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这位女性才是中共“一大”的幕后功臣

http://www.newdu.com 2017-10-11 人民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这位女性才是中共“一大”的幕后功臣
    

推荐人:李灏


    


    

推荐理由:1921年7月23日至31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召开,期间由于有法国搜查人员介入,会议被迫终止,转至嘉兴南湖一艘船(红船)上进行。


    


    

这段耳熟能详的历史背后,有一位不可忘记的女性,她就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人民出版社首任社长李达的妻子王会悟。


    

    

不可思议的一位女性


    


    

在整个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过程中,有一位女性是不能忘记的。


    


    

这个人叫王会悟,李达的妻子。1898年生于浙江乌镇的书香门第,与沈雁冰有表亲关系,曾就读于嘉兴一师,后又入湖州教会学校。


    


    

她1919年到上海,在中华妇女界联合会做文秘工作。在这里她认识了才华横溢的李达,文质彬彬的李达对婉约聪慧的王会悟一见倾心,1920年下半年,他们在陈独秀寓所举办了简单的婚礼,除陈独秀夫妇外,还邀请了沈雁冰、沈泽民兄弟参加。


    
    李达
    
    

李达夫人王会悟


    

因李达在筹备会议时负责食宿和选址,王会悟就成了他的助手。


    


    

她认识博文女校校长黄绍兰。时值暑期,学校已放假,包下学校的事一谈就妥。王会悟即付了两个月的租金,把女校包下,作为代表的食宿地。


    


    

毛泽东到后,就住在西边一间较小的房间,睡在单人床床板上。


    


    

开会地址也是王会悟选的。李公馆距博文女校仅一站之遥,它的主人是李汉俊的哥哥李书城,他曾是老同盟会会员,后做过北洋政府的陆军总长。李书城夫妇出游去了,公馆里只有李汉俊和他的妹妹李声韵。王感到李公馆环境僻静, 前后门均可出入,行动方便,李书城又是大官,可做掩护。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
    

会议开始后,王会悟扮演了这里的女主人角色。


    


    

当夜从李公馆撤离的代表汇集到渔阳里2号陈独秀家时,新的会议地址又是王会悟提议的。


    


    

开始有人提议到杭州,但杭州路途较远,安排食宿也困难。王会悟 就提出到嘉兴南湖,这里离上海近,交通方便,可以租一条船,以游湖为掩护,在船上开会。大家一致赞同。


    


    

这样, “一大” 最后一天的会议就转移到了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于是就产生了那条后来成为文物的历史性的红船。


    


    

然而,这一天从上海北站乘车前往嘉兴南湖的只剩下 10位代表。两个共产国际代表因怕引起怀疑,不便前往了;李汉俊作为李公馆的主人,担心受到监视,也不宜离开;何叔衡因事先回长沙去了;陈公博在离开李公馆时就被盯梢,当夜大东旅社又发生了一起枪杀案,惊惧之下,第2天就带着妻子李励庄去了杭州。


    


    

在南湖,王会悟张罗一切。租船、午餐,连小费一共花了8元钱。


    


    

她还到东站一一迎接代表们的到来。


    


    

这一天,恰巧是江南阴雨天。南湖烟雨迷蒙。


    
    嘉兴红船
    

中共 “一大” 在这艘红船上继续着它未完成的议题:通过了约700字的15条纲领,确定了党的名称、政治主张、奋斗目标、基本政策、组织原则以及与其他政党的关系,等等。


    


    

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对国民党的态度,根据多数人的意见,决定采取排斥态度 (即不合作)。


    


    

这个历史性的纲领,分俄译本和英译本,俄译本后保 存在苏共中央档案馆,20世纪50年代移交中国,英 译本则 为1924年陈公博撰写的论文《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的附件,保存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会议最后选举中央领导机构。因考虑当时党员人数少 (50余人)、地方组织不健全等因素,决定暂不成立中央委员会,先组建3人中央局。


    


    

经无记名投票,陈独秀、张国焘、李达当选中央局成员,陈独秀任书记,张国焘任组织主任,李达任宣传主任。


    


    

会议从上午11点一直开到傍晚6点,完成了所有议程,意味着持续9天的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胜利闭幕。


    
    中共“一大”代表(部分)
    

那是在烟雨朦胧的南湖,在一条小小的游船上,没有举国欢庆,也没有公开的宣言,但它却是实实在在的于无声处的惊雷,宣示着历史巨变的开端。


    


    

当晚,10位代表乘火车返回了上海。


    

本文节选自《醒狮风云录》


    

推荐图书


    

来源|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