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一开始就交代道: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偈云: “无材可去补苍天,【甲戌侧批:书之本旨。】枉入红尘若许年。【甲戌侧批:惭愧之言,呜咽如闻。】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也就是说,红楼梦是“无材补天”的顽石“枉入红尘”的一段经历。“无材补天”是“书之本旨”。既然如此,那么理解什么是“补天”,作者为什么自称“顽石”,对于理解红楼梦是至为关键的。但是,遗憾的是,红学界对此从来没有给予合理的解释,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笔者《红楼梦与清初民族斗争管见》一文中指出:顽石(玉)代表的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作者自称“顽石”、“怡红公子”,暗指自己是坚定的民族主义者。这可以从傅山的行为得到印证。 傅山为表示对清廷剃发的反抗,出家为道,道号“真山”。因身着红色道袍,遂自号“朱衣道人”,别号“石道人”。朱衣者,朱姓之衣,暗含对亡明的怀念;石道者,如石之坚,意示决不向清朝屈服。红楼梦的主人公号“顽石”、“怡红公子”,与傅山完全一致。 笔者在文中还指出,“天崩地陷”指亡国,“补天”指拯救民族危亡。下面再做些补充。 史可法称明朝灭亡为“地坼天崩,山枯海泣。” 明遗民潘柽章在《赠顾宁人》中写道: “相对何须学楚囚,便当戮力向神州。但令舌在宁论辱?除却天崩不是忧!” 明遗民冯班在《杂诗》中也写到: “山崩与海竭,共尽亦何辞。” 夏完淳在《大哀赋》中也写道: “越以乙酉之年,壬午之月,玉鼎再亏,金陵不复;公私倾覆,天地崩离”。 他在《精卫》一诗中还写道: “北风荡天地,有鸟鸣空林。志长羽翼短,衔石随浮沈。崇山日以高,沧海日以深。愧非补天匹,延颈振哀音。辛苦徒自力,慷慨谁为心?滔滔东逝波,劳劳成古今。” 明确地把亡国比喻为“天地崩离”,把拯救国家危亡比喻为“补天”。 陈子龙在《九日登一览楼》中写道: “危楼樽酒赋蒹葭,南望潇湘水一涯。 云麓半含青海雾,岸枫遥映赤城崖。 双飞日月驱神骏,半缺河山待女娲。 学得屠龙空缩手,剑锋腾踏绕霜花。” 徐枋写道: “杞人之天既坠,然岂无断鳖足而柱之、炼无色石而补之者。” “半缺河山待女娲”、“愧非补天匹”、“炼无色石而补之”,就是红楼梦“女娲氏炼石补天”的注解!因此,红楼梦的“补天”,就是指拯救国家危亡。 我们再来看“芦雪广即景联句”中的描写:“鳌愁坤轴陷,龙斗阵云销。”龙斗指大规模的战争,“鳌愁坤轴陷”与“断鳖足而柱之”如出一辙。因此这两句诗是红楼梦“补天”思想的最好注解。“坤轴陷”即“天地崩离”,指抗清斗争失败,国家沦陷。 既然“天崩”是指国家沦亡,那么“日夜悲号惭愧”就是亡国愧恨;全书迸发的血泪,如“绛珠”是血泪,“紫鹃”即杜鹃啼血,“字字看来都是血”,作者“泪尽而亡”,全部是民族血泪,而不是个人、家族的血泪。如果是个人的、家族的血泪,就是卑微的,甚至是自私的,因为广大人民的命运、民族的命运,比一个贵族家庭、一个贵族公子的命运更有悲剧意义。只有表现民族的悲剧与血泪,红楼梦才堪称为一部伟大的作品。 原载:(本文《红楼梦汉民族精神研究》一书。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2010年5月。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