只是以多愁善病来含蓄她的反抗。子她屏弱的内心里面,林黛玉是取销了奋斗的,是无政府主义的,她的悲剧正是宝玉的一个伟大教训。但是,如迎春的那种下劣的驯伏尤其是不可取的。因此,在《红楼梦》 的作者看来,如果不是有探春的英明,便要学惜春那样逸脱还好些。只可情他们又缺乏钗、黛二人的明慧。至于王凤姐那种政治家般的干练,也是必要的,然而,作者又罚她是不识字的,势利的,淫妒的.泼毒的。― 总没有一个完好的人物。这种毫无原谅的态度,贯串着《红楼梦》应该毁灭的血丝和贾宝玉益发向前的决心。 贾老太太是全书中最喜剧的人物,她有着干练的指导的才具。这个八十几岁而还有着春天一样的心的人,是代表着旧的世界里曾经胜利过来的精神。然而,却从他方面带出了一个相反的刘老老来。刘老老进大观园这段有趣的故事.从正面看来,是拿来给老太太及其幸福的子孙们做笑料的,而实际上却是拿刘老老来取笑他们自己。刘老老怎样讽刺着他们自己呢?刘老老说的故事正是轻视了他们整天被关在笼子里的见识;刘老老走土路不走石子路,虽然跌倒了也受得住的.而他们却要丫鬟来捶腿,这就是不堪一跌;刘老老的那种随便撒野,正是他们被“礼”缚死了的反射。你想:当刘老老说出“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 … ”惹的众人大笑,而她还是泰然地把鸽子蛋当顶俊的鸡蛋来吃.这是多么健康的。最微妙的,刘老老醉了,竟倒睡在华贵高洁的,只有宝玉一人能睡的床上去,这才是越想越有意味的事情! 贾政是有才干的,也许贾雨村还更有才干,贾政是清廉的,而贾雨村却是婪劣的,急功好利的。这是因为贾政已经是世袭的大官,而贾雨村却是刚出仕未发迹的才子。其实贾政和贾雨村只是同一个,雨村是最初的,贾政是后来的,就是官僚们所走的路吧?极力写贾雨村的鹜利卑劣,正是给贾宝玉在这样的路上横着像诸葛亮在剑阁里堆塞的石头木片。 这是《红楼梦》的人物给人今天读到的感受。 三 有许多能够看《水浒传》 和《 三国演义》的乡下人,甚至有的很醉心《七侠五义》或《水浒传》,但他们都不喜欢《红楼梦》。他们说是看不懂,没有味道。这可以说是给《红楼梦》在一方面的评价。《红楼梦》 固然和他们的生活隔离得太远了,而《红楼梦》 又没有《三国演义》 或是《水浒传》 那样的大场面,大刀阔斧的故事,况且在文字上的确又是比较文雅的。这也许又是《红楼梦》的作者对于自己的一种限制吧? 可是《 红楼梦》 到底是写实主义的.不能因为它有警幻仙姑和青埂峰下的一僧一道便伤害了它的写实意义。《红楼梦》 的浪漫主义也不能不是重要的,浪漫主义和写实主义在《 红楼梦》 里面是互相地渗透着,而且是渗透得很好的。《红楼梦》 成为一部好的作品也许正是它有着这特征。作者自己说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可以当是作者对于自己的手法的自白。作者在创作方法上,还坚决地要打开一条新的路,他说着;“……我想历来野史的朝代,无非假借汉唐名色,莫如我的《石头记》 ,不借此套.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反倒新鲜别致。”又说:“况且那野史中,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女,奸淫凶恶,不可胜数… … 至于才子佳人……等书,则又… … 千部一腔,千人一面……最可厌者,‘非理即文’。太不近人情,自相矛盾。转不如我半世亲见亲闻的,… … 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循迹,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这就是《红楼梦》同是章回小说,而高出其他章回小说之上的原因。 《红楼梦》 没有如《 水浒传》 似的直捷地揭发社会的病因,虽然《水浒传》 也不能科学地指出,但是《红楼梦》只能看见矛盾而不能去分析矛盾是要比《水浒传》 更下的。以是,《红楼梦》便是不能激发人,奋勉人而反是颓丧人的东西。但《 水浒传》 有要求和旧社会妥协的倾向(如希望招安之类),而《红楼梦》则未见。关于这点,有人说现在流行的《红楼梦》市本,自一百五回“锦衣军查抄宁国府”以后,是被人窜改了的。并且有人还见过旧时真本,说是:“宁荣籍没后,皆极萧条,宝钗早卒,宝玉无以作家,至沦丁击拆之流。史湘云则为乞丐,后乃与宝玉仍成失妇。… … ”(见《红楼梦考证》中)这样的考证是否真确姑且不论,但看本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和秦可卿临终梦告工凤姐的话,都看出《 红楼梦》 后半,和作者最初的暗示是不对调的。本书后几回的那些“破镜重圆”“亡羊补牢”的维持旧观的希望,都和作者最初的精神不一贯的。但无论如何,只从宝玉出家一段,已经不能掩饰其叛逆到底的精神了。不是一个思想家似的去了解自己的时代、而是全凭着诗人的一点感性去预感和哀感自己的时代;而且还受着传统的伦理观念影响着;不能跳脱它.甚至有许多地方还借重迷信来发挥着。这一切破坏着《红楼梦》在历史上应尽的任务和应得的历史价值。这是中国厉来才予思想上的贫乏,也是中国历来才子的悲哀。然而,比较起他后一代的曾文正公们,甚至如吴梅村之类,总还是超越得多的。 原载:(桂林《野草》 第五卷第二期,1943 年1 月) 原载:(桂林《野草》第五卷第二期,1943年1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