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读夏薇《〈红楼梦〉桐花凤阁评本后补二十回探蕴》[1]390-404,深为夏先生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所感动。其文首次提出了有关桐花凤阁批校的程乙本《红楼梦》主事者陈其泰所抄录的凡二十回抄文之底本问题,意义非凡,值得详细考辨。夏文强调,“而这二十回抄本的底本情况如何,到目前为止,一直都没有人加以详细研究,给出一个较为确切的结论,甚至学界始终存在一种误解,即这后补二十回系抄自程甲本”,这一说法符合目前学界实况。但是仔细拜读后发现,其论证这二十回补抄底本来源问题之方法与结论值得商榷,甚至因其比勘版本有限而论述乏力,其持论的“程高所谓的‘各原本’很可能真的存在,正如藤本、桐花凤阁本、金本等本子的存在一样”[2]399 当为误谈。 本文通过版本梳理与各异文比勘,考辨陈氏桐花凤阁批本第81回至100回(凡二十回)所抄底本实为嘉庆庚辰(1820)藤花榭板《绣像红楼梦》(下简称藤本),该版本大体同于道光十二年(1832)壬辰王希廉评本《新评绣像红楼梦全传》(下简称王评本),并参以异文比勘,发现陈氏旁添文则在道光三十年(1850)张新之《妙复轩评石头记》(下简称妙本)①上出现,佐证陈氏抄补之二十回文本当系东观阁本以后之妙本,否证了夏文“也正是因为后补二十回的文字有如此复杂的版本问题,我们才不能排除它的底本是一个脂本和程本之外的本子的可能性,而加以研究。”的观点。[2]403 为进一步厘清夏先生在辨源镜流方面存在的逻辑问题,后文特意结合夏先生强调的另一文[3]50-65,提证2006年发现的补拙斋抄本批语逗露出的信息及其相关异文举例,考辨补拙斋抄本之底本应为光绪十四年(1888)戊子王希廉、张新之、姚燮评本《增评补像全图金玉缘》(下简称三家评本)。为了廓清问题的来龙去脉,下文把各问题分为四个专题逐一论析。他山攻错,敬请方家指教。 一、陈氏抄补何所本 1977年冬,刘操南在杭州市图书馆发现桐花凤阁“陈氏手稿本”[4]15,陈氏所批的《红楼梦》正文乃120回的程高壬子木活字本,但其中第81回至100回(凡二十回补抄)文本阙失后据“俗本”抄来。北京图书馆和吉林文史出版社在影印出版时,对这二十回文本采用了另一部程乙本附录的做法(补配的底本为朱南铣原藏,后归杜春耕)。[5] 3564 刘操南发现桐花凤阁批本后做了陈其泰批语辑录的工作,考证陈氏生于嘉庆五年庚申(1800),卒于同治三年甲子(1864)。这一点对判定二十回所补抄底本的年代有着坐标的意义,很重要。但遗憾的是,刘先生在给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影印本作序时,并没有涉及陈氏这二十回抄文来源的问题。从1977年至今,二十余年过去了,但是关于这二十回补抄文的源流研究一直付诸阙如。因此讨论起来,先行者必要做一番现存程高系本源流的比勘与分级划类等基础性工作。 首先要讨论的是,在陈氏生平时代究竟有哪些程高系本行世。因为本子面世的时间上限一旦晚于陈氏卒年,那陈氏便无缘参照,而夏先生也似乎照顾到这个问题,但是这个节点的问题夏文却轻描淡写地放过去了。譬如,夏先生勘研这二十回底本问题时,发现陈氏补抄异于程甲乙本之“独特异文”,其所举主要三点:一是第97回1B程甲乙本作“神情慌處”、“神色慌张”,陈氏抄作“慌遽”;二是同回第二叶上程甲乙“他们”,陈氏抄作“你们”;三是第99回3A程甲乙本“为宝琴”,陈氏抄作“薛宝琴”。这三处陈氏抄文,均同金本、藤本;而历来的各版本专家在校勘这三处异文时,亦不约而同地“择善”地从了金本、藤本这样的异文。由此夏文结合陈氏生平推定:“(金本)最早者为光绪十四年(1888),远在桐花凤阁本之后”,“(藤本)虽在桐花凤阁本之前……陈其泰所谓‘俗本’也在桐花凤阁本之前,不能排除其早于藤本或与其同时的可能性。即使稍后于藤本,也有可能是各自独立的本子,没有相承关系。”[2]399 不说夏文这一节推理逻辑如何之混乱,也不说其措辞在“可能”之类模糊词上打转,单单说一个版本考辨的关键误区——即夏文并没有辨析其所谓的陈抄补的异文是否真是版本流传史上的“独特异文”?其实,夏文所举以上这三证在东观阁本以后的本上悉数体现。前一例,在嘉庆十六年(1811)东观阁重刊本、嘉庆十九年(1814)金陵藤本、道光期间的妙本以及光绪期间的三家评本上均作“慌遽”;后两例,在东观阁重刊本、藤本、王评本上均作“你们”、“薛宝琴”——均同于陈氏补抄文。 此外,夏文分析的陈氏书末批语中所称之“陈所说的‘聚珍版本’就是程乙本”、“初印精本”所指为程甲本[2]395-396 也不妥。既然陈氏所抄底本为藤本,那么陈氏经眼的“朱鲁臣别驾”初印精本亦当为藤本,因为藤本也是按照程甲本款式复刻的,比如行数、字数以及程高序等一致。再者,陈氏眉批点出的第92回成段漏文处,“较聚珍板贾政道下缺五行”[6]2771 等问题,不仅在程甲本上有体现,而且还在藤本、王评本、妙本等这样的“俗本”上一样具备。另,雕版的王评本扉页直接标注为“聚珍堂书坊发兑”,为雕版亦可称聚珍的旁证。 由此看来,考证版本递变远非两两比较即下结论那么简单,下文将陆续证明这些“独异”之处其版本确实密切,并考辨在现存的嘉道间的程高系刻本中,基因是否遗留。 二、程高本之后版本递变 要论述清楚究竟有多少独异的问题,前提就要牵涉到考辨程高刻本在嘉、道到咸、同、光时代现存诸多清代程高系版本的递变情况。要考辨这些乱如一锅粥的版本嬗递问题,首当其冲的给它们“历史排队”,即要厘清乾隆以降程高本系的衍生状态,进一步认定萃文书屋活字刊印的程甲、乙、丙本的流变问题。我们很幸运,已有很多专家如陈力、顾鸣塘、曹立波、伊藤漱平、王三庆、赵岗、杜春耕等披荆斩棘,为我们扫除了雾障,取得了丰硕成绩,值得借鉴、援引或考辨。需要声明的是,各家创见笔者引述时不再一一注明,非敢掠美,实便于行文耳。 最早引发程本版本争议的是在1965年代,当时台北青石山庄出版社影印了一部胡天猎叟藏本(胡适鉴定为程乙本)本子,引发赵岗新论,此后因在台北大学又发现一部新的程高活字本,提出了程高活字本有甲、乙、丙、丁四本说,[7]潘重规、王三庆、伊藤漱平等参与争议,聚讼纷纭。[8]随后几年,余波不尽。1980年,文雷发文认为青石山庄本有六十五回应属于程丙本[9] 157-194;1986年顾鸣塘发现上图藏本是萃文书屋重排活字版,认定为程丙本[10]26-42;2001年杜春耕发文考订上图本为程乙本异本,不承认有丙本之说。2008年,高价拍卖一部程甲本的嘉德拍卖公司古籍鉴定专家拓晓堂提出,混合本就是程乙本历史面貌,提出“甲是甲,而乙中有甲” [11]190,通过活字版逐日轮转法推论70天内乙本不可能全部重新排,“在程高本中保存程甲本页数越少的本子,应该时间越晚,我认为这是区别程甲本与程乙本的关键。”[11]191 这种打破纯乙本必然是从头到尾重新排过的观念值得重视。现在,已经到了重新反思程乙本纯本问题的时候了,尤其是1927年作为亚东底本的胡藏乙本(后下落不明)更值得反思。因为就连学界公认为纯乙本的杭图藏陈批本,也存在甲本混叶问题,譬如,第119回的第五叶子和第120回的第五、第七叶子等六页,在陈批本中仍是程甲的活字版,纹丝未动;而上图丙本亦残缺不全。 笔者认为,亚东版胡藏乙本的问题之一是,全书活叶未必全为萃文书屋壬子年刷印的。因为笔者下面要论述到,现存七八部程甲辛亥活字本虽然微异,但并不存在活版挖改问题,基本上是一版下来的纯本,而亚东胡藏乙本是否有混叶不得而知。亚东乙本底本在胡适手中时,胡适始终没有做过拿它与程甲辛亥本逐叶比对的工作,像王佩璋、顾鸣塘、伊藤溯平那样一一比勘。八十多年过去了,这个下落不明的胡藏乙本是否与初印本混页始终不得而知。 疑问之二,胡藏乙本是否即为台北青石山庄本?因为与现存程乙本相比,亚东胡藏乙本在序言上存在诸多纰漏异文,而这些纰漏文全同于青石山庄本,也雷同于光绪间的其他评本。譬如与杭图藏乙本相比,亚东胡藏乙本程氏序诸如“《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被改作“《石头记》是此书原名”;“然原目一百廿卷,今所传只八十卷”,被改作“然原本目录一百二十卷,今所藏只八十卷”;“是书既有百廿卷之目”,被改为“是书既有百二十卷之目”;“细加厘剔”被改作“细加厘揚”等。[9] 183对于青石山庄本舛误问题,潘重规曾透露,“(青石山庄本)影印时,原本序言首页尚在,只是印出结果模糊,韩先生乃重新抄补一页,据以影印。”②但是胡文彬查对后发现,这些异文实源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石印本《绣像全图增批石头记》。[9] 193而笔者发现,所有这些异文其实在更早的《增评补图大观琐录》(光绪十二年(1886)中即已出现(见图1)。 图 1 光绪十二年(1886)《增评补图大观琐录》 (日本东京大学藏本) 笔者认为,果真“原本序言首页尚在”,那么可证亚东胡藏乙本极可能是青石山庄本或其系。借用胡文彬的评论,就是“蹊跷的是,胡适在《红楼梦》中引用程序,偏不以他自藏的程乙本作依据,却要舍近求远地从别的本子上去抄得来,而且还抄走了样儿。”[9] 183 不但程乙本、丙本有争论,就是程甲本也有争议,目前所存程高活字本没有两部完全一致的。2001年杜春耕发文认为,原书目社程甲本(俗称北图藏程甲本,现为国图藏程甲本)异于杜藏程甲本之处,应是萃文书屋抽换活字造成的,并通过10个例子证明“书目社程甲本是自藏程甲本的改进本”。[12]74 但是,冯其庸目验北图藏程甲本原本发现,所谓活版上挖改实为后人贴改,因为贴改前的底字是一致的。程甲本为贴改而非挖改活版的例证,还有另两部程甲本佐证。一部是中国社科院文研所藏本,一部是北大藏本。比勘图片可见,两者有五处异文贴改雷同,连贴改纸上的刻字也一致。由此可证,所谓的各个程甲本上异文贴改,并非后人串通起来“集体作案”,当为萃文书屋随书赠送的“勘误表”。[13] 这后一部北大藏程甲本,原为北大中文系马幼渔教授在民国十八年(1929)赠胡适,后留在北大,现已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编号为4215)。其活字版与活字特征,悉数同于萃文书屋辛亥排印本,但却在封面上有后人抄写之“东观阁原本”字样。 在此标注“东观阁原本”上,曹立波找到三十处贴改异文,其中除了五处仍同程甲本或程乙本外,其余悉同于嘉庆十六年(1811)东观阁刻本,由此认定该本“其文字特征与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收藏的程甲本基本相同,但贴补处大体照程乙本所改。查后来的东观阁刻本,则与‘东观阁原本’贴改的文字相同,而与程甲本原有的文字略异。可以推知,此程甲本应为东观阁翻刻前的工作底本”,“而东观阁本在翻刻程甲本的过程中,同时参考了程乙本,也可以从这部书中找到较为直接的证据。”[14]203 对此“工作底本”一说,笔者认为值得商榷。理由是,一则三本均存在相同处贴改,贴改的印刷字基本一致;再则曹先生找到的26例贴改,毕竟有5例不同于东观阁刻本;三则仍有个别贴改又出现在翻印的本衙藏本上,很多讹误照旧,由此证明程甲本各物主的贴改是不同步的。此外,曹氏“东观阁本在翻刻程甲本的过程中,同时参考了程乙本”之论,亦匆忙,因程乙本对程甲本改动了19,500余字(一说21,000余字),东观阁本对程乙本错落讹误之处也有大量改动,而北大藏本贴改有限;若为东观阁刻本之“工作底本”,不应变动如此之少。因此,“东观阁原本”并非东观阁初刻本的“工作底本”,仍为一种程甲本的异本。总之,在历史上程甲、乙、丙本的存在是事实,上图本的发现可证萃文书屋至少有两次重新排版,其他程乙、丙本的发现,可证程高本在嘉道期间相互杂交的复杂流变特征。 据目前的研究,如今留存的七八部程甲本在内容和面貌上没有全同的,这与萃文书屋随排随拆随改字有关。乾隆以降,据程高本翻刻有牌记可考者有六十余种之多,而较早的直接承袭萃文书屋翻印的,主要是东观阁本、本衙藏板、藤花榭本三个版本。 影响最大的首当东观阁本。它的初刻本(白文本)约在嘉庆初年出现,是以萃文书屋程甲本或其贴改本为底本翻印的,并在文字上作了一些修订。有些修订自然是东观主人自己的见解,但却成了萃文书屋之后坊间众多翻刻本最早的祖本。在嘉庆十六年(1811)东观阁重刻本前后时期,出现了一种母本也是程甲本的“本衙藏板”——其实“本衙藏板”这样的名目明代就有,嘉庆书坊用这样的名称还翻刻不少《红楼梦》续书。虽然东观阁本与本衙藏本并无因袭关系,但是本衙藏板本“扉页之识语、版式、字体风格等与东观阁初刻本之东观阁主人识语完全一样,只是版框较东观阁初刻本稍高。”据陈力研究,“本衙藏板”本识语之字迹刀法流畅;而东观阁本刀法涩滞,很可能是仿刻“本衙藏板”本,这大概可作本衙藏本早于东观阁本之一据。[15]据研究,一般认为是直接从程甲本翻刻而来的金陵藤花榭本、王希廉评本,实际上也都与东观阁本有一些联系,“藤花榭本之底本应当是东观阁十六年刻本”。 [16] 据考,据藤花榭本重刻的则有同治三年(1864)耘香阁刻本、济南会锦堂、济南聚和堂、凝翠草堂本等。 嘉庆之后,书坊业翻刻成风。以东观阁本为底本翻刻的,还有文畲堂本、宝文堂本等,而此前学界认为较早出现的抱青阁本、三让堂本等,则是据东观阁本重刻而成;据三让堂本重刻的,则包括同文堂本、纬文堂本、翰选楼本、五云楼本、文元堂本、忠信堂本、经纶堂本、务本堂本、经元升记本、登秀堂本等。[17]93 据一粟考辨,善因楼本也出自东观阁本,[18]38 而曹立波、陈力考辨,善因楼本乃据东观阁嘉庆十六年(1811)刻本覆刻。[16] 至此,我们基本理清了嘉庆道光期间版本的源流面貌。即程高本之后,较早翻刻程高本的是东观阁本,以及藤本、本衙藏板本,虽然难免没有整理者的意见或误植,但是而后递变演化的竟然有五十几种版本。具体到陈批本时代,陈氏所谓的“俗本”在整体上而言则可能出于东观阁本、藤本、本衙藏本,而道光十二年(1832)之王评本及至光绪七年(1881)妙本、光绪十四年(1888)三家评本等为其递变版本。版本“线路图”清楚了,考察陈氏补抄凡二十回底本的问题找到了可靠的参照系,否则考辨则是漫天撒网,大海捞针。 三、陈氏补抄之异文来源 结合陈氏所在的时代,可以确定的是在陈氏所处时代,世传《红楼梦》除了萃文书屋程高本,就是藤本、本衙藏本、王评本、妙本等系列,在陈氏所谓的这些“俗本”中可以考辨陈氏二十回阙文究竟来源哪个或哪些本子。 首先看回目。可以判别,陈抄底本非东观阁原本,亦非东观阁刻本。例证有二:第92回4A10L“女中的豪侠”,陈抄同藤本、王评本,而程甲乙本均无“豪侠”,东观阁本有“豪侠”却为夹批,而非正文;第95回3B7L“找不着玉”,此处陈抄本“找”字,东观阁重刊本作“我”,误。另外,从总目上也有很大差异,譬如第81回回目,程甲乙本、王本、妙本均作“占旺相”,东观阁初刻本作“占吒相”,但东观阁重刻本却作“占吁相”;第94回回目,程甲乙本、陈抄本均作“失宝玉通灵知奇祸”, 王本、妙本却作“失通灵宝玉知奇祸”(细微处在于“宝玉”与“通灵”词序有所调整),而东观阁原本作“失宝玉通灵知奇祸”, 但东观阁重刻本却作“失通灵宝玉有灾咎”。 再看陈氏补抄正文的版本流变。其一,陈抄本底本非王评本。例证有二:一是第86回11A5L程甲本“要知古人的像表”之“知”,王评本同程甲本,而陈抄本、藤本与妙本,均作“如”。在“像表”处,王评本、藤本均一致作“像表”,同陈氏所抄之“像表”;但在陈氏抄补原底字“像表” 旁,又有添改,改作同于妙本的“儀表”。二是第94回7A6L程甲本“一云旋复占先梅”之“一云”,陈抄本、东观阁重刊本、藤本、妙本均作“一元”;而王评本同程乙本,均作“一阳”。 其二,陈抄本底本非本衙藏本。例证有三。一是第82回11B4L程甲本“直得拉着宝玉哭道”,本衙藏本同程甲本“直得”,而陈抄本、王评本、妙本均作“只得”。二是第83回2B10L程甲本“人走的脚步步声”,本衙藏本作“响声”, 而陈抄本、王评本、妙本均作“步声”。三是第84回2B3L程甲本“模样儿也还举整”,本衙藏本作“端正”, 而陈抄本、王评本、妙本均作“齐整”。 其三,陈抄本添改处又参照妙本。除了上举“仪表”外还有例证,如第86回1A6L“家里闹得特厉害”之“特厉害”,陈氏所抄原底字同王评本、藤本,均作“特厉害”,但陈氏又添改作“忒厉害”,而妙本亦作“忒厉害”。 为论述方便,以下“异文”列表,共计胪列桐花凤阁本陈氏抄补中二十余处异于程本的抄补异文,几乎囊括了夏文全文的举证,可证陈氏抄补底本问题。 图2陈抄本第92回4叶上之“豪侠”,同于王评本、藤本;而妙本上作“豪杰”;东观阁重刊本上“豪侠”为侧批。 图3王评本第92回4叶“豪侠”。此处,程甲、乙本均阙如。 图4陈抄本第92回12叶下之“再没有事的”,其前页有陈氏眉批“聚珍版贾政道下缺五行”。 图5 王评本第92回13叶下与陈抄本一样作“再没有事的”,同时在“贾政道”句下,无“天下事都是一个样的……”等五行近百字。王评本、藤本同陈抄本一样付之阙如。 图6东观阁刻本第94回2叶上,作“大把那些女人带去……”,同陈抄本。而此处“女人”,妙本和三家评本却作“女子”,不同于陈抄补本。 图7北大胡适藏“东观阁原本”第94回2叶上,“大”贴改为“大把”,“那些人”作“那些人带去……”。不同于陈抄本。 图8 王评本第94回2叶下,作“大把那些女人带出……”异文基本同于陈抄本与东观阁刻本。微异在于陈抄本、藤本、东观阁刻本之“去”,王评本作“出”。 图9 东观阁嘉庆十六年(1811)刻本第94回6叶,作“大(天)气这花开”,同于王评本、藤本、陈抄本。 图10 北图甲本第94回6叶,作“开花也天气”,本衙藏板本同此,而程乙本作“天气因为和暖开花也”。 图11北大藏甲本第94回6叶有贴改,将“开花也天气”贴改为“天气这花开” 图12 北大藏甲本第94回6叶有贴改,将“开花也天气”贴改为“天气这花开”。 以上图录为证。因陈批本不同于程高本的例证,还有不少,特绘制表1,异文一目了然。 表1 陈批本(第81回至100回)补抄文本与王希廉评本及其他本异文列表 版本类别 在程甲本的页码
|
程甲本 (加#为贴改)
|
朱南铣原藏程乙本
|
东观阁初本(加*为本衙本、#为贴改)
|
东观阁嘉庆十六年(1811)刊本
| 王评本、陈抄本
|
第81回 2A6L 不要在这里混说 别在这里混说了 不要在这里混说 不要在这里混说 不要在这里混说
|
第81回 2B4L
|
为什么这么伤起心来 为什么这么伤心起来 为什么这么伤起心来 为什么这么伤起心来
| 为什么这么伤起心来
|
第81回 3A5L
|
不由人不心里难受起来
|
不由得人心里难受起来
|
不由人不心里难受起来
|
不由人不心里难受起来
| 不由人不心里难受起来
|
第81回 6B6L 那一次大病 那一次得病 那一次大病 那一次大病 那一次大病
|
第82回 11B4L
|
直得(#北图有贴改)拉着宝玉哭道
|
直得拉着宝玉哭道
|
只得拉着宝玉哭道(*本衙藏本作直)
|
只得拉着宝玉哭道
| 只得拉着宝玉哭道
|
第83回2B10L
|
人走的脚步步声
|
人走的脚步步声
|
人走的脚步步声(*本衙藏本作“响声“)
|
人走的脚步步声
| 人走的脚步步声
|
第84回 2B3L、6L
|
模样儿也还举整(#北图有贴改) ……横竖比环儿好略些
|
模样儿也还齐整……横竖比环儿略好些
|
模样儿也还齐整……横竖比环儿略好些(*本衙藏本作端正)
|
模样儿也还齐整……横竖比环儿略好些
| 模样儿也还齐整……横竖比环儿略好些
|
第85回 2B9L 并请午安帖子(#北图有贴改)来 并请午安 片子来 并请午安 的子来 并请午安 帖子来 并请午安 帖子来
|
第91回 8A6L
|
宝玉道姑娘那里去
|
宝玉道姑娘那里去了
|
宝玉道姑娘那里去了(#东原本有贴改)
|
宝玉道姑娘那里去了
| 宝玉道姑娘那里去了
|
第92回 1B6L
|
玉宝点头道
|
宝玉点头道
|
宝玉点头道(#东原本有贴改)
|
宝玉点头道
| 宝玉点头道
|
第92回10A3L
|
一层一层 折好收拾
|
一层一层 折好收拾了
|
一层一层 折好收拾了(#东原本有贴改)
|
一层一层 折好收了
| 一层一层 折好收了
|
第92回12A7L
|
因此遂觉得亲熟了
|
因此遂觉得亲熱了
|
因此遂觉得亲熱了(#东原本有贴改)
|
因此遂觉得亲熱了
| 因此遂觉得亲熱了
|
第92回12B5L
|
贾赦道咱们家是最没有事的
|
贾赦道咱们家是再没有事的
|
贾赦道咱们家是再(#东原本有贴改)没有事的
|
贾赦道咱们家是再没有事的
| 贾赦道咱们家是再没有事的
|
第93回 2A3L
|
怏叫周瑞
|
快叫周瑞
|
快(#东原本有贴改)叫周瑞
|
快叫周瑞
| 快叫周瑞
|
第93回 9A6L
|
坐独在内书房叹气
|
独坐在内书房叹气
|
独坐(#东原本有贴改)在内书房叹气
|
独坐在内书房叹气
| 独坐在内书房叹气
|
第93回10A5L
|
我刚才也说说溜了嘴
|
我刚才也就说溜了嘴
|
我刚才也就(#东原本有贴改)说溜了嘴
|
我刚才也就说溜了嘴
| 我刚才也就说溜了嘴
|
第94回 1A9L
|
锁册子
|
销册子
|
销(#东原本有贴改)册子
|
销册子
| 销册子
|
第94回 11B7L
|
既是前儿去的
|
既是前儿丢的
|
既是前儿丢的(#东原本有贴改)
|
既是前儿去的
| 既是前儿丢的(#陈抄本底字去上点改作丢)
|
第95回12A6L
|
袭人连忙跪下舍泪要禀
|
袭人连忙跪下含泪要禀
|
袭人连忙跪下含(#东原本有贴改)泪要禀
|
袭人连忙跪下含泪要禀
| 袭人连忙跪下含泪要禀
|
第95回 3B7L
|
此玉又似应出失如一悲一喜(*本衙藏本同上)
|
此玉又似应失如此一悲一喜
|
此玉又似应失(#东原本有贴改)如此一悲一喜
|
此玉又似应失如此一悲一喜
| 此玉又似应失如此一悲一喜
|
第95回 7B5L、8L
|
起先道是我不着玉……袭人等道叫宝玉
|
起先道是找不着玉……袭人等叫宝玉
|
起先道是找不着玉……袭人等忙(#东原本有贴改)叫宝玉
|
起先道是我不着玉……袭人等忙叫宝玉
| 起先道是找不着玉……袭人等忙(#王评本无等)叫宝玉
|
第95回 8A7L
|
往南安王 府里去听戏 (*本衙藏本同上)
|
往临安伯 府里去听戏
|
往临安伯(#东原本有贴改)府里去听戏
|
往临安伯 府里去听戏
| 往临安伯 府里去听戏
|
第95回12B5L
|
只见贾琏 气忿走出来(*本衙藏本同上)
|
只见贾琏 气忿忿 走出来
|
只见贾琏 气忿忿(#东原本有贴改)走出来
|
只见贾琏 气忿走出来
| 只见贾琏气忿走出来(#陈抄本旁添忿的)
|
第95回3A10L
|
果真金玉有绿(*本衙藏本同上)
|
果真金玉有缘
|
果真金玉有缘(#东原本有贴改)
|
果真金玉 有缘
| 果真金玉有缘(#本衙藏本和妙本作绿)
|
第95回10A2L
|
那个个道 怎么兒得
|
那个问道 怎么見得
|
那个问道 怎么見得(#东原本有贴改)
|
那个问道 怎么兒得
| 那个问道怎么兒得(*陈本底字作兒同王本,点改作見,同妙本)
|
第97回3A10L
|
神情慌處
|
神色慌张
|
神色慌张
|
神色慌遽
| 陈抄本作遽、王评本作處(#藤本、妙本作遽)
|
第100回 2A6L
|
遍遍娶的嫂子……所以哥哥躲出门的
|
偏偏娶的嫂子……所以哥哥躲出门去
|
偏偏娶的嫂子……所以哥哥躲出门的
|
偏偏娶的嫂子……所以哥哥躲出门的
| 偏偏娶的嫂子……所以哥哥躲出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