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红楼梦》的流传与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沈治钧 参加讨论

    各位朋友大家好,这次能到南京参加跟《红楼梦》有关的活动很高兴,我们知道北京和南京这南北两京跟《红楼梦》有着着天然的联系,曹家有三代四个人曾任江宁织造,不仅如此,曹雪芹就出生在南京,出生在现在的大行宫附近。尽管对于曹雪芹的生卒年还没有定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出生在南京,这种联系在很多史料上都可以看到。他的一个朋友敦敏在诗集里留下了赠给他的篇章中有这么两句“燕市狂歌悲遇合,秦淮残梦忆繁华”。燕市指的是北京,当时生活在北京,可是曹雪芹脑子里的梦却是在秦淮河边在南京。《红楼梦》是曹雪芹在北京创作的,但是小说的内容和他自己以及他们曹家在南京的生活有很紧密的联系。另外,南京图书馆收藏了很多《红楼梦》方面的书,其中最富盛名的是南京图书馆一个抄本,叫南图本,也叫戚宁本,这里的宁就是指南京。这是非常珍贵的一个抄本,现在《红楼梦》的抄本有十一二种,南图本就是其中之一,这也说明南京和《红楼梦》有着紧密的联系。 同时在红学研究方面,南京也可以算是一个重镇,老一辈中最著名的有南京大学的教授王伯沆先生,他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很受推崇,因此这次到南京来做这个讲座很是高兴。
    首先谈《红楼梦》的流传,要谈它是怎么产生的,什么时候产生的。这个在小说的第一回里有个交待,空空道人发现一块大石头上写着字,这些字就是《红楼梦》的内容叫做《石头记》,他抄录下来后改名为《情僧录》,另外有人改为《风月宝鉴》,曹雪芹看到这个本子后,在悼红轩“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分出章回,纂成目录”, 这个“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现在看来并不是一句空话,交待了小说的写作过程,写了十年,“增删五次”说明了他的创作态度十分认真,一再的增删修改。在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早期抄本里,有一本叫甲戌本,在曹雪芹还活着的年代这个本子有题诗说:“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这也是说他写这本小说写了十年。所以我们从小说的正文及甲戌本的题诗能够看出写这本书大概用了十年时间,甲戌年是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因此最晚在这一年小说已经大概完成了,由此上推十年可以估计到他写这本书的时间应该在乾隆九年左右,10年以后,也就是乾隆十九年此书完成,也有专家说,既然乾隆十九年脂砚斋都在上加评语了有题诗了,应该是完成的很不错了,所以应该再往前提两年,所以乾隆七年就开始创作了,这个说法也有一定道理。我们现在该确定一个点,《红楼梦》的创作完成的时间最晚是乾隆十九年。这就是《红楼梦》的流传的第一个阶段。
    小说完成之后,首先在在曹雪芹的朋友的小圈子里开始传阅,比如说早期加批语的脂砚斋,脂砚斋到底是什么人,红学界至今也没研究清楚,说法很多,可以肯定的是跟曹雪芹关系很亲密的亲戚或朋友,另外还有敦成和敦敏,朋友再有朋友,这个流传的范围就不断扩大,最后扩大到整个北京的上层社会,士大夫的阶层。很多人都在看《红楼梦》的抄本,这个时间大概是从乾隆十九年到乾隆五十六年共30多年的时间,这是第二阶段即抄本流传的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产生了刻本。《红楼梦》是长篇小说,有近百万字,抄很是费力,程伟元、高鹗觉得应该将之公开出版,但遗憾的是抄本流传的时候只有八十回,小说还没有完,于是据他们自己说他们搜集了后半部的一部分,经过高鹗的整理形成了《红楼梦》后四十回,这样将完整的一百二十回首次公开刻印,这就是乾隆五十六年。刻印之后,这本书很快在全国各地流传开来,一时洛阳纸贵,而且各地也用这个本子进行翻刻,印的越来越多,价格越来越便宜,小说的流传范围也就越来越大,从乾隆五十六年一直到清末年民国初年,一直是这样的过程,小说的刻本一直在流传,读者很容易看到。直到民国十六年(1927年)胡适买到了抄本甲戌本,此时重新发现了这个小说在公开刻印出版之前流传过程中的一个状态,即抄本流传的状态,胡适认为他买到的就是当初流传的抄本版本。从胡适之后对各种抄本的搜集整理就很重视了,直到现在都在做这件事,现在发现的抄本共有十一二种。现在大家通常看到的《红楼梦》,比如说人民文学出版社从1982年开始出版至现在几经修订还在印的版本,它所根据的底本的前80回就是一个庚辰本的抄本,所以现在读者读到的是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的版本即是当初抄本流传时当时读者的阅读状态,后40回根据的是程甲本这就是《红楼梦》流传的一个大概的过程。
    现在我们可以根据一些具体的材料感受到当初这本小说流传的状态。比如说当时有个人叫永忠,是雍正皇帝的弟弟十四阿哥允禵的孙子,他诗集叫《延芬室集》,在这里有首诗,题目是《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兼吊雪芹》,自己的注释就是“雪芹” “姓曹”,这毫无疑问他所悼念的人就是曹雪芹。永忠不认识曹雪芹,却认识墨香,墨香是曹雪芹最要好的朋友敦敏、敦诚兄弟的叔叔。因此墨香手里有《红楼梦》的抄本很是合情理。永忠通过墨香看完《红楼梦》后很是感慨,于是在曹雪芹去世5年后即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写了三首绝句来悼念曹雪芹。第一首诗是“传神文笔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泪流”。说这本书完全可以流传千秋万代,读这本书时只要是有感情的人肯定得流泪。下面两句是“可恨同时不相识,几回掩卷哭曹侯”。他很遗憾生活在同时有共同的朋友圈子却不认识,现在知道时曹雪芹已经去世了,只能现在边看边悼念。这是最早期的《红楼梦》的读者读完《红楼梦》的感慨,同时这首诗也是确定《红楼梦》的作者就是曹雪芹的重要证据。到目前为止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是最可靠的。第一首诗表明了永忠是在哭小说的作者曹雪芹。第二首诗在考据上更加严密了:“颦颦宝玉两情痴,儿女闺房语笑私”。在这个诗句里提到了两个人物,黛玉和宝玉,由此证明他所看的《红楼梦》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红楼梦》。从这个证据里我们可以看到在早期读者看到这本书时的感慨,同时可以体会到早期小说的抄本流传的方式,即是曹雪芹写出来之后在朋友圈子里传阅,而后这个圈子不断扩大,永忠即是扩大的圈子里的人物之一。乾隆的堂兄弟画家弘旿在永忠的诗集上面加了几句批语:“此三章诗极妙。第《红楼梦》非传世小说,余闻之久 矣,而终不欲一见,恐其中有碍语也”。由此可见弘旿也知道这本书的作者是谁,当过江宁织造,跟当权者都有恩怨,当时文字狱盛行,他害怕这本书里有不合适宜之语,读的书牵扯到禁书读者也有责任,他知道这本书的存在也看到了永忠的诗句,但他就是不敢看,证明了他担心惹到麻烦,这也是《红楼梦》抄本流传过程中有意思的一个状态,有人喜欢有人不敢看。再举个例子,有个人叫明琳是曹雪芹的好朋友,明义是明琳的堂兄,墨香是明义的堂姐夫,他的哥哥明仁和明瑞都出现在敦成敦敏的诗里面,我们因此可以保守的说他是曹雪芹朋友圈子的一个外围人物,他的诗集叫《绿烟锁窗集》,其中有一组诗20首绝句叫《题红楼梦》,这个诗的小序说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这本书“备记风月繁华之盛,盖其先人为江宁织府。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随园故址”。随园在南京,是著名诗人袁枚的一个私人住宅,之前的主人是隋合德,是曹府江宁织造被罢免之后的继任者,所以叫随园,袁枚买了后改名了,为了过随心所欲的生活改为随园。这证明随园跟曹家确实有关系,因而明义认为大观园的原形即是随园。“惜其书未传,世鲜知者,余见其抄本也”。明义的说法袁枚也知道了,他俩也是莫逆之交,他知道后也很是得意,在《随园诗话》里注上一笔,说《红楼梦》小说里的大观园就是我家的随园。但他的孙子就说这是他祖父的夸耀,不是事实。虽如此,应该也是有影子的。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程伟元在刻印这本书时作了个序言也交待了书的流传过程:好事者每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十金。即有人抄了《红楼梦》拿到集市上去卖了,这说明了为什么小说的流传范围越来越大的原因即是进入了商品流通了。直到程伟元和高鄂读到后将之公开刻印出来。另外有明义的堂外甥裕瑞(生活在乾隆末年到嘉庆年间直到道光年间)在《枣窗闲笔》,的记载,“闻旧有《风月宝鉴》之说,又名《石头记》,曾见抄本卷额,本本有其叔脂砚斋批语,引其当年事甚确,易其名为《红楼梦》”,“此书自抄本起至刻续成部,前后三十余年,恒纸贵京都,雅俗共赏”。
    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抄本第一本叫甲戌本,正式书名叫《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它是一个是残本,一共只有十六回,从一回到八回,十三回到十六回,二十五回到二十八回。为什么叫甲戌本,因为在第一回,曹雪芹在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题写了一首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首诗的后面甲戌本比别的版本多了一句话:“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这本书有很多名字,看来脂砚斋比较喜欢《石头记》这个名字,到再评时仍用这个名字,因此我们认为抄本的底本最早的应该就是甲戌年间的,所以我们称作甲戌本。这个本子晚清的一个著名的收藏家叫刘全福曾收藏过,后来流传到别人的手里,直到1927年,胡适买到了一个抄本,就是现在著名的甲戌本。他买到时非常得意,他说这是人世间最古老的一个版本。1948年底,胡适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解放军包围了北京,蒋介石派飞机把他接出来,胡适在众多的藏书中只带走了两本书,一本是父亲的手稿,因为他是个孝子,再一本就是这个甲戌本。从此这本书就跟着胡适流浪,到了台湾后来又到了美国,这书就一直寄存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在胡适去世之前的1961年,胡适把他珍藏了三十多年的甲戌本公开影印出来了。影印出版是在台湾和香港这两个地方同时影印,大陆买到了这个影印本,很快上海古籍出版社也在1962年将之公开出版。2005年,上海博物馆花了重金把这个抄本从海外买回来了。
    甲戌本珍贵的原因也是因为在上面有很多早期的读者加上去的批语,比如说这其中就有脂砚斋的批语,脂砚斋是曹雪芹的亲戚或朋友,他知道曹雪芹的一些心理想法,他在这些批语里透露了一些曹雪芹的情况,这都是重要的史料,同时也透露了作者一些真实的想法,这对我们准确的理解《红楼梦》是很有帮助的。因此这些批语非常珍贵。在小说的第一回,即是在“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这首诗的后面,他说“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月泪笔。”这个批语原来有些字写错了,现在纠正了过来。这条批语之所以珍贵是因为透露了曹雪芹去世的确切时间就是壬午除夕,即乾隆二十七年腊月三十,即公元1763年2月12日,对于一个伟大的作家我们应该了解他的生平,这条批语就是告诉了我们这个,而这条重要的史料就是保存在这个甲戌本里。再看一条非常著名的批语在小说的第十三回,现在叫“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针对这个地方,脂胭斋有批语,说“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原来的回目,不是秦可卿死封龙禁尉,而是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他这个故事作者作者用的是史笔,用的是春秋笔法,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日二鉴,底是安富尊荣………大概的意思就是,秦可卿这人还是不错的,她临死之前托梦给凤姐说的那些话还是挺有见识的,虽然她说的那些事情都没有做,比如说,秦可卿对凤姐说,你应该在祖茔旁边多买一点地,因为家里边如果出现抄家的事情,家败了,皇帝抄家是不抄祖坟旁边的地的,这样我们还有基业,子孙还能有赖以糊口的地方,这是秦可卿在梦里边交待给凤姐的事情,凤姐一直没做,对于这个加批的人说这个事情虽然没有做,但是心意确实是很让人佩服的,这么一个女性形象,你写她淫丧天香楼,你写他跟公公乱伦,这个显然是不好的,我们把她赦免了吧。于是他就命令曹雪芹(号芹溪)把它删去,所以我们现在读到的《红楼梦》里说秦可卿是病死的,但其,根据这条批语我们就知道曹雪芹原来的设计不是这样,原来的设计就是她因为跟贾珍有染被丫鬟撞见了,所以她羞愤自杀上吊了。这个在小说里边还有很多的痕迹,比如第五回的那个册子上面,在秦可卿的这个册子上面就画着一个美人悬梁自尽的,而且秦可卿的这个判词,说她情天情海幻情深,情记相逢必主淫,这都是暗示秦可卿是因为淫荡上吊而死的,这条批语,就让我们了解到作者曹雪芹具体的创作过程,他把故事情节修改了,人物形象也改动过,看来这不是曹雪芹的本意,因为他虽然改了,但是他故意没改干净,还能让大家感觉到她跟贾珍的关系不正常,因为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小说十三回十四回描写的秦可卿死了之后,她的丈夫贾蓉什么反应都没有,她的婆婆尤氏犯了胃庝病躺在床上,什么事情都不管,只有贾珍一个人在那里悲痛欲绝。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他就是在暗示贾珍这种态度是极为反常的,他跟儿媳妇之间不干净,那么这条批语就透露了这件事情。有人就认为所谓的老朽能够命令曹雪芹去改的可能不是脂砚斋,而是另外一个叫畸笏叟的人,而这个人,就有可能是他的叔叔曹頫,这是刚才介绍的第一个抄本。第二个抄本是己戊本,这个己戊本书名也和甲戌本一样叫《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它也是一个残本,现在保存着四十多回,为什么叫己戊本,因为在第三册总目书名下复注标明己戊冬月定本,那么戊是哪一年呢,就是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这个时候,曹雪芹还在世,脂砚斋在这一年搞了一个定本,因此,我们把这个抄本叫己戊本。现在这个抄本收藏在国家图书馆和国家博物馆,因为他们流传的过程当中,完整的一本书,失散过,分开过,所以现在保存在两个地方,现在也有影印本。这个己戊本很有意思,在大家研究过程当中发现它有一些避讳字,避哪些讳呢,就是玄,我们知道,康煕皇帝叫玄烨,因此,清朝人要避这个字,避玄字有两个办法,一个办法是最后一笔不写,最后那个点不写,这是一个避讳的办法,另外一个,不写这个字,而写成元旦的那个元来代表这个玄,还避这个弘,乾隆皇帝叫弘历, 因此这个字也要避,避的时候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最后那个点不写全,因此,避玄,避弘,这都毫不奇怪,要避皇帝讳嘛,可是奇怪的是还有两个字他也避,一个是祥,一个是晓,为什么抄本要避这两个字呢,这个当初研究这个事情的有两个红学家,一个是吴恩裕,一个是冯其庸,他们一开始怀疑是否跟纪晓岚有关系,纪晓岚这个晓,后来研究发现,这是怡亲王,两代怡亲王,老怡亲王叫允祥,小怡亲王叫弘晓,这是在避两代奕亲王的讳。这个允祥就是老十三,康熙皇帝的十三阿哥,他的儿子叫弘晓,后来接替他袭了怡亲王的爵位,弘晓是一个很有修养的人,有诗集。所以吴恩裕先生和冯其庸先生认为己卯本是怡亲王家雇人抄的一个本子,这个结论是非常合理的。
    历史上曹家和怡亲王有非常亲密的关系,看个证据,雍正二年,江宁织造曹頫给雍正请安,雍正就写了一大篇的话来教训曹頫。(曹頫跟曹雪芹的关系学术界也是有争论的,爷爷这是曹寅是可以确认的,但是父亲是谁说不清,所以这曹頫有可能是曹雪芹的父亲也有可能是叔叔,我个人认为是叔叔的可能性比较大点,无论是哪种可能,曹頫跟曹雪芹的关系都是很亲密的)曹頫的话很简单就是恭请万岁圣安,雍正对此却没好气,在他的请安折上写道“朕安。你是奉旨交与怡亲王传奏你的事的(允祥即怡亲王),诸事听王子教导而行。你若自己不为非,诸事王子照看得你来;你若作不法,凭谁不能与你作福。不要乱跑门路,瞎费心思力量买祸受。除怡亲王之外,竟不可用再求一人托累自己。为甚么不拣省事有益的做,做费事有害的事?因你们向来混帐风俗贯了,恐人指称朕意撞你,若不懂不解,错会朕意,故特谕你。若有人恐吓诈你,不妨你就求问怡亲王,况王子甚疼怜你,所以朕将你交与王子。主意要拿定,少乱一点,坏朕声名,朕就要重重处分,王子也救你不下了。特谕。” 很严厉的口气,看出来雍正很不待见曹頫,四年之后也确实免去了曹頫的江宁织造,而且还抄了他的家,这里面看出来雍正在教训曹頫,他对曹頫已经不满意了。在雍正的批语里很清楚的看出曹家和怡亲王有着亲密的关系。既然有这层关系,曹雪芹写出了这本书,怡亲王想看的话自然可以看到,喜欢的话自然就会抄一本,小怡亲王弘晓特别喜欢看小说,是个小说迷,这种情况下他找来《红楼梦》看并抄上一本很是合理,所以这个己卯本跟怡亲王家是有关系的。
    还有一个抄本是庚辰本,也是残本,只少了64和67两回,因此这个本子的最珍贵之处是它保存的比较全,保存了78回比较完整。叫庚辰本是因为在第5册和到8册封面下都有这样的字:辰秋月订本,辰秋订本。辰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这时曹雪芹还在世呢,己卯就在庚辰的前一年,脂砚斋在己卯的冬天搞了一个订本,所以不可能在辰的秋又重新搞了一个订本,那应该是从己卯到辰一直在搞这个订本,跨时两年,也有可能跨时更长。所以现在一般认为这己卯和庚辰本这两个本子有种非常亲密的关系,己卯本不完整只有40多回,通过庚辰本可以了解己卯本少的那些,因为这两个本子的文字很是接近。这是庚辰本的珍贵之处。这个抄本本来收藏在燕京大学图书馆,后来解放后燕京大学撤消后收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现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通行本前80回的底本就是庚辰本。
    介绍第四个抄本叫戚序本也叫有正本。这个书是上海有正书局在1911年用石印的办法影印的。它原来的名字叫《国初抄本原本《红楼梦》》。它强调原本。国初就是清朝初年,其实这是个误会,因为《红楼梦》产生在乾隆年间,绝对不是国初。看来搞到这个本子的人觉得这个抄本很珍贵,年代很久远,因此他题写了这个书名。为什么叫戚序本呢?因为这个抄本的前面有戚蓼生写的一篇序。这个戚蓼生的序对《红楼梦》有很高的评价,所以我们把它叫戚序本。因为最早把它影印出版的出版社是有正书局,所以我们又称它为有正本。据说这个戚序本的底本收藏在上海图书馆,后来有专家去上海图书馆去找,想看看它的底本,结果没找到。怎么回事呢?现在也搞不清楚,是上海图书馆不愿意让他看还是上海图书馆找不到这个,这个不太清楚,估计是他们不知道怎么回事放在什么地方一时找不到。这个戚序本的一个姊妹抄本就是南京图书馆的抄本。叫姊妹本是因为它们的文字大概是一样的,另外这两个抄本都有戚蓼生的序,因此它们就是从戚蓼生搞的本子传下来的。所以我们说这个戚序本跟南图本是姊妹本。戚序本有公开的影印出版的,人民文学出版过,其他的出版社也出版过。在这十几种抄本里边,唯独南图本原来没有影印本,大家看不到,不过据说最近也公开影印出版了。其他的一些抄本我们不一一介绍了,简单的说一下。有南图本,也叫戚宁本,因为有戚蓼生的序,宁是指的南京,所以也叫戚宁本,也叫南图本。另外,列藏本,收藏在俄罗斯的原来的列宁格勒,现在的圣彼得堡,这个抄本现在也被影印出版了。梦稿本,也叫杨藏本,清朝的收藏家叫杨继振,他收藏的一个版本。蒙府本,也叫王府本,据说原来收藏在蒙古一个王府家里。舒序本,因为前面有舒元炜的序,所以叫舒序本。还有一个叫甲辰本,也叫梦觉本,前面有梦觉主人的序,所以叫梦觉本。还有一个是郑藏本,因为原来收藏在郑振铎先生的手中,现在归国家图书馆,也叫郑藏本。这些都是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抄本,并且现在都已经影印出版了。有一个其实已经丢了的一个抄本,跟南京有关系。这个抄本叫靖藏本,这个靖,是指的靖应鹍老先生。这个靖应鹍的祖上看来是个旗人,曾经在扬州住过,后来他生活在南京。他的一个朋友叫毛国瑶,这个毛国瑶到靖家去借书,发现他们家有一个石头记的抄本,他就借来看,看的时候他就把上面的一些批语给抄下来了,这个借阅的时间是1959年的夏天,看完以后他当然就还给靖家了。到了1964年的时候,从胡适把这个甲戌本影印出版之后,这个抄本的影响越来越大,学者们越来越重视对抄本的研究。毛国瑶就把这些批语寄给俞平伯看,俞平伯就给他回信说这些批语很有意思,并建议他把这个本子找出来,让大家看一看。结果毛国瑶又到靖家又借这本书的时候,靖家怎么也找不到这本书了,一直到现在也没有找到。因此我们说这是一本已经丢了的抄本,非常可惜。甚至现在有些学者怀疑:你真的有过这个抄本吗?你是不是说谎啊?有过这个怀疑。不过学术界大部分人还是相信有过这个事情,靖家确实有过这么一个抄本,但是非常可惜的是不知道什么原因把它给弄丢了。因此我们在座的南京的朋友其实都有责任,看看有没有机会能够把这个本子再找出来。
    这些抄本它的价值在哪儿呢?我们只举一个例子来说。抄本的文字都有一些很小的差异,根据这些不同的文字可以研究哪个文字是最合理的,或者说哪些文字是最接近曹雪芹的原笔的。抄本毕竟是人为抄的,抄的原多就越有可能有走样的地方,有的给抄错,也有可能一些自以为是者给更改了。刻本比抄本晚了三十几年,程伟元和高鹗刻的时候很有可能也有改动,而且刻的底本也不一定是最好的。在第三回里形容林黛玉长什么样儿,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的版本是这样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情目。”非常美,而且非学合乎林黛玉的气质,好象她的眉毛是挂起来的烟雾,蹙是发愁的样子。眼睛更为传神,似泣非泣,而且含着水旺旺的露。这是从各个版本对比中选择出来的,各个版本不尽相同。甲戌本:“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己卯本:“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笑非笑含露目”,不是泣而是笑,这种似笑非笑的形象有点可笑。庚辰本:“两弯半蹙鹅眉,一对多情杏眼”,比较庸俗的笔墨。舒序本:“眉弯似蹙而非蹙,目彩欲动而仍留。”戚序本:“两弯似蹙非蹙罩烟眉,一双俊目”;南京图书馆的南图本和蒙古王府本也是这两句。甲辰本(梦觉主人本):“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程甲本和程乙本就是采有的这两句,因此这两句流传很广,整个清朝的读者眼中的林黛玉眉眼就是这样的。列宁格勒本:“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现在通过抄本研究觉得列藏本里的两句话更为精彩,因此虽然人民文学出版社采用的底本是庚辰本,但是这两句采用的是列藏本的文字。这也显示了抄本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保全《红楼梦》的功臣程伟元、高鹗在萃文书屋(一般认为在北京,也有认为在苏州,不过应该在北京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最初这个书是在北京流传的)以木活字排版将之公开刻印出版。此前《红楼梦》一直不能传世,即没有正式出版,现在出版了一百二十回的完整版名叫《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程甲本出版之后,程伟元和高鹗又进行了一些修订,次年,出了第二版即程乙本,书名依然是《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胡适对这个本子非常欣赏,因为语言很通俗接近现代口语,在他的主持之下于1927年在上海的亚东图书馆就推出了一部新式标点的《红楼梦》的通行本,推出后很受读者欢迎,从1927年至1982年这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中国的读者读到的《红楼梦》主要是这个程乙本,直到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以庚辰本为底本的版本之后打破了程乙本一统天下的局面。简单梳理下刻本流传的过程就是从1791年开始程伟元、高鹗刻印出版后流传的是程甲本,整个清朝的人都看的是程甲本,到1927年因为胡适欣赏并推广程乙本,因而在1927到1982年之间读到的是程乙本,1982年之后读到的主要是抄本,即人民文学出版社庚辰本为底本的版本。
    程甲本的前面有程伟元和高鹗的引言:“是书前八十回,藏书家抄录传阅,几三十年矣。今得后四十回,合成完壁。缘友人借抄争睹者甚夥,抄录固难,刊板亦需时日,姑集活字刷印。”在这里交待的很清楚原来抄本流传的都是前八十回,到程伟元和高鹗手里整理完整为一百二十回。
    刻本流传中的另一个例子,嘉庆二十二年得舆在《京都竹枝词》里写道:“做阔全凭鸦片烟,何妨做鬼且神仙。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你要摆出你的派头要靠鸦片烟,这是鸦片战争之前的事,鸦片危害中国很深了,很多士大夫都认为吸鸦片才有派头,吸鸦片时聊天要谈《红楼梦》才行,不然你再有学问再有派头读过再多的书没看过《红楼梦》不谈《红楼梦》不懂《红楼梦》也是没学问。这是在程伟元和高鹗刻印这书之后二三十年的时间了,这说明当时《红楼梦》已经非常流行了,在上流社会以谈论红楼多为荣。另外郝懿行《晒书堂笔录》有如下记载:“余以乾隆嘉庆间入都,见人家案头必有一本《红楼梦》。”由此可见此书流传的范围和受追捧的程度。毛庆臻在《一亭考古杂记》有记载“乾隆八旬盛典后(1790年即程甲本出版前一年乾隆80岁那年),京版《红楼梦》流衍江浙,每部数十金;至翻印日多,低者不及二两。其书较《金瓶梅》愈奇、愈热,巧于不露,士夫爱玩鼓掌,传入闺阁毫无避忌。”从中也可以看出《红楼梦》受欢迎的程度,这本书小姐们少奶奶们都可以读,雅俗共赏,任何阶层任何人都可以读。
    下面说《红楼梦》的研究。伴随着《红楼梦》的产生对它的研究就开始了,早期的读者边看边加批语这种方式就是一种研究,因此可以说脂砚斋是第一个红学家。以1921年为界把红学分为两个阶段,旧红学和新红学。1921年是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的时间,这之后改变了红学研究的格局,从旧红学的状态进入到了现代研究的状态我们称之为新红学。旧红学有这么几种类型。一种是题咏,看过之后写诗发表自己的感想,永忠和明义的题诗都为题咏。第二种是评点,脂砚斋就是,脂砚斋之后评点《红楼梦》的比较有名的还有姚燮、王希廉、张新之,这是旧红学研究《红楼梦》的一个重要方法。还有一种是杂著,随笔和小论文般的形式,出名的有两个,一个是二知道人,另外一个是近代的王国维。旧红学使用的方法有两个,一个是感悟,读过后的感想体会;二是索引,貌似考证,其实是不好的失败的一种考证。杂著里面,二知道人《红楼梦说梦》里说到:“蒲聊斋之孤愤,假鬼狐以发之,施耐庵之弧愤,假盗贼以发之;曹雪芹之弧愤,假儿女以发之,同是一把酸辛泪也。”二知道人的这个评价是非常精彩的。王国维1904年发表的用文言写作的《红楼梦评论》,这是现代学术史上的开篇之作,这里有个著名的结论:“《红楼梦》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红楼梦》这部书和历史的社会的层次不一样,具有哲学的高度,思考的是宇宙的问题,是一部真正的文学作品。王国维给的定论是“《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这个结论现在被大家所普遍接受。悲剧、喜剧这个概念是王国维从古希腊引入到中国来对《红楼梦》进行评价,用的非常的确切。旧红学虽有各种各样的缺点,但也不能一概否定,旧红学里也有很多的真知灼见。我个人认为索引派是旧红学里的糟粕,它的基本逻辑是《红楼梦》表面上是一个儿女情长的故事,实际上里面隐含着政治历史的内容,所谓“真事隐”是把政治历史的东西隐藏在字里行间了。因此他们的责任是把隐藏的东西挖出来,但各人挖出来的东西又不太一样。下面说几个从乾隆年间到光绪年间比较流行的说法。第一个是“明珠家事说”,纳兰明珠是康熙朝的大学士,他的的儿子纳兰性德是个著名的词人,他的词写的很好,缠绵悱恻,也有很多的儿女情长。这个说法就是说《红楼梦》写的是明珠家里的事,贾宝玉就是纳兰性德,他们的儿女情长很是相似,这种说法在清朝很是盛行,很多人都在论证这个说法,大部分都是人云亦云,这个的根据只有纳兰性德的词。还有一个说法是“张候家事说”,这个张候是江宁地方的一个一等候。还有“傅恒家事说” ,傅恒是乾隆的岳父,他的女儿是乾隆的皇后,只因为《红楼梦》家有个元春作了皇妃。还有说更可笑的说法是“和坤家事说”。这几种说法因为没有根据,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所以越说越热闹,最流行的是“明珠家事说”。这是在清朝灭亡前的几种说法,光绪后这些说法已经不够刺激了,出现了新的说法。这以前的说法都是跟大臣们联系的,不能随便把一本小说跟皇帝联系到一起。到了晚清民国初年,皇帝已经没有威信了,甚至被打倒了,因而也扯到皇帝家了。第一种说法是“传国玉玺说”,说贾宝玉象征的是传国玉玺,所以小说写的是顺康两朝80年历史。还有一种说法是隐射的顺治皇帝,顺治有个爱妃爱而不能,因此最后出家了,这个贾宝玉的事就是说的顺治的事。还有个“吊明揭清说”哀悼明朝的灭亡揭露清朝的过失,蔡元培先生就持此说,他说《红楼梦》发泄的是一种民族的情绪,晚清到民国初年是排满的时候,“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种具有民族主义精神的学说就很受欢迎,因为可以攻击清朝的皇帝,这种说法在乾隆朝嘉庆朝时是不可能产生的。还有种“明清痛史说”,写的是明清的痛史,明朝灭亡了清朝代替它了。这些都是流行在晚清到民国时一些没有根据的说法,直至现在每天都还有不同的说法产生。新红学就是从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到俞平伯的《红楼梦辩》开始的。《红楼梦》的作者是谁,我们现在知道这前八十回是曹雪芹,后四十回是高鹗,就算不是高鹗也不是曹雪芹,整个清朝,从程伟元和高鹗出版程甲本之后,常识是不存在的。因为不知道《红楼梦》的作者到底是谁,虽然也说曹雪芹如何如何,但实际上真正的关于曹雪芹什么都不知道,就是一个代号。到了胡适的时候,他作《红楼梦考证》,他经过搜集史料,经过严密的考证,让我们看到了曹雪芹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家世、性格、爱好什么样,从什么时候开始写的《红楼梦》,现在说的一些流传过程很多都是从胡适开始研究出来的。因此可以说胡适的《<红楼梦>考证》产生了划时代的意义。红学从以前的开玩笑、聊天的状态转到现在有根有据的状态,从索引派的想象过渡到科学的考证。胡适的新红学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因此有科学的品质。俞平伯在1923年出版了新红学历史上第一本专著《红楼梦辩》补充了胡适的结论。另外一个开山人物顾颉刚是胡适的学生,俞平伯的同学,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顾颉刚帮了很大的忙,这三个人是《红楼梦》研究公认的三个开山人物。胡适的《红楼梦考证》确认了前八十回的作者是曹雪芹,初步考证了曹雪芹的生平和家世,二是初步确认了后四十回的作者是高鹗,初步考察了高鹗的生平,确立了史料考据在《红楼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它使《红楼梦》研究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使之成为具备科学品质的严肃学问。俞平伯的《红楼梦辩》补充了胡适的高鹗续补说,清人都认为一百二十回都是一个作者,胡适认为后四十回是高鹗续的,俞平伯补充了这个说法,尽管现在这个事情现在又出现了疑问。俞平伯还特别擅长文本考据,他通过小说的文本来研究。最著名的是他研究了秦可卿之死,这是在1923年,他认为秦可卿不是病死而是上吊而死,这个结论非常幸运的于4年以后在胡适买到的甲戌本上的批语上加以证实,这说明俞平伯在文学上的感悟力是很强的。另外俞平伯是最早认识到戚序本的特殊价值的,他是第一个研究《红楼梦》抄本的人,虽然胡适是第一个买到的。俞平伯最早认识到脂批的重要价值,虽然不知道戚序本上的那是脂砚斋的批语,不过他认为这些批语很有价值。他最早进行了佚稿研究,就是曹雪芹八十回以后曹雪芹本来是怎么设计的他是想怎么写的?到现在这是很著名的一个研究专题了,这最早就是在俞平伯的《红楼梦辩》里开始研究的。可以说俞平伯的《红楼梦辩》将新红学引向了深入。
    今天讲座的内容大概就是这些,非常感谢大家,谢谢!
    原载:《信息传真》2010年第24期
    

    
     相关文章
    
    
    《 金瓶梅》和《 红楼梦》之间的三段“链环”
    无端说梦向痴人——钱锺书谈《红楼梦》
    诗何以怨——《 红楼梦》 和《 围城》 的忧患意识
    尊重原著,靠近胜利——《红楼梦》改编热有感
    红学索隐从旧到新
    
    
    

    原载:《信息传真》2010年第24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