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反常合道 独具妙效——《红楼梦》中反常手法运用技巧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陈家生 参加讨论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事物发展常是曲折多变的,人的思想性格有时也是反复无常的。基于这种客观存在的复杂性与多变性,作家在创作时,除了主要运用正常的表现手法,正面地刻画人物性格、描写事物情景、表现情节发展外,还经常通过以反求正与以正求反的反常表现手法,来更深刻有力地刻画人物,表现事物,揭示其本质特征。作为我国现实主义文学艺术高峰的代表作《红楼梦》,也经常十分娴熟地运用反常表现手法。就整部作品而言,《红楼梦》本身就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充满着以假显真、以真衬假与以反求正、以正求反特征的艺术结晶。在书中,也大量地运用了反常表现手法,从而收到强烈的出奇制胜、新颖别致、深刻隽永的艺术效果。综观全书,不难看出,其反常表现手法主要具体运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红楼梦》在人物描写中,成功地运用了大量的反常表现法。“文学是人学”,文学以人为描写中心,人物描写是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中一项最重要的内容。文学作品描写人物时,总离不开人物喜怒哀乐的情态描写。一般情况下,“喜”总是与“笑”相联系的,“哀”往往与“哭”联系在一起。但生活里也有这样的反常,人物在极度悲痛时反而笑,而在极度高兴时却掉下眼泪,形成了所谓“长歌当哭”、“喜极涕零”的反常现象,因而小说中也出现了以喜写悲、以悲写喜的反常表现法。《红楼梦》中也有不少这种手法运用的范例。象书中的女主人公林黛玉,是个多愁善感、一生以泪洗脸的。作者常用哭和泪来表现她的悲痛。而在知道自己爱情理想彻底破灭病倒时,她对贾母的劝慰,只报之以“微微一笑”。当她“病日重一日”,紫鹃等在旁苦劝时,她仅“微微一笑,也不答言”,她还带着“笑”焚稿断痴情。一直到临终前,得知宝玉和宝钗完婚的消息后,她不但没有流泪,而是以相反的“含着微笑”的感情轻声呼着:“宝玉,宝玉,你好……”而悄然逝去。林黛玉临终前反常的“笑”,是带泪的笑,是一种极度悲哀的反常表现。这是任何号淘大哭都无法代替的强烈悲痛的渲泄。它象铁钩虎爪似的揪人心肠,摄人魂魄。作者在这里以“喜”的情态写出了“悲”的本质,取得了富有魅力的艺术效果。与此相反,《红楼梦》中,反常手法还常用于与“笑”相对立的“哭”的描写。象第18回,写贾妃奉皇恩回府省亲,这在当时本是一桩至荣至耀的天大喜事。按照常理,祖孙母女,一家骨肉,久别重逢,该是何等热闹的场面。可是,作者却一反常态,写道:“贾妃满眼垂泪”,“一手挽贾母,一手挽王夫人——三人满心皆有许多话,但说不出,只是呜咽对泣而已”——按常规常理应出现欢天喜地、笑语不断的欢聚喜剧,却变成凄凄惨惨切切的生离死别的哭诉悲剧,此情此景,令人回味无穷,它暗示了身为贵妃长期在高级牢笼——皇宫中生活的难言哀怨与封建王朝“高处不胜寒”伴君如伴虎的险恶处境。这种笔法,看似反常,实际上却是至情至理之文。这正是喜极涕零、以悲写喜的反常表现手法运用的结果。《红楼梦》在人物情态描写方面,除了在表现“笑”与“哭”时运用反常手法外,有时还通过一些人物特殊神态的着意刻画,来表现一种特殊的寓意,取得耐人寻味的艺术效应。就如第6回中,写贾蓉到“婶婶”王熙凤那里借玻璃炕屏,素有“笑里藏刀”的凤姐,这时,却“喜的眉开眼笑”,在表面的挖苦、拒绝、威吓的后面,却隐藏着亲昵、交情与贴心。而贾蓉对凤姐,也是笑里藏坏,曲意奉承,在百依百顺、央告求饶后面透露出挑情逗趣、卖俏迎奸。正是通过这种反常手法,把轻佻的贾蓉与放荡的凤姐之间的“私情”,含蓄而巧妙地轻轻点明,并与后头凤姐的“出了半日神”、“脸红”等神态描写,暗相呼应,可谓“传神之笔,写凤姐跃然纸上”(脂批)。
     人物心理描写,也是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的极为重要手段。人的内心活动是曲折而丰富的,所以在人物描写时,也常常运用以反求正或以正求反的反常技法,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在《红楼梦》中,对人物心理描写也经常运用反常手法来表现一种于“常理公论”而不顾的心态与思想,从而达到“反常合道”的艺术效果。就如在几千年来“男尊女卑”传统观念统治的封建社会中,书中的主人公贾宝玉,却一反这一传统观念,居然认为“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除了对“女儿”有这种“痴情”外,他还有一股“呆意”:“料定天地间灵淑之气只钟于女子,男儿们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因此把一切男子都看成浊物,可有可无。这不仅是与传统观念大相径庭,而且完全颠倒过来了。在当时,这无疑是一种十分反常的心理表现。作者正是通过这样的反常心理描写,把贾宝玉那种主张男女平等的思想与对封建礼教反抗的个性,深刻地表现出来。对于年青女尼妙玉,作者也运用了反常手法来描写其心态。第87回中,写妙玉在惜春那里下棋遇见了贾宝玉,谈了几句话后,春心颤动,回到庵里,坐禅不静,以至出现了“癔症”性的昏厥,产生了“尼姑思凡”的反常心理现象:
    那妙玉忽想起日间宝玉之言,不觉一阵心跳耳热,自己连忙收摄心神,走进禅房,仍到禅床上坐了。怎奈神不守舍,一时如万马奔驰,觉得禅床便恍荡起来,身子已不在庵中。便有许多王孙公子,要来娶她;又有些媒婆,扯扯拽拽,扶她上车,自己不肯去。一回儿,又有盗贼劫她,持刀执棍的逼勒,只得哭喊求救。
    作者正是抓住了“思春”这个感情的“情眼”,用反常的手法,表现这个被逼进尼姑庵的妙龄女子失常的精神状态与心理活动,从而使人们产生联想,找出她产生这种病态的根源——万恶的封建礼教,并进而深刻地批判了其戕杀人性的罪恶。书中还有一个女主人公薛宝钗,表面上她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在与黛玉的爱情之争中是个胜利者。然而,当得知议定要嫁给贾宝玉时,她不但毫无夺取到“宝二奶奶”的喜悦的内心活动,反而是“始则低头不语,后来便自垂泪”,并“自回房内,宝琴随去解闷”。这几句话,却把这个少女此时此刻反常的复杂心情,出色而深刻地描绘出来。这种反常心态的描写,也是极富艺术魅力的精彩之笔。
    行动描写也是人物描写的重要方面。人物行为是人物个性的表现,也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特殊语言。在一般情况下,人物的基本性格总是贯串着他的一言一行的。但生活中也有这样的反常,持重的,有时也会轻狂;忠憨的,忽而表现出狡黠。文学创作中这样的刻画,也是一种反常表现法。运用反常手法来表现一些人物反常的行为举止,也是《红楼梦》中描写人物的一种重要技法。象贾宝玉,就有一个爱“吃红”的毛病:专喜吃女人的胭脂。第24回里写道:“宝玉坐在炕沿上……回头见鸳鸯……向那边低着头看针线,脖上围着紫绸绢子。宝玉便把脸凑在脖颈上,闻那香气,不住用手摩挲:其白腻不在袭人之下,便猴上身去,涎着脸笑道:‘好姐姐,把你嘴上的胭脂赏我吃了罢!’一面说,一面扭股糖似地粘在身上。”——这种爱“吃红”的行为,貌似荒诞反常,实际上正是宝玉这个栩栩如生艺术形象的富有个性的典型行为。又如有一次,丫头玉钏端的热汤不小心烫了宝玉的手,宝玉反而问玉钏:“烫了那里?疼不疼?”;晴雯手冻了,他亲自用手给她捂;袭人患病了,他亲自端汤喂药守在她身边。有一回还竟把丫头麝月当作小姐,自己当作丫头,给她篦起头来……这些情到痴呆之时竟达忘我之境,颠倒了主奴关系的反常行为举止的描写,却展现了宝玉对封建礼教的叛逆精神,并表现了他如痴如呆地追求自由平等、充满着感情美的光环。对性格孤癖奇特的女尼妙玉,作者也常常运用反常手法描写她的怪异反常的行为举止。她愤世嫉俗,孤高怪癖,矜持高洁,冷气逼人。但实际上她六根未净,心寄红尘,经常有些反常的表现:当宝玉一行到庵里喝茶时,她特地拿自己日常吃的那只绿玉斗,斟给宝玉;当宝玉、平儿、岫烟、宝琴在怡红院同贺寿筵时,这位“槛外人”却只对宝玉的芳辰格外垂青,专门派人送去一张粉笺,特意为宝玉叩起寿辰。这种反常的举动,充分表现了这个幽尼外表冷漠孤傲,内心世界还是“火热”的,有一腔少女的热血在翻腾。此外,象薛宝钗,平日是个端庄凝重、知书识礼的名门闺秀。但竟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她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将欲过河去了。引的宝钗蹑手蹑脚,一直跟到池边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 ——这真是一幅生动的顽皮少女扑蝶图。它把薛宝钗这个“园形”人物的个性表现得更加丰富多彩,生动可信。这正是运用反常手法表现人物反常行为所取得的特殊的艺术妙效。
    第二,《红楼梦》在一些事件描写中,也成功地运用了反常手法。生活中的各种事件,一般都依一定的规律与惯势发生、发展与结局的。然而世间事物是千变万化的,有它的特殊性与偶然性。文学作品中,也常反其道而行之,让一些事件违反常规与定势出现并发展,从而产生出别具一格、出人意外的艺术效果,给人无穷的思索余地。《红楼梦》作者也经常出色地运用这一艺术表现手法,来表现各种反常的意外事件。就如书中写秦可卿之死这一重大事件,就十分反常。作品写到秦氏托梦凤姐,“凤姐还欲问时,只听二门上传出云板,连叩四下,正是丧音,将凤姐惊醒,人回:‘东府大奶奶没了……’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闷,都有些疑心”。这样对秦可卿死亡事件间接侧面地表现,令人十分反常,耐人再三玩味。而紧接着,在秦氏死讯传来时,“忽又听见秦氏之丫鬟名唤瑞珠的,见秦氏死了,也触柱而亡。此事更为可罕,合族都称叹”……更为反常的是,在秦可卿死后,身为丈夫的贾蓉却无动于衷,而作为公公的贾珍,却如丧考妣,为媳妇大操大办丧事。说是“如何料理!不过尽我所有罢了!”又是做道场超度亡灵,又是打解冤洗业醮,又是买上好的棺木,又是捐官要名分,恣意奢华,铺张至极。在封建礼教中,公媳之间礼节极严,贾珍为父寿上不经心,却对儿媳之病忧心如焚,对可卿之死更是“哭的泪人一般”,这种与常规事理乖背的反常事件描写,岂不弦外有音,意味深长?从而含蓄地暗示了其公媳之间有着不可告人的隐私与属于“爬灰”性质的不正常关系,为揭示贾府这个封建大家庭的没落腐朽添上一处生花之妙笔。又如第105回《锦衣军查抄宁国府》,明明是发生了御林军来查抄的事件,而邢夫人身边的丫鬟却惊叫:“多多少少的穿靴带帽的强盗来了,翻箱倒笼的来拿东西”。这也是以反常手法来表现反常事件。既然靴帽整齐,自然是官家军队,宁国府广交官府,上上下下见多识广,理应清楚。但在一片慌乱之中,在丫头眼里,翻箱倒笼的必定是强盗无疑,正因为把“穿靴带帽”的官兵特征与“翻箱倒笼”的“强盗”行径相联系,才透露了作者笔下的“个中消息”,有着一定的寓意与所指。不仅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可以用反常手法加以表现,就是对自然界中发生一些奇异事件,也可以运用反常表现法加以渲染,以取得以物显人、另有寓意的艺术效果。就如第77回,写晴雯被王夫人撵走并惨死在家中时,宝玉对袭人说过:“今年春天,阶下好好的一株海棠花,竟无故死了半边。”并认为这是个坏“兆头”。而到第90回《宴海棠贾母赏花妖》一节,却写道:怡红院里本来已枯萎了“也没人去浇灌”的几棵海棠,忽然间盛开了奇花。这还不怪,怪的是一般的海棠花原应在三月里开的,可此时是十一月,春花冬开,所以“令人诧异”,觉得开得古怪。这里正是以反常手法来描写自然界“春花冬开”这一反常事件的。可以说,这几棵盛开的海棠,宛如一面锃亮的明镜,把大观园里老老少少、上上下下各异的思想与个性,都惟妙惟肖地显现无遗,达到了以花显人、映现个性的艺术境界,给人以十分深刻的印象。这种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正是以反常手法描写事件而取得的。
    第三,《红楼梦》在不少故事情节发展中,也运用了反常表现手法。在此情况下,这种手法亦称为意外法。在文学作品中,意外法的运用具体表现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突然遇到意外的阻碍或突然得到意料之外的转机,从而造成文章波澜。“出人意外”的“偶然”,可以使情节波澜起伏,回旋跌宕,曲折有致,产生强烈的戏剧效果,取得激动人心的艺术妙效,并表现深刻隽永的思想内蕴。《红楼梦》在不少故事情节发展中也都恰到好处地运用这种反常表现法。就如第16回写贾政生辰活动时,宁荣两府“齐集庆贺,热闹非常”。然而活动还未举行,却意外地“半路杀进了程咬金”,忽有使报道:“有六宫都太监夏老爷特来降旨”。这一突然袭击,“吓得贾赦、贾政一干人不知何事,忙止了戏文,撤去酒席,摆香案,启中门跪接”。结果风云突变,情节突转,贾政生辰庆祝不成,只得奉旨“即忙更衣入朝,贾母等合家人心俱惶惶不定,不住的使人飞马来往探信。”最后,却化惊为喜,引出了贾元春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的贾府天大喜事来。这是运用意外法使故事情节两次突转的典型范例。又如第44回凤姐生日活动时,是“十分热闹,不但有戏,连耍百戏并说书的女先儿全有,都打点着取乐玩耍。”“祝寿酒宴上,凤姐被人轮番敬酒,一醉方休。”然而就在这番嬉闹作乐的气氛中,“变生不测”,却意外地引出了贾琏私通鲍二媳妇的丑剧。结果乐极生悲,凤姐泼醋,寻死寻活,大闹一场,有的哭打,有的上吊。这个情节突转,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十分自然合理,也从而大大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曲折性与突兀感,取得了激动人心的戏剧性效果。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对一些人物的结局处理时,书中也常用反常手法。就如宝玉的最后结局是“悬崖撒手”,携玉而去,渺无踪迹的。这也多少出人意料之外。对骚女人夏金桂之死的结局,也是通过反常手法来表现的。这个骚货,出于嫉妒与报复,处心积虑、狠下毒手要毒死情敌香菱。然而出乎意外的是,最终却让宝蟾弄巧成拙,把下了毒药的汤调换给金桂自己喝了。欲施毒计害人的金桂,却“自害自身”了。这种情节本应按某一趋势发展(毒死香菱),而结果却“反其道而行之”,使情节意外地往相反方向发展(害人者却自焚),这是反常表现手法在情节发展上成功运用的范例。
    第四,《红楼梦》中反常手法还经常运用于环境气氛的渲染。一般来说,“景与人合,景为情设”,环境气氛总与人物的感情、性格,以及事物的性质色彩,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的。然而在一些场合,作者却别出心裁地把环境气氛与人物感情以及事物色彩相对立,造成一种强烈的反差,从而形成了鲜明对比,产生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艺术效果。就象108回《强欢笑蘅芜庆生辰》一回中,写薛宝钗的第二次生日活动,正是贾府处在“被抄之后,诸事运用不来,也是每形拮据”的困境中,由史湘云临时向贾母动议,宝钗再三推辞,最后在众人劝说下勉强举行的。大家因碍着贾母面子,不敢不来,内心却十分不愿意,“想着家业零散,偏又高兴给宝钗做生日,到底老太太偏心,便来了也是无精打彩的。”因而整个活动过程,场面冷清,始终充满着痛苦、扫兴、泪水、悲戚,笼罩着“遍被华林”的悲凉氛围。把一个庆贺生日的大喜之事置于这种冷落悲凉的环境气氛中来描写,显然是刻意运用了反常手法来渲染的,对揭示贾府没落灭亡的必然趋势添上了有力的一笔。又如第75回,写贾珍带领妻子姬妾,在汇芳园丛绿堂中摆酒开怀作乐赏月。原应出现一个赏心悦目的欢乐场面,然而作者却用反常手法来渲染周围的环境气氛:“夜阑时分,斗转星换,大家正添衣喝茶,换盏更酌之际,忽听那边墙下有人长叹之声”,又“只听得一阵风声,竟过墙去了,恍惚闻得祠堂内槅扇开阖之声,只觉风气森森,比先更觉凄惨起来。看那月色时,也淡淡的,不似先前明朗,众人都觉毛发倒竖。”这种由长叹声、风声、祠堂槅扇开阖声等与陪衬意象月色和赏月声聚合而成的“异兆悲音”,有虚有实,虚实结合,形象逼真地渲染出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警示性的环境气氛,与摆酒开怀作乐赏月的“乐事”恰成鲜明的反差,从而有力地暗示了作品反映封建大家族“盛筵必散”、“忽喇喇似大厦倾”,地主贵族末世子孙“树倒猢狲散”的厄运不可避免的主旨。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在76回中,写贾母带着众人斟酒行令,团团围坐赏月后,又带着众人“赏了一回桂花”,并“入席换暖酒来。正说着闲话,猛不防那壁里桂花树下,呜咽悠扬,吹出笛声来”,不久“只听桂花阴里又发出一缕笛音来,果然比先越发凄凉,大家都寂然而坐。夜静月明,众人不禁伤感。” ——这里在赏月饮酒的热闹场面描写过程中,运用了反常手法,浓笔渲染了由呜咽悠扬的笛音酿成的凄凉环境,两者形成鲜明的反差对比,从而十分强烈地透射出贾府统治者内心深处埋藏的没落隐忧,暗示贾府已到了“运终数尽,不可挽回”的地步,也与全书揭示封建制度无可挽回地没落灭亡的题旨相契合的。
    总之,《红楼梦》中反常手法的运用范围是很广泛的,频率也是很高的。这些技法成功的运用,都取得了出奇制胜、新颖别致的艺术效果,对加强人物形象的刻画,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深化题旨内蕴的揭示,都起了不同凡响的作用。可以说,《红楼梦》中反常手法的大量的成功运用,正是作者“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必然结果。这种创作技巧,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原载:《红楼梦学刊》1997年第3期
    
    原载:《红楼梦学刊》1997年第3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