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现实主义冲击波”是 20 世纪末中国文坛的重要现象,对此评价褒贬有之。“现实主义冲击波”的作家以生活新历者的身份观照生活,以时代的主流话语倾吐对生活的思虑和感悟,把沉重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人文精神融入叙事文本和思维模式,用文学的形式与大众接轨,分享艰难,给人们带来希望,给文坛带来亮色。 关键词 现实主义冲击波;面对现实;表现现实;塑造人物 作家应该如何面对现实?这一直是作家甚至是读者关注的问题。舒也《作家:如何面对现实》和童庆炳、陶东风《人文关怀与理性的缺失》(以下简称舒文、童文)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他们主要针对 90 年代中后期“现实主义冲击波”的作品有感而发。这无疑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但其中有些观点值得商榷。因为它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甚至连作者自己也很难自圆其说。那么,究竟应如何认识这种文学倾向呢?笔者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并与之商榷。 一、作家应当如何面对现实 现实生活是作品的源泉,这是一个最简单不过的问题。但恰恰在这个问题上,文坛出现了怪现象。即舒文所说的“高蹈”和“媚俗”两种倾向。对现实生活“采取了一种消极和回避的态度”,“造成了文学启蒙的衰微以及道德的旁落”。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境下,以张平、刘醒龙、周梅森、陆天明以及“三驾马车”等作家以生活亲历者的身份观照生活,以时代的主流话语倾吐着对生活的思虑和感悟,用文学的形式与大众接轨、分享艰难,表达着人民的心声和愿望。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们对现实生活热情的带有焦灼的关注,他们对社会焦点做出属于自己那一份急切而认真的思索”。 他们的这种关注和思索源于与人民群众苦乐同受、息息相关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他们认为“当代中国的作家,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比以往任何时候的作家更为艰巨,我们应该也必须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文学表现的中心”。正是这种对现实社会人生的沉重思索和为人民代言的神圣使命,促使他们用文学给生活在困窘中的人们带来希望,给世纪末的文坛带来亮色。 20 世纪末的中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面临着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重负。作家所担承的任务比任何时候都更为沉重。所以,任何一个作家都不应该放弃自己的职责。作家是什么?作家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者,是人民群众的儿子。邓小平同志曾说:“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一切进步的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忘记、忽略或是割断这种联系,艺术生命就会枯竭。”作家应该十分清楚这种定位。只有深入生活、关注民生,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关系的作家才会有艺术的生命力,才能对得起供养他的人民,才能称之为作家。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